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背景下的导向与改革】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新课改教学方法改革【新课改背景下的导向与改革】》

摘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面的人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观应体现以下三个导向性: 1.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就个人来讲,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

考试是一种手段,是教学的一个特殊环节。通过考试,学生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为进一步学习提供借鉴或调节的依据。它是检查学生学习品质,提高鉴别能力,培养和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的关键。从目前看,还没有别的更科学的办法来取代考试,只是强调要正确对待它、合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注意克服它的弊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跨越考试这道“横栏”,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考试分数的弊端 1.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业情况不准确、不全面 分数仅能提供学生学业情况的一个大概指标,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十分准确地评估,对学生在某一学科上的长处和不足也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如一个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差,但基础知识学得好,考试仍然得了“良”,“良”这个分数掩盖了该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学生分数评定受书写是否工整、教师阅卷情绪、个人好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教师对同一试卷所评定的分数,或同一教师在两个以上不同的时间对同一考卷所评定的分数有时差距也很大。另外,分数也不能完全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成绩和能力发展,它受学习动机、努力程度、兴趣等多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有大量事例表明,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平平的同学,因改变了学习习惯,到初中或高中学习成绩取得了显著进步。 2.分数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 分数本来只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手段,可是把它摆在了不适当的位置,错误地把作为评价“之一”的分数,当成了“唯一”;把“定量”评价,当成了“定性”评价;把评价“手段”当成了评价的“目的”;把评价的“过程”,当成了评价的“结果”。在这种片面分数观的指导下,为了获取高分,容易导致学生拼命地死记硬背,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自己能力培养则很难顾及,从而压抑了个性、能力的发展。 3.分数极易挫伤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国外有实验证明,分数对平时成绩较好、或神经系统属于强型的、或尖子学生推动作用大,能激发他发奋努力;但对平时成绩较差、或神经系统属于弱型的、或接受知识较慢的后进学生,推动作用小或者没有作用,甚至起反作用,还可能引起情绪消沉,失去自信,甚至自暴自弃。就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某次考试失误分数较低时,也极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这种用分数来评价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学习目标转移,使学生更关心竞争的对手,而忽视自身的不足。 4.分数严重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性质、目标 现实中,学校的考试出现了异化的现象。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学校一切工作都以升学考试为中心。表现在工作中重智育,轻其他各育;重

.

考试科目,轻其他科目;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尖子学生,轻中下学生;重毕业班年段,轻其他年段。在方法上搞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大运动量训练,造成学生严重两极分化。 二、新课改背景下科学的考试观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面的人的发展”。当前许多学校的某些考试很大程度上成了限制、奴役学生的手段,对于全面发展的教育还应提供更加积极的支持。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观应体现以下三个导向性: 1.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注重培养学生个性与发展学生特长。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人才,这也就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特长发展的基础,就个人来讲,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才是全面发展的核心所在。所以,学校考试要为学生创造个性教育环境服务,积极主动地发展个性特长。正视学生个性应是新课改背景下考试设计的出发点,鼓励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是考试的根本意义所在。 2.协调个人与社会、坚持全面发展 教育考试不能仅仅为了选拔优秀学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品质,培养和提高人类个人自身的能力,从而满足人类自身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学校考试的导向应该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只有在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个人的发展才能为个人所驾驭,个体(学生)才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这也是全面发展概念的本质内涵。 3.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全面的人的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另一层含义,学校教育不应该是少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应该是少数尖子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该是所有学生的潜能都不受压抑地得到充分发展,即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让不同的人实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改背景下的考试更应积极营造更加有利于后进学生发展的考试环境,让他们感到考试有压力但不惧怕;让他们通过考试能体验成功;让他们在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后着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而不求平均发展。这是推进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三、传统考试方式的改革 新课改学分制在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上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积极作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这一评价模式,我们必须打破唯纸笔测验、闭卷考试的做法,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查方式,才能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心悦诚服,欢畅乐学。 1.笔试和面试相结合 “笔试练内功,面试练外力”!笔试考察的是一个人的功底,所谓下笔如有神,就是你功底扎实的最好表现。但笔试容易作弊,也可以靠死记硬背,面试就大大减少了这些方面的问题,面试考察的面就非常广了,能从交流中了解到你的综合素质、性格特点等,两者互相结合更有利于实现考试目的。如语文、外语在书面测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的同时,更要进行听说、读、写等方面的面试考查;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应多举行实验操作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查。 2.闭卷考

.

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 传统闭卷考试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构筑和完善知识体系,但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记忆;开卷考试虽然有识记要求,但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学习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开放,靠死记硬背就能应付的时代是行不通的,“题在课外,理在书中”的试题是开卷考试的重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听课,更要学会思考、学会归纳、学会复习和学会总结,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如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可以进行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促进知行结合。 3.知识测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大多还以统一的知识测试作为唯一的选拔方法。其实,各高校因发展历史、所处地域等因素而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它们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也会有所不同,高校最清楚什么样的人符合本校的培养目标。因此,在选拔人才方面要给高校放权,采用知识测试和特长发展相结合的自主招生考试方式,更易发现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如在科技创新活动方面、艺术和体育特长方面等。还可尝试由学生选择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题难度,这种以统一考试为主、与多元化考试评价和多样化选拔相结合的考试新机制,能给予学生更多次数的考试机会,提供他们充分展示学习中各方面才能的平台。 4.社会调查与论文答辩相结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评价要遵循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的原则。要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结合课程特点(如研究性学习),在方式上多采取社会调查、论文答辩等形式。通过调查活动培养、考核学生观察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统计分析与信息处理能力等。让他们获得亲身探索的经验,激发兴趣,发展特长,培养创造才能,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交流和答辩。这种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形式,不但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还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平时努力与不努力的差别,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总之,考试是公正地选拔人才和学校有效地管理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手段。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试,而是需要不断完善考试,不把考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指挥棒”,也不把应付考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待考试关键要改变态度和方法,牢记其根本目标和宗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