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按要求在答题卡上填写好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 2.答题时,切记答案要填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2022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确定了战国时期学术中心——稷下学宫的遗址。齐国稷下学宫开办以后,汇集了天下贤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国别、资历等如何,都可自由发表见解。战国时期儒家代表在稷下学宫最可能发表的政治见解是:() A.提出仁者爱人,因材施教 C.主张实行仁政,提倡礼治
B.主张兼爱非攻,实行法治 D.提倡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2.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解读下面的中国历史时间轴,关于古代史上朝代及其阶段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②是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与对外开放 C.③是宋元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④是明清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3.随着印刷术的普及,宋代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城市中书肆盛行,所刻的书目除传统经典外,还有通俗文学读物,供普通民众阅读。材料强调了印刷术:() A.降低了书籍印刷的成本 C.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提高了书籍的印刷效率 D.便利了书籍的大量存留
4.钱穆评价元朝行省制度说:“行中书省就是一个流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无权,权只在中央。”由此可知行省的设置:() A.推动了教育公平
B.削弱了君主权力
C.结束了藩镇割据
D.加强了中央集权
5.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下面示意图反映了:()
A.政治中心的变迁与交通区位因素有关 C.大运河的衰败直接影响了都城的变迁
B.政治中心的变迁决定经济重心的转移 D.北京发挥着统管南北兼顾东西的作用
6.明清治国者的“专制智慧”表现在:一曰除外患,断绝一切联系,把国家变成一个铁桶;二是解内忧,控制、削弱民间的组织力量,把人民打成散沙。这种“专制智慧”的消极影响是:()
A.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C.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
B.有利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7.马克思在《鸦片贸易史》中所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
朝上国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马克思认为:()
A.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是中国孤立无依 C.强大的中国必然打败实力弱小的英国
B.中国当时是个尽善尽美的天朝上国 D.中国战败的原因是落后于时代潮流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引进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C.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B.未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9.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主张。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A.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C.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0.“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除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青年学生总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与辛勤的汗水书写着永不褪色的青春传奇。1919年就有这样一群学生高呼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用行动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这个新时代是:() A.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C.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农民阶级革命的时代 D.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
11.“□□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材料中的“□□会议”:() A.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C.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B.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为中国实现和平建国带来曙光
12.美国《纽约时报》:“蒋介石将军,虽已失去自由,但中国政局仍为彼所操持,全世界闻讯之余,皆为之震惊。”英国《泰晤士报》评论:“张学良之叛变,或已救助日本政府,盖日本之对华政策……已引起多数政治家之抨击也。”材料反映了: A.国际人士对九一八事变的急切关注 C.国际上对西安事变发展趋势的忧虑
B.张学良等遵守不抵抗政策受到批评 D.张学良联共抗日正符合欧美的意思
13.195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据此可知:() A.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 C.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
B.新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D.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14.湖北省宜昌市档案馆工作人员王进山家珍藏着一个“老物件”:一张枝江县人民政府于1952年颁发给其祖父王心洲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这家人得到土地的原因是:() A.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B.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D.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C.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15.2023年3月初,全国两会相继召开,全国人民的视线都聚焦北京,关注“两会”。从1959年开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开始同步举行,“两会”概念从此应运而生。和“两会”相对应的政治制度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 D.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6.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中说:“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此时给中国人民带来“兴奋心情”的主要是:()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C.人造地球卫星首发成功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17.学习历史需要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结论。历史事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历史结论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事实的是:() A.到1957年底,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C.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 D.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在古埃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在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雕刻着太阳神向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浮雕。上述材料反映出古代亚非文明的共同点是:()
A.都位于大河流域 C.都发展农业经济
B.都建立严格等级制度 D.都利用宗教神化王权
19.中世纪的西欧庄园内有酿酒、磨面、冶铁等作坊,奶酪、衣服等可以自己制作。唐诗《田家》中有“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的描述。这二者体现的共同经济特征是:() A.经济自给自足
B.都是自由农民
C.都具有法权
D.实行土地公有
20.刘学铭在《理性的轨迹》中写道:“这种新文化思想强调人类个性的价值,关心人类个人的幸福,主张人类创造的自由……人们重新开始将目光从天国降到人间。”这句话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神权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自由主义
2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观察下列年代尺,①处应填:()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C.日本签署投降书
B.德军突袭波兰 D.日军偷袭珍珠港
22.1947年后美国制作了多部电影,其中苏联的形象被塑造成“邪恶的、懦弱的、精神不稳定的、无情工作的机器人”,而美国的形象是“无辜的、勇敢的、守法的自由思想家”。这一现象是由于:()
A.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表现 C.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B.“斯大林模式”存在的弊端 D.美苏战时盟友关系开始破裂
23.二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科技立国长远发展战略”,把发展教育作为国策,重视培养人才,提高了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而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日本的对外贸易呈迅速上升势头。由此可知,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A.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C.受到美国大力扶持
B.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D.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24.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多了“健康码”“行程码”“空中课堂”“钉钉直播”等事物。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B.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C.原子能技术的新运用 D.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共4小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
分,共52分)
