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1筑j工l程 崔晓颖刘韩伟 科 浅谈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齐翔集团建安分公司,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41) 摘要:简要介绍了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工作中的现存问题。 关键词:结构实体检验;钢筋保护层厚度;设计与施工;预防措施;连锁;总结 21钢筋保护层厚度未结合构件特点明确 加大刚度达到振捣要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表现在: 50204 20o2)(以下简称“规范”)自2002年4月1 表述。设计文件目前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要求 变了构件受荷后的工作情况。设计预先采用的弹、日实施至今,已逾一年。其中结构实体检验概念的 多简单套用《混凝上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塑性谢十方法,此时就不能够达到设计原理的假 阐述,对工程质量控制而言无疑进步、务实的。但 2002)92.1的条文说明、构件形式划分。这样形成 设要求,构什的实际承载力出现了核算需要。 1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 4现有的检测手段未得到各方的充分认知。 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实践,也暴露出结构实体检 了两个方面的局限性:21.测工作中,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 未考虑施工工艺特点,设、施分离。如在框架结构 对重要构件的实体检测,就实体强度而言,国内目 急需完善、改进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负弯矩钢筋设计中,虽然框架梁按照主、次地位, 前的检测方法、设备、手段的种类比较丰富,方法 面: 己对框架节点处纵横向交叉的负弯矩钢筋的具体 多样。但就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测定而言,目前 确定。各方执行 1概范》中钢筋保护层厚度要求不明确。1.1 位置进行了分配,但纵横向不同钢筋的保护层厚 还缺乏统—技术操作规程的分类、工作要求同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结合不紧密。通常 度值仅在设计计算过程中使用,从未在设计说明、 规范的过程中,对该检测手段的认知也不充分。常 情况下,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其中各混凝土构 节点详图等特定位,进行面向施工、监理单位的具 用检测设备通常分为声学原理、电磁学原理两大 _2钢筋保护层厚度仅提出最小厚度控 类。如钢筋雷达测定仪、磁l生钢筋保护层测定仪 件的重要性也不相同。在(觎范》实施的过程中,对 体阐述。2l于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物,规范要求具体检验部 制要求。使非专业技术人员,产生“钢筋保护层厚 等。基于自身设计原理的特点,其各自应用特点也 位,由监理(建设)、施工等各方根据结构构件的重 度大一些不要紧’,j、—些耍不得”的错误概念。认 不相同。如法向投影重叠的两根以上钢筋,声学原 不宜采 要性共同选定。但就目前监理、监督工作的实际隋 为保护层大了,超出施工验收规范允许偏差,违反 理设备不宜采用;如含磁性骨料的混凝土,比外,对 况看,尽管这种要求的初衷是将因地制宜的灵活 的是施工验收规范:而保护层小了,则违反了《工 用无消磁能力的电磁测定设备进行检测。J性留给了参建各方,但实际执行过程中确实因此 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条文》,成为纲领性的大事。这 于建筑物中的特殊构什,如基础、壳体等,由于受 形成了一定的主观弹性空间。具体检验的部位的 类观 无疑与构件截面设计原理背道而驰,并混 土方挖填、水位、配筋人式、测试角度等因素影响, 确定,最终取决于参建各方的责任感。在其它技术 淆了结构耐久性与结构安全性的不同需求等级, 到达后期工序时,不能完全提供规范要求的检测 规程、监理规范尚无明确要求,建筑市场秩序亟待 在不利于工程质量控制的同时,给结构安全留下 条件。对此,应考虑其它方法对目标实体进行控 规范的的情况下,具体检验部位的确定,必须在明 隐患。Z2设计计算方法中存在的不明确。设计文 制。确定应用设备的,还必须对检测时产生的破 示构件重要性划分依据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并执 件在投入使用后,除去客观上的约定、合同作用 损、检测所达到的深度、不确定程度等因素进行充 行与目标建筑物结构特点紧密结合的实体检测方 外,还有一定的算法、技法因素隐含其中。是判定 分考虑,提出科学、合理的检测力案。 