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DNA测序技术概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42卷)第11期 -3・ DNA测序技术概述 付春鹏 (山东省潍坊科技学院262700) 摘要核酸是生命体的基本遗传物质,基因组蕴藏了遗传的奥秘。DNA测序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取生物体的遗传信息,对于生 命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迄今,测序技术经历了Sanger测序法、边合成边测序法、单分子测序和纳米孔测序共4代变革。本文 对这4代DNA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别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核酸序列测序技术单分子测序纳米孔测序 基因是生命遗传的基本单位。由数以亿计的碱基 了这些测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对组成的基因组,蕴藏了生命体遗传信息的奥秘。对 1第一代测序技术 核酸序列进行测序是正确解读这部“天书”的基础,也 早在1954年,Whitfeld就已经报道使用层析法测 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迄今,测序技术共经历了四代变 定了多聚核糖核苷酸的序列。第一代测序技术的标志 革。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第一代经典的Sanger测序 是Sanger于1977年发明的DNA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 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推动了边合成边测序的 止测序法,以及Maxam和Gilbert于同年发明的DNA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诞生及发展,近几年分别以单分子 化学降解测序法…。其中,Sanger法的核心原理是:由 和纳米孑L测序为标志的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应运而 于ddNTP的2 和3 都不含羟基,在DNA的合成过程中 生。其中第二、第三和第四代测序技术统称为下一代 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键,因此可以用来中断DNA合成反 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本文概述 应。在4个DNA合成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一定比例 最敏感的预测指标。父母吸烟的孩子吸烟的可能性是 2.2.2 家庭干预创造“无烟家庭”,在家庭中营造吸 父母不吸烟孩子的1.65倍 J。父母吸烟的高中生有 烟有害身体健康的舆论氛围,吸烟的家庭成员要下决 更多机会接触吸烟行为,也更容易获得香烟。而且父 心戒烟;对家中的香烟严格控制,避免青少年接触;家 母吸烟使得孩子对这一行为司空见惯,吸烟的家长也 长应对吸烟行为持坚定的反对态度,发现吸烟行为后 会由于对吸烟行为没有明显的反对态度,对自己孩子 应及时进行耐心教育。 吸烟的干涉力度较小,家中的兄弟姐妹吸烟也暗示着 2.2.3 学校干预学校应当加强吸烟有害健康的宣 家长对该行为的漠视或默许。 传,开展以“无烟”和“禁烟”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2.1.3社会因素现今的中国,吸烟已经成为一个普 组织学生参加禁烟健康教育讲座等;加强对学生吸烟 遍的社会行为。友人见面后敬烟以示尊敬的行为让高 的管理力度,发现吸烟学生后应及时与其家长沟通,严 中生误认为吸烟后可以更好地与同伴交往。烟草广 惩吸烟行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不在学校范围内吸烟。 告、影视剧中的吸烟情节也是影响高中生吸烟的重要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四节《细 因素。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度是对成人的三倍,青 胞的癌变》中提到:吸烟致癌的比例高达30%。教师 少年吸烟的1/3原因可归结于烟草广告的影响_4 J。 在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授课时,可以适当为学生补充吸 影视人物常常将吸烟者塑造为“成熟”“睿智”和“有魅 烟有害健康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习 力”的形象,潜移默化地促使高中生对吸烟行为持积极 惯,加强学生对吸烟行为的防范意识。 态度。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 2.2防制措施吸烟的高中生多处在尝试阶段,吸烟 No.2014一jsjyyb一017;第一作者为在校研究生) 行为还未定型,可以通过教育使其向积极方向思考并 主要参考文献 逐渐减少甚至戒掉吸烟,所以相应的教育及干预措施 [1]金兰.2014.无呼吸道症状吸烟者肺功能的改变及干预措施. 是必要的。控制青少年学生吸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 中国药物经济学,(7):92~93 会三者的有效配合。 [2]HECHTS S.2003.Tobacco carcinogens,their biomarkers and tobacco —2.2.1 社会干预对于影视剧和烟草广告中烟草镜 induced cancer.Nature Review Cancer,3(10):733~744 头应加以删减,以免对高中生产生负面的引导作用;充 [3]韩曼雁,陈维清.2004.