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性科学2008年9月第l7卷第9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Human Sexuality September,2008 Vo1.17 No.9 ‘9・ ・学术论著・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调查 张涵 孙婷婷 王鹏 1中国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辽宁沈阳1 10001 2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目的:调查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状况,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从三所高校 抽取在校大学生500人,以自编信、效度较高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问卷为工具。结果:(1)理科大学生对同性 恋的认知情况好于文科大学生,态度也更宽容。不同性别、不同成长环境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 知和态度差异不显著。(2)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其态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根据其认知情况可以较好地正向预测 其态度。(3)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时间不同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存在差异显著。结论:大学生对同 性恋的正确认知有助于他们对同性恋采取更宽容的态度。 【关键词】同性恋;大学生;认知;态度 An investig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ZHANG Hart,SUN Tingting,WANG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China 2.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Jiangxi 330022,China 【Abstract】0bjectives:To invesitgate the cond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of them.Methods:Totally 500 students who were sampled from three universities by cluster sampling were tested by the self—organized questionnaire about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Results:(1)The cogniiton condition of science students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liberal arts,and science students’attitude was more tolerant.But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and attitude on homosexuality don’t vary with different genders,developing environments or whether being the single child in family.(2)There Was sinigif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of homosexuality and their attitude to it.The attitude can be positively predicted according to 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 on homosexualiy.(3)T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to homosex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oth signiicantlfy vary among diferent time when they fist got in touch with the word of homosexuality.Conclusion:The correct cognition of homosexuality makes college students more tolerant of atti— tude to homosexuality. 【Key words】Homosexuality;College students;Cognition;Attiude t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或性指向,指以同性为对 象的性行为或性兴趣,具有同性恋性取向的成员只对 或基本上只对社会中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产生性欲或 爱慕。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将同 更正为: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 社交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 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对同性恋的认知是指个体对同性恋的各种相关概 念、知识的了解状况。美国在1993年进行的大样本调 查发现,6%的男性能感受到同性的吸引力 J。我国著 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对于同性恋的定义 【第一作者简介】张 涵(1985一),女,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 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学。 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教授根据一些调查认为,我国人口 的3%~4%是同性恋者,下限为2%~3%-3.4 J,据此估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中国性科学2008年9月第l7卷第9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September,2008 Vo1.17 No.9 算,在中国,至少有3000万同性恋者。人类对同性恋 的认知进程表现为从刑事化到非刑事化、病理化到非 4、9、11);对同性恋性质的认知(1O、13、14、15);对同 性恋者的性交往的认知(3、5、8);对同性恋的存在和 病理化的过程。以往的研究显示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 认知状况随地区、时期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 态度是对人、客体或观念的积极或消极评价,可以 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映出来。研究表明,对 于同性恋的态度,高学历者显得较为宽容和理解,认识 也趋于理性 J。在大学生群体中,本科生、未婚者、女 生活方式的认知(2、6、7、12)。