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
新密市教师进修学校 丁春荣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网络的普及,改善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研修、教学方式。目前,郑州市已经实现了班班通,新密市、教育局联手,即将为本市的每位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一个月几十元的网络费用不再是巨额负担,这一切都为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研修、教学、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那么有了这些设备之后,老师们要做哪些事情呢?怎样利用网络来提高我们自己的专业素质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进行了些专访和调研,结合自己参与的网络教研活动,做出了如下的思考:
一、国内网络研修的现状
网络研修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开展教研工作的新方式,它借助网络,不受时空和人员,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了内容丰富、理念新颖、技术先进、实用便捷的优秀课程资源,创设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业人员及时交流、平等探讨的活动平台和环境,促进课程改革实验的决策者、设计者、研究者与实施者的多元对话. 它能发挥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城乡学校和教师能够平等获取信息资源和对话交流,弥补传统教研模式的不足。开展基于网络的教学研究,是创新教研形式,拓宽教学研究途径,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异,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的网络研修主要有网络学习和网络教研两种形式。所用的主要软件有腾讯QQ,新浪UC,呱呱等即时交流软件和博客、工作室、论坛等异步交流平台,这里重点谈谈远程培训、网络研讨和教师博客。
远程培训是由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总的要求,委托相关单位组织实施。由业内知名专家牵头组成课程专家团队,制定课程计划,录制课程,建立辅导团队,管理团队等督促学员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等等。其特点是课程设置科学,讲课专业层次高,准备充分,实效性强,深受老师们的欢迎。自主学习则是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自己选择所需要的资料进行学习,如百度文库、优酷、土豆上的优秀视频案例、名家、名师的博客等等,建立自己的博客并利用这些整理一些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资源等等。这类学习能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也有较好的效果。如吴正宪老师的工作站里内容丰富,百度搜索可以找到很多她的教学视频。孙琪斌老师的博客则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其教学思想。凤凰教育网、教学110、全国继教网、中国教师研修网、新思考网等做得非常好,提供了大量的资源;
网络研讨是老师们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育教学交流的一种方式,常见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区域性领导的干预下进行的,有专家的引领,纪律的约束,活动在周密的计划下有序地进行。比如10月26日金水区在呱呱房间北师大数学工作室成功举办了《读懂学生》的教学研讨,还请了钱守旺等著名专家作指导,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周密,效果非常好。另一种是教师自发组织的网络教研,如川绿茶(四川一小学校长)组织的新课程小学数学群(17860592)、新课程网络教研室(先后在UC、呱呱开的视频聊天室),由于他超强的组织能力、浓厚的学习意识、豁达的生活态度、忠诚的待人品质聚集着一帮在数学教育上艰苦跋涉者。
教师博客也称教学日志,其具有发表、分享和交流的特点,主要表现形式有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利用博客等进行教学反思,写教学案例,可以做到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根据自己的生活、工作特点和个人爱好可以积累资源。常见的教育博客有全国继教网教师博客、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工作室博客、新思考网的教师博客及郑州教育博客。国内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有上海嘉定教育学院的教研员孙琪斌老师在中国教师研修网所建的孙琪斌的
工作室,江苏通州的丁卫军教师建的丁卫军名师工作室,他们所带的团队在全国影响巨大,目前经常受邀在全国各地进行交流。
二、我市网络研修的现状
据调查,早在08年,新密市中小学就全部装了电脑,而且全部接入了因特网。目前教师拥有电脑率为70%,家庭上网率达30%,100%的学校有教师备课室,至少可以保证每个年级组一台电脑。令人可喜的是82%的专任教师能够利用课件上课,70%的教师能利用网络下载教案、课件并能修改课件。30%左右的老师参与过远程培训,40%的专任老师不同程度的参与过网络研讨,80%的老师参与过教育技术培训并拿到了合格证。班班通投入使用后,80%的老师能够经常用课件上课,但自制课件和上传课件共享的比例不到10%。
笔者本人从2000年新密市首批开通网络到现在,尝到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甜头,如,优酷和土豆的视频课例,专家、名师博客等,在网上“认识”了吴正宪、刘德武、安振平等一大批数学教育方面的名家,借助个人博客和星星工作室,积累了一些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料,与已方便,与人方便。参与了多次网络学习,也做过多次网络辅导教师,在网络学习中结识了一大批网络名师,如福建教育的钟建林,吉林桦甸市的教研室主任姜承启,上海保安区教科院的柳栋老师等,在他们的热心指导下,我有了长足的进步。本人是最早进行网络教研的,06年开始到现在,利用本人所建的数学教育群及高中、初中、小学数学教育群,数学会议大厅,借助全国继教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的平台,组织过多次大型的研讨。引起北京、上海等十几个省市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被甘肃河西教育学院的李海教授称为星星(本人的网名)数学教育虚拟团队,并以此为专题进行个案研究,在中国电教报上发过两篇专题论文。
三、对我市下一步网络研修的建议
结合我市情况,借鉴国内好的做法,我认为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建立区域教育资源中心,在本市的教育网站上,开辟资源中心,将上传资源权限下放给基层学校,市级资源中心分学科有专人负责整理并推荐资源,定期对原创资源进行评比,评比结果纳入本市的学校、个人业绩考核;
建立区域教育教研团队,建立市、镇、校三级学科教研团队(或名师工作室),由各级的学科带头人主持(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各级名师、骨干教师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学科教师全员参与。主持人收集并确定所要研修的话题,制订研修计划,由核心成员轮流主持研修,组织教师们围绕话题提前准备,按时参与。结束后形成活动记录,整理,择优在网站上刊登,特别优秀的向优秀报刊、杂志推荐。带动所有教师参与,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氛围。
健全网络团队的培养机制,为了提高网络教研团队的整体水平,对网络团队的骨干成员要优先培养,如优先组织他们到名校学习,归来之后给本区成员介绍学习心得,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辐射作用。本市名师建立起名师工作室,定期交流他们的优秀课件、教育论文、教学研讨成果与大家分享。名师的考核要以团队为单位,而非仅仅其个人的成果。对优秀的教育博客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以上是我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点浅见,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我市网络教研活动更上一层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