25.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大一统”情怀成为维系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 ——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材料三】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有责族性质,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到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材料一中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皇帝是谁?他为巩固大一统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措施?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元朝和清朝前期“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举措)”(各举一例即可)。“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列举两点即可)(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第一帝国”相比,“第三帝国”在中央政治机构和选官制度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各写一例)(4分) (4)以上探究问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2分)
26.2023年3月27日至4月7日,原台湾地区领导人、国民党原主席马英九赴大陆祭祖、参访,并带领台湾青年学生前来交流。马英九此行对促进两岸同胞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国共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反之,每当国民党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发动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围剿、内战,就会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今天,台湾省的国民党应当以史为鉴,积极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才能为自己和台湾同胞带来福祉。
——摘编自汪景丽《试论国共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国共合作与中国革命结局之间关系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7.自信是中华民族深沉的禀赋,是中华民族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文化自信】
【材料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道路自信】
【材料二】“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制度自信】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这一制度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国家统一。
——摘自《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 【材料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整理
(1)材料一认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何进步性?(2分)列举一例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孕育的精神简要说说其内涵。(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写出这条“中国道路”的名称和特点。(2分)
(3)写出材料三中“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标分标志。(2分)根据材料三,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作用。(2分)
(4)请将材料四表格中①②对应内容补充完整。(2分)
28.世界历史的发展波澜壮阔,大国崛起之路是其中浓墨重彩的辉煌篇章。阅读材料,结合
解决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治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怎样治理国家 理论来源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接力探索 史实,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材料二】英国的霸权与近代化是联系在一起的,没有传统社会向近代化的转型也就没有它的世界霸权,……在近代世界,英国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引领时代潮流,并迅速崛起成为欧州强国、乃至世界强国的。一个时代潮流,往往表现为一种新制度的出现,谁能够做到制度创新,谁就走到潮流的最前面。制度创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创造前所未有的新制度,为未来指引方向;二是使原有制度不断更新,不断保持活力,能够与时俱进,这二者在英国都得到了体现。
——钱乘旦《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三】美国崛起的成功首先在于它获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充分的经济要素,……美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20世纪中后期的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这使美国的生产力和企业管理制度处于不间断的创新过程,在核心竞争力上很快超过欧洲开长期保持领先地位。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实现了世界范围的财富从欧洲向美国的转移,从而奠定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地位。 ——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1913—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主要指标排名 年度 区域 工业总产量 机器制造业 电力 煤 钢 15 6 5 10 6 5 7 4 5 4 3 4 3 4 3 2 3 3 4 4 2 1 2 1 1913年 世界 5 1928年 世界 5 1932年 世界 3 欧洲 2 1937年 世界 2 欧洲 1 (1)阅读材料一,把示意图中A处内容补充完整,并分析这次革命的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通过近代化的转型掌握世界霸权的。(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美国成功崛起的重要因素。(3分)
(4)观察材料四表格,指出苏联的工业水平排名有变化?分析引发变化的原因。(3分)
2023年初中学业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C 2.B 3.C 4.D 5.A 6.C 7.D 8.D 9.A 10.C 11.B 12.C
13.B 14.C 15.A 16.D 17.D 18.D19.A20.B21.B22.D23.B24.A 二、材料简析题(共4小题,25题14分,26题12分,27题12分,28题14分,共52分) 25.(1)秦始皇(嬴政)。(1分)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1分)政治: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任答一点即可);(1分)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2)方略: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设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等。清朝:册封班禅和达赖,设置驻藏大臣管理西藏,设伊型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每个时期任答一点即可)。(2分)方式:册封、和亲、设置管辖机构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
(3)中央政治机构: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分权六部;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清朝设立军机处,(任答一点2分)选官制度:实行八股取士。(2分)
(4)主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和发展。(任答其一可得2分)
26.观点: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俱伤。或:国共两党合作推动着中国民主革命的顺利开展,国共关系破裂则阻碍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
论述:1924年1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推动了北伐顺利进行,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而,正当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导致国民大革命失败。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给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可趁之机。(3分)
1937年9月,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了日本侵略者。然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使中国重新陷入战乱之中,最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至今。(3分)
总结:可见,国共两合作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分离则会给民族带来灾难。因此,两党应再次合作,共同反对台独,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努力奋斗。(2分) 卷面: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史实准确,史论结合(2分)。
27.(1)进步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①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任答其一可得2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精神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也可)
(2)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特点: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1分)
(3)确立标志: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2分)作用: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国家统一。(2分)
(4)①:邓小平理论。(1分)②:科学发展观。(1分)
28.(1)A:通过了《权利法案》或确立了君主立宪制;(2分)特点:曲折性、不彻底性(妥协性)、长期性、进步性、创新性等。(任答两点,2分)
(2)1689年英国领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广泛使用蒸汽机,使得传统的手工工场被大工厂代替,最终确立现代工厂制度,英国得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史实和说明各1分,共4分)(得分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2.英国工业革命,广泛使用蒸汽机)(3)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创新;通过两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对欧洲的巨大债券和战争赔偿,大发战争横财。(每点1分,共3分)(得分点:1.技术革新2.制度创新3.发战争财)
(4)变化:排名不断上升。(1分)变化原因:从1913—1928期间,列宁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促进了苏俄工业的发展,提开了工业发展水平;1928—1937年期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于其采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策略,使苏联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快速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提升了其工业排名。(每点1分,共2分)(得分点:1.推行新经济政策2.实施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工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