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填写:
年 月 日 得分 任课教师签名
学生填写: 姓名 专业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上课时间 递交时间
学号 导师 课程学分 20 至20 学年 第 学期 星期 年 月 日 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课程论文,是本人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注:本表格作为课程论文的首页递交,请用水笔或钢笔填写。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摘 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并影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今后时期我国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经济快速增长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而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初步介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背景、内涵、特色及其重要性,并阐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及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前瞻性构想。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前瞻性构想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ccelerat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economic construction,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gan to emerge and affect the furthe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a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promot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harmony of nature and civi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posed preliminary background,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ortance of Chinese socialism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forward-looking vis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buil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evitable
choice; Forward-looking vision
引 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术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方面主要关注点
侧重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这几个领域。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几项要求,推动了生态文明这方面的研究热潮,许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相继设立生态研究中心或者相关的研究方向,学者们写了许多论文与著作[1]。20 世纪末我国学界对于生态文明的探索和研究,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帮助。现如今如何增强理论的纵深和强度,以及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还有许多值得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在国外并没有专门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他们大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来源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角度进行理论研究。最先深刻而全面地对马克思自然观进行研究,最著名的当然就是法兰克福学派。比如,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霍克海默的《批判理论》、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等论著,都对此理论有过深入的探究。其中,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充分引用了马克思原著中的论述,对马克思自然概念以及整个思想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功力。但是,以上著作都明显地忽略了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现代性的探讨。受到关注的还有美国俄勒闪大学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福斯特,他于2000年出版了《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弗朗希斯科.费尔南德斯.布埃对该书发表评论:福斯特的新著代表了对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论以及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最新认识[2]。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提出
我党在2007年10月召开的第十七次全体代表大会上首次在政治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 使中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从全局角度来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不但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紧密结合,而且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理论要求,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而对每个中国公民来说,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进而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过程中去[3]。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
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
1978 年 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我们党清醒的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
十七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为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环保为民为本,以生态建设为中心,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事业之中。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一开始就实行工业化与生态化同步发展的战略,充分发挥中国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鉴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吸取教训,真正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来[4]。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
当前,中国生态危机与各种社会转型矛盾相纠结,具有极强的特殊性,没有能够照搬的直接经验,只能从当下中国的问题中寻求突破口,从中国的国情中找到根据我们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将它置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总体布局来分析,在保持生态文明一般特质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契合。生态文明的“中国特色”应该体现为以下几个特性:
一、是系统性与同步性。中国生态文明发展不应该是零散的、应景式的,而应该 是系统的、整体的过程。
二、是主动性与发展性。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特殊制度背景决定了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的。另一方面,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国内背景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不应该是消极的、脱离发展的,而应 该是积极的、发展型的。
三、是互利性与内生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国际背景决定了中国生态文 明建设的道路不应该是对外掠夺和转嫁的,而应该是内生的和互利的。 四、是科学性与实践性。中国生态文明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文明成果,具有十分鲜明的科学性,需要尊重科学精神才能实现,同时中国的生态文明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才能实现。
五、是历史性与现实性。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成果,需要在吸收和借鉴已有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社会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新变化这个客观现实,科学合理地谋划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5]。 4、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生态建设对人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即良好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建立在人类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科学利用自然基础之上的新型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人类的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产品丰盈富足。在资源开发利用上,坚持绿色、循环的发展理念,积极发展一些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项目。在自然系统方面,保护生物多样性,系统稳定性。在环境保护方面,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通过生物自净、物理自净、化学自净实现环境的循环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从空间格局开发到能源资源利用;从生态系统维护到自然环境保护都表现出一种积极健康的发展状态,这样一种宜居、健康的生存环境,人类必然生活得健康、长寿,人类社会必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一派天蓝山青水蓝的气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好状态,而这
恰好是美丽中国的宗旨所在。我国披肝沥胆,已走过64个年头,并取得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今天,文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维护中华大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环境系统的持续性上都具有深远意义。在生态文明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必定可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6]。 5、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
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来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比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更严重的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经济增长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发展问题,例如:中国存在着由社会剧烈转型所带来的人欲膨胀与共识信仰瓦解的矛盾问题,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以及沿海和中西部的发展矛盾与差异问题,行政权力无限扩张所引起的腐败问题,特别是人口膨胀、经济增长与有限的生态资源的矛盾问题。由此,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始终遵循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原则,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角度来分析,建设生态文明也是我们的唯一选择。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粗放的发展方式,在实现发展的同时也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使得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严峻等,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探索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7]。 6、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的前瞻性构想
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最大的前瞻性构想,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首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其次,我们坚决不走以往的“僵化封闭”的生态建设的老路。现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已经积累了众多丰厚的资源以实现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最后,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西方生态建设老路。总结西方生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主要有这么三种模式:一是“谁开发,谁治理”的模式;二是 “先开发,后治理”的模式;三是“边开发,边治理”的模式。这三种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寻求人类社会的发展。1而十八大所提倡的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其着眼点乃是面向未来社会更高级的、进步形态的文明建设。因此必须摒弃这种以牺牲自然来换取发展的模式,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8]。
参考文献
[1].肖文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历程研究[D]:[硕士]. 北京: 北京工业大学, 2012.
[2].谭晓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研究[D]:[硕士]. 江西: 南昌大学, 2012.
[3].贺晨. 绿色伦理观的培养-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4].周典伟. 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D]:[硕士]. 湖北: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2012.
[5].范松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的渐次解读[J]. 宜春学院学报. 2013.
[6].赵丽君, 国政浩.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
[7].王帆.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J]. 政治研究. 2013.
[8].刘克稳, 刘峰江. 深度解读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新构想[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