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例分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染色体变异》专题复习课课例分析

富县高级中学 左 婷

2013年10月18日下午,通过远程授课,分别听取了王蓓老师和熊娘军两位老师关于高考复习生物必修二《染色体变异》专题复习示范课,感触颇深,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课例背景】

为了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学习外校先进教学理念、方法,我校在第八周举办了第一次“课例研究活动周”活动。本次课例研究活动主要针对高三的复习课展开,生物组王蓓、熊娘军两位教师以《染色体变异》为例,详细精心的展示了新课程改革下复习课的深度、广度。

《染色体变异》是高中生物中图版必修二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的细胞学

基础》第二章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描述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对应的认知水平为了解水平,它是细胞分裂的继续,属于异常的细胞分裂的结果,又是理解单倍体和多倍体育种,染色体异常病的基础。所以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部分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知识:染色体的结构变异和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通过细胞分裂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染色体、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配子等概念,掌握了细胞的正常分裂的过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

本节的特点是概念多,难度大,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染色体组和单倍体这两个概念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用哪种教学方法或怎样设计教学过程能使难点问题变得简单明了,是本节课的关键。

【课例描述】

【课例一】染色体变异复习 授课人:王蓓 北京市特级教师

一、变异类型:

学生看书分析,以 “牝鸡司晨”为例入题,引导学生说出变异的类型。 提问(区分无子番茄和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和原理): 1、生长素处理形成无子番茄的作用原理?

2、无子西瓜形成的原理? 二、染色体变异的范围:

通过问题串:染色体存在的部位?原核细胞有吗?线粒体、叶绿体呢?引导

学生说出是:真核生物的核遗传。(点拨到位。) 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

1、多媒体展示各种结构变异类型图,让学生识别,对应分析出现的病理特征。

2、教师说明题型、背景材料,并且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学生看书分析,回答问题:染色体结构变异则怎样引起性状改变?

3、练习:

①基因的质(结构)不变 ,量(数目)变或不变(颠倒)。

②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集中变异,以下哪种不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4、练习题完成的基础上列表比较易位与交叉互换的区别(学生笔记):

发生部位 变异类型 显微观察 五、染色体数目变异 1.整倍体变异

①染色体组的概念:看书完成学案。 例题:雄果蝇的染色体组图解。

学生识图判断,教师依据学案提问,引导学生总结判断方法。 教师手势演示,总结:“不重不漏,见样一个。” ②疑点区分:

提问:如何区分基因组和染色体组?

整个物种(基因组);一个个体或细胞(染色体组)。学生记笔记。 提问:如何区分单倍体与多倍体?

学生看书(34页拓展题),以蜜蜂为例分析。

移接 非同源染色体 结构变异 能看见 交叉互换 同源染色体 基因重组 看不见

以发育起点举例说明:有有胚子发育成的个体和有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 设疑:用什么方法让染色体数目加倍?

学生回答后,分析实验,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利用学案分析八倍体小黑麦的培育过程进行巩固。 ③判断正误:体细胞含有二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二倍体。 通过辨析,学生完成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表。 2 .非整倍性变异: ①个别染色体的变异. ②个别性染色体的变异。

教师提示,学生举例,达成目标。 五、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六、应用:染色体变异的检测。

通过分析,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技巧。

【课例二】染色体变异专题复习

授课人:熊娘军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猫叫综合症图片,比较患儿和正常人的染色体组型,分析病因。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

1 继续分析猫叫综合症,并设疑: 如果怀疑他还是一个色盲患者,能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图分析出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在检测上的区别,个别碱基序列的变异在染色体上看不到。

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通过什么方式检测?

基因突变:基因检测; 染色体变异:显微观察,染色体组型分析。 3、动画演示染色体结构变异,讲解分析: ①区分易位与交叉互换的。

②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是基因发生哪些变化?(学生答: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变化,并不会产生新的基因。)

③基因突变呢?(学生答,产生新的基因。) 三、染色体数目变异:

1、教师讲解类型,并板书,要求学生勾画关键词。 教师点拨: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 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性的增加。 2、手指演示,理解染色体组的概念。 3、练习(多媒体展示):

达成:①理解染色体和染色体组的关系。 ②总结判断染色体组数的方法。 4、引导分析三倍体无子的原因。

5、引导学生区分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及这些生物的特点。 6、出示“帕米尔高原”资料,分析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①根据资料分析帕米尔高原为多倍体形成提供了什么环境? ②分析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练习:学生版图有丝分裂中、后期图形,教师纠错,再次展示图片分析。 设疑:染色体加倍后再进行有丝分裂,会怎么样? 7、活动探究:

①课题名称: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②提问学生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方法。 ③学生写出实验流程,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总结的基础上引出下节课内容(育种)。 【课例分析】

王蓓老师的课: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了学案,采用先复习后教式、启发式、比较法等教学方法, 对课本原有知识进行改组、重组,通过探究性学习,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利用问题引领、分析、总结,学生比较说明,使科学结论更完善。

课堂中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设问激疑,合作探究,理论联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机结合的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到了回归课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对

复习资料进行提炼、改造,形成了老师自己的教学资源,并且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寓知识与能力考查中。虽内容多而杂,但处理精简,重难点突出,讲解全面,点拨到位,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设计新颖,打破了常规复习课的传统思路,且教师度把握的很好,是一节很好的复习课。 熊娘军老师的课:

知识讲授准确,语言表达清楚,板书设计合理,上课自然流畅,重难点突出。教学思路清晰,符合学生实际,时间分配合理,通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达到了对高考要点的掌握,教学效果良好。 【课例思考】

通过这两节高三复习课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首先,生物学知识点庞杂细碎,上复习课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突破记忆难关。

其次,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密切相关,需要教师拓宽学生思路,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释或解决具体问题上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再次,生物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学科,课堂渗透实验教学的思想,提高学生分析、设计实验的能力,也是复习课要解决的问题。

总之,复习课我们应紧扣课本,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适度拓展延伸,对复习资料进行提炼、改造、整合,精心选择典型例题,讲练结合、层层推进,结合高考考情、紧扣考纲考点,关注高考原题,贴近高考 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引领适时质疑,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对考点、难点、疑点逐个突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