中国青少年吸烟危险因索的Meta分析.疾 病控制杂志,8(3):227~229 分利用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的宣传条件,增加禁烟公益 [4]POLLAY RW,SIDDARTH S,SIEGEL M,et a1.1996.The cast 广告;加强监管力度,公共场所及青少年活动频繁区域 straw of cigarette advertising and realized market share among youth 禁止吸烟,严禁商店向未成年人售卖香烟。 and adults,1979—1993.Marketing,60(1):60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42卷)第11期 带有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ddNTP(分别为:ddATP、 ddCTP、ddGTP和ddTFP),通过凝胶电泳和放射自显影 较第一代测序技术而言,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测量 通量显著提高,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测序技术。但边 后可以根据电泳带的位置确定待测分子的DNA序 列_2 J。Sanger测序技术操作快速、简单,因此被广泛 应用。20世纪80年代末,荧光标记技术凭借着更加安 全简便的特性,逐步取代同位素标记技术,由此也诞生 合成边测序的原理也为其带来相应不足之处,测序读 长较短和需要模板扩增是两个主要的弊端所在。第二 代测序的读长一般在700 bp左右,为后续的序列拼 接、组装及注释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带来了较大困难;由 于PCR反应的灵敏性,导致扩增前后得到的DNA分 子片段的数目有较大偏差,因此在分析基因表达方面 了自动化测序技术。由于可以用不同荧光标记4种 ddNTP,使得最后产物的电泳分离过程可以在一个泳 道内实现,用激光对ddNTP上的荧光标记进行激发, 存在较大的弊端 J。在此基础上,无需扩增、读长更 长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便应运而生。 然后检测不同波长的信号,通过计算机处理信号后即 可获得碱基序列,很好地解决了原技术中不同泳道迁 移率存在差异的问题。自动化仪测序大大提高了测序 效率,如ABI 3730和Amersham MegaBACE测序仪分 别可以在一次运行中分析96个或384个样本。第一 代测序仪在人类基因组计划DNA测序的后期阶段起 到了关键的作用,使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原计划提前两 年完成。但第一代测序技术存在成本高、通量低、耗时 长的缺点,严重影响了其大规模应用 J。 2第二代测序技术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第二代测序平台包括:瑞士罗 氏公司(Roche)的454测序仪、美国Illumina公司的 Solexa基因组测序仪、美国ABI公司的SOLID测序仪 等。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原理是边合成边测序,即依照 第一代Sanger测序技术的原理,通过测序仪器捕捉新 掺人的末端荧光标记来确定DNA序列组成_4j。 Solexa测序的核心技术是DNA簇和可逆终止化 学反应。测序前先将模板样品DNA片段打碎形成100 ~200 bp的片段,然后在这些片段两端加上特定的测 序接头。而Solexa高通量测序芯片表面附着一层单链 引物,两端连有接头的单链DNA片段通过与芯片表面 的引物碱基互补结合,经PCR扩增成为双链。至此 DNA的一端就被锚定在测序芯片上,而另一端则随机 和附近的引物互补结合,从而也被固定住,形成“桥” 式结构。这样经过反复30轮扩增循环后,每个DNA 片段得到约1 000倍扩增,形成单克隆DNA簇。然后 掺人经过改造的DNA聚合酶和带有4种荧光标记的 dNTP。这些dNTP就是“可逆终止子”,其3 羟基端带 有可化学切割的部分,每个循环只允许掺人1个碱基, 用激光扫描测序芯片表面,读取聚合上去的相关核苷 酸种类。随后将这些核苷酸化学切割,恢复3 端黏性, 继续聚合下一个核苷酸。如此循环,直至每条模板序 列都被聚合成双链。此过程中带有荧光标记的dNTP 能够释放出相应的荧光,测序仪据此捕捉荧光信号,之 后计算机可以将荧光信号转化为不同颜色的测序峰 图,便可得知测序样品的DNA序列。 3第三代测序技术 第三代测序技术基于单分子读取技术,不需要 PCR扩增,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现有的第三代测序 平台包括美国Helicos Bioscience公司的HeliScope遗 传分析系统和Pacific Biosciences公司的单分子实时测 序系统(SMRT)。两者均继承了第二代测序技术的边 合成边测序的原理,其中SMRT系统是基于零级波导 (zero—mode waveguide,ZMW)的测序技术。ZMW是 一种直径50~100 nm、深约100 nm的孔状纳米光电结 构,当光线进入后呈指数衰减,仅靠近基底的部分被照 亮。DNA聚合酶被固定在ZMW底部,加人模版、引物 和4色荧光标记的dNTP后进行DNA合成,只有参加 反应的dNTP才能停留在ZMW底部,从而使dNTP的 荧光信号被识别 J。 第三代测序技术是计算机学、生物学、化学等多个 学科领域研究相结合的结晶,功能非常强大。其显著 特点是单分子测序,即不经PCR,可直接进行边合成边 测序。这不仅简化了样品处理过程,避免了扩增可能 引入的错配,而且不受A、T、G、C这4种碱基含量的影 响,因此第三代测序技术能直接对RNA和甲基化DNA 序列进行测序。 4第四代测序技术 第二、三代测序技术均是基于光信号的测序技术, 都需要昂贵的光学监测系统,并依赖DNA聚合酶读取 碱基序列,大大地增加了测序的成本。因此开发不使 用生物化学试剂,直接读取DNA序列信息的新型测序 方法,就成为第四代测序技术的主要思想【 。其中的 代表当属纳米孑L测序,如英国Oxford Nanopore Technol— ogies公司所开发的纳米孔测序,是基于电信号的测序 技术。