各因素内部一致性系 数介于0.53~0.73之间,全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2。四因素累积贡献率为55.31%,项目之间的相 关介于0.10~0.65之间,且相关显著。项目共同度介 于0.40—0.71之间,符合效度要求。 态度问卷包含l8个有关对同性恋态度的项目(16 生和低年龄组人群的态度更加温和 J,且城乡差异 显著 。 近年来,同性恋者这一特殊的群体已成为了社会 关注的焦点。但是,同性恋这一特殊群体能否在社会 上以他们认为正常的方式生活,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 自身及精神病学家对同性恋问题的看法,而是在很大 程度上决定于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认可程度_8 。大学 生代表了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文化环境更为开 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且可塑性较强,他们对 于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代表了社会整体认知和态度的 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有利于 了解整个社会对同性恋人群的认知和态度,并对进一 步开展有关同性恋的健康教育、消除偏见具有一定的 指导意义。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从三所高校抽取在校大学生样本 500人,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回收有效问卷451份, 其中男生232人占51.40%,女生219人占48.60%; 城市生长环境者151人占33.50%,农村成长环境者 300人占66.50%;文科生273人占60.50%,理科生 178人占39.50%;独生子女137人占30.40%,非独生 子女314人占69.6O%。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工具为自编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 知和态度问卷。其中,认知问卷包含15个涉及同性恋 客观知识的项目(1—15题),如“男同性恋者都是娘娘 腔”。采用“李克特式”四点选择方式,施测时被试需 根据自己的认知情况对题干中的陈述句做出判断。除 第2题、第7题使用反向计分外,其余题目选择“完全 正确”得1分,“基本正确”得2分,“基本错误”得3 分,“完全错误”得4分。得分越高说明认知越客观。 问卷分为四个因素:对同性恋者性别意识的认知(1、 —33题),如“同性恋者不应该从事教育工作”。采用 “李克特式”五点选择方式,施测时被试需根据这五个 选项表明自己对题干中陈述句的态度。除第17、19、 22、24、30、33题使用反向计分外,其余题目选择“完全 赞成”得1分,“基本赞成”得2分,“无所谓”得3分, “基本反对”得4分,“完全反对”得5分。得分越高说 明态度越宽容。问卷共分为四个因素:对同性恋关注 的态度(16、19、21);对同性恋者社会权利和地位的态 度(17、22、24、30、33);对同性恋者职业和道德的态度 (18、20、23、26、31、32);对同性恋不予回避的态度 (25、27、28、29)。各因素内部一致性系数介于0.56~ 0.84之间,全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四因素累 积贡献率为55.79%,项目之间的相关介于0.09— 0.57之间,且相关显著。项目共同度介于0.47~0.64 之间,符合效度要求。 另外,问卷中还包含一个开放性项目,以了解大学 生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时间及途径。 2结 果 2.1认知总分和态度总分在各变量上的差异 通过方差分析检验认知总分和态度总分在性别、 成长环境、专业及是否独生四个变量上的差异,结果如 表1所示。 表1 认知总分和态度总分在各变量上的方差分析结果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情况不 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成长环境和是否独生等方面 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专业变量上的认知差异却极 其显著,具体表现为理科生的平均得分(46.5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国性科学2008年9月第17卷第9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Human Sexuality September,2008 Vo1.17 No.9 ・11・ 6.08)极其显著地高于文科生(4J4.14±6.00),态度差 异在专业变量上也显著,理科生(58.15±11.52)对同 性恋的态度比文科生(55.56±10.16)更宽容。而专 2.3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的相关和回 归分析 对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进行相关分析, 业与性别、专业与成长环境、性别与成长环境等之间的 交互作用不显著。 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59,在0.01水平上极其显著。以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为自变量,大学生对同性恋的 2.2 认知和态度各因素在各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通过方差分析检验认知和态度各因素在性别、生 长环境、专业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等变量上的差 态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认知得分对态度得分的预测作用 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认知和态度各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 注:‘P<O.05,一P<O.Ol。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男、女)被试在对同性恋不 予回避的态度因素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男:11.38 ±3.16,女:l2.28±3.03);不同成长环境(城、乡)被 试在对同性恋者性别意识的认知方面存在极其显著差 异(城市:11.10±2.13,农村:11.65±2.13);不同专业 被试在对同性恋者性别意识的认知方面(文:11.15土 2.01,理:l1.96士2.24)、对同性恋性质的认知方面 (文:11.11±2.43,理:11.85±2.46)、对同性恋者的性 交往的认知方面(文:8.98士1.73,理:9.45±1.73)、对 同性恋者职业和道德的态度方面(文:18.36±4.87, 理:19.98±5.40)以及对同性恋者社会权利和地位的 态度方面(文:18.53±3.21,理:18.65±3.78)均存在 极其显著的差异,在对同性恋不予回避的态度方面存 在显著差异(文:11.60士2.97,理:12.15±3.34)。 注:・・P<0.01。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得分对其对同 性恋的态度得分有极其显著的预测作用(F=241.94, P=.000),认知得分可以解释态度得分35.0%的变异 量。即说明,通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可以较 好地预测其对同性恋的态度情况。 