案。l2构件划分的形式单一。混凝土构件的形式 施工工作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后者,目前 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避免单纯强调某个问题 的纠正结果,却忽视整个质量控制过程及质量发 是多种多样的,《规范》中仅对其作梁、板、其它重 多未能阐明。目前对钢筋保护层厚度提出要求的,要构件这三种形式划分,是远不能满足工程实际 除GB50010 2002的9.2.1条文说明外,就是算法 展的不确定程度。杜绝对某问题采取了预防、纠下 取用的需要的。这井非是况构件种类确定在制定 上如主、次梁节点处的配筋,在设汁过程中考虑不 措施后,却引发—个或多个缺陷甚至错误发生的 规范过程中存有难点,而是强调在规范执行过程 同的钢筋保护层厚度,取用不同的有效截面高度 情况。 中,这样的划分给检测、判定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工 进行配筋设计。 5工作建议、总结。就目前实体检测中钢筋保 作困难。以梁为例,对于砖混结构中起构造作用的 3施工工艺、工法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工艺是 护层厚度控制工作的开展来看,主要表现的问题 圈梁而言,如何对其检测结果进行适用后果评价, 建筑行业技术水平的具体体现发展,混凝土施工 在于技术规程不配套、施设分离、工艺技法落后等 目前还有争议。以板为例,—般的单向板,控制板 的精细阶段终会到来。从实体检验的情况看,除宏 丌介方面,但问题本源还在于我们未能形成建设 底受力钢筋多于双向板、多跨连续板,除应优先考 观亡迫切需要要注意以下几个力面工作:3.I施工 工程质量控制的—套综合质量管理体系,不能使 察支座处的负弯矩配筋情况外,对于跨中弯矩双 工艺重点亟待明确。根据规范提出的钢筋保护层 质量控制工作进^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所以在 特定工序这三个方面的控制。 着手建立该综合体系的同时,就具体工作,我们应 向配筋的具体情况也应顾及。对此,规范中仅有条 厚度控制要求部位、指悬挑构件。规范将控制重点放在了悬 注意以下方面的加强:5.1发挥地方技术规程的灵 文要求控制不少于6根的板类构件的“纵向受力 特殊构件,钢筋”保护层厚度值。另外对于条形、独立柱基础 挑构件上要求抽取的构件中,有悬挑构件的需占 活性优势,积极制定地方相关技术规程,做好国家 挑板的钢筋摆位 规范在技术层上的衔接转换工作。以条文七的客 底板而言,则较难将其简单归人梁、板构件中的一 50%以上。这需要施工中,对挑粱、指内力作 观、明确、详尽,逐步代替实际工作中的模糊、主 种,进行结果判定。1.3允许偏差未充分考虑构件 要优于同点其它钢筋的摆位。特殊部位,特点。目前《规范》中,对于允许偏差只考虑了梁类 1日较大的部位。如梁的跨中、支座处。架设垫块、构 观。52明确设计文件中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标 构件:+10偏差值。这对于整个混凝土工艺而言, 件起拱时,应优先保障特殊部位的钢筋保护层厚 示、控制要求。明确设计单位对设计产品相关、后 义务。53施工过程中加强 涵盖面也是较小的。板类构件:+8,-5这两个比如, 度值。保护层厚度设胃下应“一刀切”。特定工序, 续问题处理t的责任、随着新设计规范的实施,基础部分构件的钢筋保 指综合考虑浇筑、振捣等因素作用确定的核心工 对新重点部位、新重点项目的自检、自查。施工企 护层厚度大多定为40mm.由于施工工艺水平因 序。如板工序中的垫块布胃密度,应结合钢筋级 业标准制定中,应注重对新工艺、新技术推广、应 素,较大尺寸构件的施工中,出现偏差的量值、几 别、自径、刚度具体布置:如粱工序中的振捣,应考 用的适用性论证、总结。5.4形成国家级钢筋保护 明确设备、操作、技术、评 率均会有所增大(这也是梁类、板类构件采用两种 虑构件的配筋率、绑扎的材料强度,采用适宜的丁 层厚度测定技术规程,才能突出机具、设备的应 定、检定等方面的要求及法律地位。55工程监督 允许偏差的原因之一)。但对基础底板、潮湿环境 具。突出了特定的工序,构件等设计上存在较大钢筋保护层厚度值的构 用范围、特点,从而推动工艺进步。避免一根振捣 部门需继续发挥行业主导作用,创造企业发展所 件,规范中还缺乏对应、合理的保护层允许偏差 棒,从梁用到板(疏密问题);从板铺到柱(厚度问 需的技术环境、法规环境。处理无成例问题时,形 值。这给质量控制、判定工作带来较大不便。 题)的粗放型施工模式。32部分企业的施工技术 成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环境,建立稳定可 2设计文件中存在的问题。建国以来的设计 标准的缺乏适用性论证。部分施工企业为防止振 靠、自我改良的良性循环的监督工作体系。 方法经过几次较大的思路调整,目前已经较为成 捣过程中现浇板而的负筋下沉,采用焊接丁艺代 熟。但在钢筋保护层厚度施工“精细控制”要求明 替原有的绑扎工艺。用钢筋将现浇板的负弯矩筋、 确之后,二者之间表现出—定的不协调性,这主要 板底受力筋焊连在—起,形成钢筋网架。这种通过 一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