它利用镶嵌于脂质双分子层中的经过基因工程 改造过的仅一溶血素蛋白作为纳米孑L道,孑L内共价结 合有分子接头。由于A、T、G、c这4种碱基存在电荷 差异,当DNA碱基通过纳米孔时,从而短暂地影响流 过纳米孔的电流强度(4种碱基所影响的电流变化幅 度各不相同),灵敏的电子设备检测到这些变化从而鉴 生物学教学2017年(第42卷)第1I期 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植瑞东 何夏怡 (广东省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26020) 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为活产儿的1/10 ~6/10 ,其中约有1/3与遗传有关。迄今为止,已发 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上百个基因突变位点与先天性白内障相关。开展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先天性白内 障的发病机制,进一步了解遗传因素对晶状体代谢的影响。本文综述遗传性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致病基因遗传学研究 先天性白内障为儿童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发病率 1.1 q一晶状体蛋白 仅一晶状体蛋白占晶状体蛋白 为活产儿的1/10 一6/10 J,约有1/3与遗传有关。 总量的40%,包括仅一A晶状体蛋白和&一B晶状体蛋 先天性白内障可以作为孤立的眼病单独发生,也可以 白两种类型,其编码基因为CRYAA和CRYAB,分别定 是全身多系统综合征的眼部表现。1963年,Renwick 位于21q22.3和11q22.3一q23.1。仪一晶状体蛋白主 和LaMer在研究中发现遗传性白内障与杜非血型 要在应激状态下诱导产生,起分子伴侣的作用,能通过 (Duffy blood group)位点发生共分离现象【 。1968年, 与晶状体毒性蛋白结合,消除或缓冲这些物质对晶状 杜非血型被定位于1号染色体,先天性白内障成为人 体透明度的影响,维持晶状体的透明性。CRYAA基因 类第一种常染色体连锁遗传性疾病。此后,许多学者 突变常发生在保守区外,如今发现与先天性白内障相 陆续发现了许多新的先天性白内障遗传位点。迄今为 关的突变位点有8个 J。 一晶状体蛋白基因突变导 止,已发现三十多种致病基因和上百个突变位点与先 致的先天性白内障在不同地域不同个体中表现出明显 天性白内障相关。 多态性,带状、板层状、核性、皮质性、后极性、Y字缝状 1 晶状体蛋白基因 白内障等表现型均有报道 J。 晶状体蛋白90%以上为可溶性蛋白,根据蛋白在 1.2 B一晶状体蛋白 B一晶状体蛋白占晶状体蛋白 排阻色谱凝胶的洗脱顺序分类,可将其分为 一晶状 总量的35%,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可分为B—A1 体蛋白、p一晶状体蛋白和 一晶状体蛋白三种类型, 一A4以及B—B1一B3两组,共七种类型的晶状体蛋 分别由不同晶状体蛋白基因编码。晶状体的透明性依 白。p—A1/A3、p—A2、p—A4晶状体蛋白的编码基 赖于晶状体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可 因为CRYBA1/A3、CRYBA2、CRYBA4,分别定位于 导致晶状体蛋白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影响晶状体的透 17ql1.2一q12、2q34一q36、22ql1.2一q13.1;B—B1~B3 明性,进而发生自内障。 晶状蛋白的编码基因为CRYBB1、CRYBB2和CRYBB3, 定所通过的碱基 j。 的生长发育、代谢调控、适应环境和生殖遗传等各种生 虽然纳米孔测序的优点十分明显,与前几代技术 物学过程将会有全新的认识。 相比在成本、速度方面有着很大优势。但是目前还处 在起步阶段,在关键环节(如纳米孑L的制造和DNA分 主要参考文献 子通过纳米孔的速度控制方面)还有待改善。 [1]刘振波.2012.DNA测序技术比较.生物学通报,47(7):14~l7 5展望 [2]谢浩,赵明,胡志迪,等.2015.DNA测序技术方法研究及 纵观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第 其进展.生命的化学,35(6):811—816 [3]郝甜甜,李强飞,李国治,等.2014.测序技术的研究进展.畜 一代到第四代测序技术无一例外地均以提高测序通量 牧与饲料科学,35(3):78~81 与读长、降低测序成本、简化测序步骤为目标l 。目 [4]张小珍,尤崇革.2016.下一代基因测序技术新进展.兰州大学 前全基因组测序的费用仍旧高昂,动辄几百万元的测 学报(医学版),42(3):73—8O 序费用绝非一般实验室所能承担。千元基因组甚至百 [5]周晓光,任鲁风,李运涛,等.2010.下一代测序技术:技术回顾 元基因组测序一直是科学家追求的目标。另外,测序 与展望.中国科学:生命科学,40(1):23~37 技术也决不仅仅涉及生物学问题,它综合了物理学、光 [6]田李,张颖,赵云峰.2015.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学、电学和材料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相信随着科学技 生物技术通报,31(11):1~8 [7]韦贵将,邹秉杰,陈之遥,等.2012.新一代测序技术的研究进 术的发展,符合上述要求的新一代的测序仪将会出现。 展.现代生物医学进展,12(19):3789—3793 届时,人们对自身各个生化过程和疾病发生的分子机 [8]杨晓玲,施苏华,唐恬.2010.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制等重大问题将会有更深刻细致的了解;对其他物种 前景.生物技术通报,(10):76~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