2.4大学生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时间和 途径分析 通过开放性问题调查大学生第一次接触“同性 恋”一词的时间和途径。在“第一次接触时间”的调查 结果中,回答“忘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6.80%,不参 与x 检验,其余回答结果经x 检验,在0.O1水平上差 异显著。见表4。在“第一次接触途径”的调查结果 中,回答“忘记”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1.00%,其余回答 结果经)( 检验,在0.O1水平上差异显著。见表5。 表4第一次接触的时间 注:一P<0.O1。 表5第一次接触的途径 注:一P<0.01。 以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时间为自变量,考 察大学生在认知问卷总分和态度问卷总分上的差异。 见表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2・ 中国性科学2008年9月 第l7卷第9期The Chines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September,2008 Vo1.17 No.9 表6认知和态度总分在不同接触时间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认知问题较为全面,态度更为平和中庸。 通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可以较好的预测 其对同性恋的态度情况,使广大大学生对同性恋形成 认知总分49.42 6.04 45.00 6.24 44.57 6.03 46.42 6.00 态度总分61.21 1O.71 58.11 11.36 54.40 10.11 57.49 11.60 正确的认知,对于促进培养其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有 重要意义。因此,应当对大学生加强开展科学的有关 同性恋的健康教育,客观公正地介绍同性恋的生存情 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总分在第一次 接触“同性恋”一词的时间变量上差异显著(F=3.68, 况,提高对这一特殊群体的了解和关注,使全社会在该 问题上朝着更加科学的认知和更加宽容的态度 P<0.05),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总分在第一次接触 “同性恋”一词的时间变量上差异显著(F=2.79,P< 0.05)。 3 讨 论 3.1 对研究工具的讨论 以往研究中所使用的均为自行编制的问卷,项目 为普通的多项选择题 j 或二择一选择题 ],只以 描述统计的方法进行结果描述和分析。调查角度单 一,尤其是认知问卷,大多只从“对同性恋的性质界 定”角度编制项目 j,缺乏如“对同性恋者性别意识 的认知”等感性认知方面的调查项目。本问卷采用 “李克特式”计分方法,选项设计较为合理,能充分反 映被试的真实想法。且问卷中包含8个反向计分的项 目,能有效避免被试做答时偏好某选项的反应倾向。 抽取的因素覆盖面广、概括性强,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 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 3.2 对主要研究结果的讨论 在性别变量上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大 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无显著差异,但在“对同 性恋的不予回避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这与严由伟 等人 的结果略有分歧,他们认为,男女大学生在对同 性恋的态度方面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原因,严 由伟等人开展研究较早(2002),而近年来“中性化”的 时代发展趋势可能使得男女两性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趋 于“同化”,因此在对待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方面差异 不显著。 不同专业(文、理)大学生在认识总分、态度总分 及多个因素上均存在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理科大 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明显好于文科大学生,态度 也更宽容。这可能与文理科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有 关:文科生经过多年的文科知识的学习形成了较稳固 的感性思维,认知和判断问题时更为直接和表面化,态 度可能较为极端。而理科生更加善于理性逻辑思维, 发展 。 在小学阶段(包括学前)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 词的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情况明显好于在初、高中 阶段第一次接触“同性恋”一词的大学生,其对同性恋 的态度也更宽容。由此可以说明,在早期教育中开展 科学的性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另外还应加强对大 众传媒所发布的相关信息的审查和监管力度,引导社 会公众对同性恋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宽容理解的态度, 使同性恋者获得更为宽松的生存环境,促进社会的和 谐与稳定 加]。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 ual of mental disorders(Thidr Edition)[S].Wasihngton.D.C. APA.1980.261. 2张雪芬.陕西省医学院校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与认同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s].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6. 3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3—4, 4李银河.中国女性的感情与性[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 社,1998.207. 5汪亮,余翠萍,等.粤、港、澳三地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调 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70—971. 6岑国祯.高学历青年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的调查[S].中国 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 术会议论文集.2005:11. 7严由伟,刘建国,徐永珍.师范院校大学生对同性恋的知识 和态度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0):645—647. 8陶林,周红,刘仁刚.对医务人员和大学生同性恋态度的调 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5):475—477. 9曹宁校,邵长庚,等.从小规模调查看大学生对同性恋问题 的态度[J].中国性科学,2002.11(4)131—33. 1O李银河.你如此需要安慰:关于爱的对话[M].北京:当代 世界出版社,2005.22—24. [收稿日期:2008—06—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