语文,像一泓甘泉,甜甜的,凉凉的,流淌在心里;语文,像一樽美酒,醇醇的,香香的,酝酿在口中;语文,像一首赞歌,柔柔的,美美的,印刻在脑海里……要学好语文,不仅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妙文佳句,还要“海纳百川”,多多积累,以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锤炼表达能力。课外阅读无疑是最佳的途径。
课外阅读在学生拓宽视野,培养性情,人生成长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我们的很多班级建有图书角,尽管我们的学生每人带一本书放在班里图书角,交换着看书,一段时间下来,看的书好像多了,面也广了,然而从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学生对所看的书理解并不透彻,写起读后感来更是草草了事。学生看书的时间有限,如何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去看有用的书,把书真正看懂,看明白呢?这一直是我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克服教师知道的误区:一是教师光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必须扩大阅读面,可到底怎样阅读,阅读什么,训练什么能力,学生根本不知道,甚至连教师自己也心中无数,结果造成了课外阅读的盲目性。二是部分教师虽有一定的指导,但很粗浅,缺乏系统性。
其次我们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指导渠道。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孩子的阅读缺乏的不仅仅是监督机制,更缺乏适时的阅读指导。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了班级QQ群的作用。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读书笔记、阅读体会发表在QQ群里,让所有的同学和家长一起品评,相互学习。另外,学生阅读中的困惑也可以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帮助。 第三,巧用课堂,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当学生交流到一些精彩片断或图片时,我适时地用展示台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这样一来熟悉人物的同学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不熟悉的同学也能通过这些片段对人物有初步的理解 在学生分析完三个中心人物形象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抓住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来分析人物,对于侧面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却很少有同学能去发现,于是我提醒学生前面刚学过《口技》《社戏》,《口技》中作者用观众的反应,充分的突出了口技表演艺人的技艺之高超。《社戏》中“月下行船”“月夜归航”的美好环境更衬出了少年鲁迅的怀恋,更表现出作者对那“好戏”“好豆”一般的故乡生活的怀恋。这样一来,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在分析完书中三个主要人物形象后,我让学生对作者高尔基的童年作个归纳,并与自己的童年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相比之下自己的童年是多么幸福,应该珍惜童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在学生交流完三个主要人物后,学生心中肯定会有许多疑问或困惑,教师本应当在结尾部分增设一个自由提问环节,然而时间的限制使学生无法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这是本堂课一个很大的遗憾。为了能够再次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欲望,我打算把这个环节设置移至在第三课时,让学生把《童年》一书读得更加深入。
通过这次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印证了语文学习空间的广阔,再一次提醒每一位语文老师——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之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