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 教育科学 201 0年第1期 怎样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边永红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北旺乡北旺中心小学065000) 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 3.尝试背诵 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第二学段课程目标在阅读教 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读几遍,然后合上书本尝试记诵,看看 学部分提出了“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 哪里易背,哪里难背,哪里会背,哪里不会背。难背、不会背的 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在诵读过 地方要重点朗读,熟读直至会背。这种理解、朗读、背诵三位一 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O篇(段)。”由此可 体的方法,比一遍又一遍地机械记诵的效率要高得多。 见,背诵是学习语文、进行语言积累的必要手段。 要坚持“背诵”和“写”相结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 一、背诵的作用 烂笔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 1.背诵是学生积累、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小学是学生学习 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能记住,所以把一些重要的事用笔记下来 生涯中最基础的学习阶段,小学语文的学习基础打不好会直接影 是很有必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记忆表象具有模糊、片 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教师必须从小学开始重视抓好语文学 断、不稳定的特点。背诵主要是一种记忆活动。背诵包括识记、 科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学会积累大量的知识来为今后的学习做准 保持、再现和表达四个环节,要提高背诵效率,必须掌握记忆的 备。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把原来每个单元后的基础训练篇目改成 特点,在这四个环节的优化上下功夫。有时一篇诗文当时能背诵 了“积累运用”,在“积累运用”中适当地编排一些词语或优秀 下来,但再过一段时间便会很快遗忘,要想记住就要再背诵。对 诗文来让学生读读背背,由此可见编者的用意就是要学生多积累 背诵过的诗文再用笔写下来,这样更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果。 一些知识。背诵的核心是要增加小学生的原始积累。 《新课标》 “写”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时读出 不但反复强调了背诵积累的重要性,而且对背诵文章的质量、数 声音,边读边写,背诵后再默写,把视、听、读、写结合起来, 量,甚至是篇目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说明。但是多年以来,语 加强对课文的背诵效果。 文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干扰。背诵,特别是课 4.及时复习 堂上有指导的背诵练习,几乎成为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被学生拒 记忆分为三个阶段,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之门外。 《新课标》对背诵所作的要求,一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 背诵属于记忆的最高阶段。从信息的来源来说,长时记忆是对短 中存在的弊端;二是汲取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三是融入了现 时记忆加工复习的结果。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因此复习 代教学观念而采取的得力举措。 必须要及时,在遗忘尚未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以防止通常在学 2.背诵能够帮助教师规范学生的语言。课文是经过选择、 习后立即发生的急速遗忘,如前天进行识记,第二天早晨进行复 锤炼的文章,有的还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规范的书面语言。在 习,以后复习的间隔逐渐拉长,效果会较好。可是,有些老师对 背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潜移默 布置的背诵课文的作业,第二天一检查就了事,而没有巩固措 化地进行吸收,久而久之,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和不良的语言 施,背诵成了学生应付老师检查的任务。当然,为了避免单调, 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所代替,从而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发 消除疲劳,复习要采用多种方法,如积极回忆与反复阅读结合, 展。 ’ 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等都可以增强背诵效果。 3.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背诵是有意识记过程, 由此可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背诵指导不但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大脑皮层的暂时神经联系,产生持久而 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能让他们在学习中乐于记忆、善于 稳固的记忆,从而锻炼了记忆能力。通过背诵积累了大量材料, 记忆,以达到更好地积累语言的目的。如何拾取那被浪费的记忆 不仅有储存的作用,而且还有检索的作用,可以发展思维的敏捷 能力更是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的目标。 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4.背诵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背诵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 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会在背诵中不断充实,能使 他们在作文时,可以得心应手,意到笔随。郭沫若先生的“胸藏 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诗句,极恰当地说明了背诵和 表达之间的关系。 二、背诵的方法 1.明确目的 集中精力背诵一篇课文或者一段必须掌握的语句,最忌东 张西望,漫不经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简单的文字,背 了几天后仍出错,这肯定是用心不专的缘故。至于出现“前记后 忘”的现象,则是正常的,这时要教育学生千万不要向这种暂时 困难屈服。 2.理解记忆 要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理解得越深,越容易记忆。 背诵课文要尽量运用意义记忆,即加强理解记忆。要反对不求甚 解的死读书的学习方法。背诵一篇或一段文章时,首先要通读全 文,弄清文章的主旨,然后了解文章的层次、来龙去脉,掌握文 章的语言特点,抓住一些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和句子,先分析、后 综合,这样背诵起来就快多了。背诵也要因文生法,如背诵议论 文,可以从分析论点、论据、论证入手;背诵记叙文,可以从了 解和掌握有关事实、记叙顺序入手。 1 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