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8年2月 经济与管理 EconomyandManagement Feb.,2008 第22卷第2期 Vo1.22No.2 ●财经视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通货膨胀解析 马晓莹,刘晓娟 (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系。吉林长春130117)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都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密不可分,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快速增长促使了 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是导致通胀的主因。因此,应采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市场发育和间接化宏观调控手段 来治理通胀。 关键词:通货膨胀;CPI;政府调控;增长方式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2-0061-04 200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29个年头,随着市 表1 CPI及影响CPI变动的6大因素 场化体系的逐步建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 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发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 们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中前进的,这期间我们也 经历了两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尤其在2007年, 从年初开始肉禽及其制品的价格就大幅上涨,紧随 其后,食用油和鸡蛋等的价格也有较大幅度的提 升,很多地区出现了“抢油热”,价格上涨问题一时 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国家对本轮食品类价格 的上涨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为防止过度通货膨 胀,央行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6次加息,1O次提高准 备金率,从年初的9%调整到现在的14.5%,其他一 系列措施也相继出台,可见通货膨胀对一国经济的 影响是巨大的。笔者收集了改革开放以来近3O年的 数据(见表1),对CPI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找出影响cPI的主要原因,结合当时国家治理通胀 的措施,进行综合分析,希望对本次通胀具有借鉴 意义。 一、1978—2005年CPI及影响因素的统计数据 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一般价格水平普 遍的和持续的上涨过程。此定义有两个要点:第一, (CPI)来代表一般价格水平。 变量的实际意义:CPI代表消费者物价指数,CCI 代表居民消费水平指数,GER代表政府支出增长率, M :M 增长率,EⅪ代表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SALARY代表全国工资指数,MPI代表原材料、燃料、 动力购进价格指数,GDP代表GDP增长率,AIR代表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即全社会所有的商品和劳务 的平均价格水平)水平的上涨;第二,通货膨胀是物 价的持续上涨,季节性、暂时性或偶然性的物价上 涨不能视为通货膨胀。本文采用消费者物价指数 收稿日期:2007—12—31 作者简介:马晓莹(1983一),女,黑龙江大庆人,长春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经济与社会统计研究;刘晓娟(1982一),女,山 东济宁人,长春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研究。 ・6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与管理(月刊)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FPI代表食品类消费价格指 数,UNEMP ̄表失业率。其中所有的指数和增长率 均是以上1年为基期(上年=100)。 这些指标是按照通货膨胀的类型来加以确定 的,通货膨胀主要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 份一渐一一 啪咖 i的 i盯跳眇∞ l砻} l l l l l l i%盯%阱 l 1‘2 !耋 1988年和1989年,分别增长了18.5%和17.8%。第二 次是在1993年、1994年和1995年,1994年CPI增长率 i∞£i呱∞ i l l l l l l l im :§ l l 甚至达到了21.7%,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峰。 7 8 8 3 5 8 l 9 4 2 7 8 l 8 4 9 8 2008年第2期 另外,从图1中也可以很清晰地看出食品类价格指 L ;&l l 4 l l 9 4 4 3 O O 9 7 O O l l l l l l l 数的波动和CPI几乎完全相似,说明历史上出现的 7 8 2 5 8 6 3 l 8 2 2 l 9 3 8 l 2 推动型通货膨胀和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表1中的 四个指标CCI,GER,M ,EXP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 胀的影响因素。CCI代表居民消费,GER代表政府支 出,M2代表货币供给,ExP代表出口;SALARY和MPI 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SALARY代表 工资成本,MPI代表要素市场的成本。表2中的4个指 标GDP、AIR、FPI、UNEMP是伴随CPI变动而变动的 指标,笔者在下文中将分别分析中国历次的通货膨 胀究竟是受哪些因素影响较大。 表2 CP1及伴随CPI变动而变动的变量 cei(%) GDP(%) AjR(%) FPI(%)UNEMP( ̄) (以上所有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的年度统计数据,其中M:,Mn, GDP,UNEXP ̄项由于改革开放初期没有这些数据的记录,所以用一 代表为缺失值)。 二、统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首先,绘制CPI和FPI(1978—2005年)的折线图, 从图1中初步观察它的变动趋势: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1978年以来消费者物 价指数出现了两次比较明显的波动,第一次是在 .62. 两次通胀均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密不可分。最近的一 次波动在图1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是在2004年,虽然 2 2 8 7 5 4 2 4 9 4 8 4 5 5 8 9 6 ∞¨H 0 n 当年的CP1只有101.2,并不算高,但是从当年的月份 数据可以看出食品类价格指数一直成高位走势,属 ∞ :2 于部分商品价格上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9 1 ∞吣∞ 6 4 4 g2∞ 4 4 l 9 6 9 2 1 4 叽 n叭 三、对统计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 .采用逐步回归法, ..1 2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4 4 8 对这些个变量做多元线性回 6 5 3 3 6 8 9 l l 2 2 归,得到方程如下: CPI-36.529 ̄0.308FPh-O.44MzI-0.359GER-I-O.1 87MPI t值(8552)(5.816)(9o.69)(5.178) (2952) VIF: (4.332)(2315)(1.698)(3.829) R :(O.990) 我们得到的回归结果是非常理想的,lO4-变量 中有4个最终进入了方程,系数在O.O5显著性水平下 均通过了检验,4个变量的VIF值都较小,说明变量 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进入方程 的4个变量分别是:FPI(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M , GER(政府支出),MPI(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指数)。其中FPI和M 的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40.7% 和46.4%,说明食品的消费和货币供应量这两个因 素对改革开放近3O年的CPI影响程度是最大的,政 府支出和原材料价格对CPI也有影响,而居民消费 和出口对CPI的影响是不明显的,说明改革开放这 3O来年中国的CPI主要是受政府政策的影响,特别 是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尤其明显。表1中的数据也显 示出在1988年、1989年、1993年、1994年、1995年这 几年高通胀时期,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均达 到30%左右,这期间政府投资也成2位数增长,特别 是在1993、1994年政府投资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 24%多,由于这期间中国投资增长势头猛烈,原材料 价格也随之大幅上涨,在1993年达到了35.1%的增 长高峰期,同时食品类价格指数也一路飙高,这些 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这几年的CPI均成两位数的增 长态势,很快政府意识到经济已经过热,紧缩银根, 减少货币供应量,政府投资同时也逐年递减,随着政 府调控手段的实施,CPI也很明显地下降,政府调控 的效果比较理想。这些是我们从数据和分析结果中 得到的结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财经视点 四、对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的聚 类分析 从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5年、2000年、 2005年的物价分类指数的截面数据分析各地区在 食品、医疗、通信、教育、居住5个方面的物价水平, 从而得到各地区在这5个方面的消费差距,补充 CPI纵向的时间序列分析所不能解释的地区差异 问题。 我们采用的是层次聚类分析方法,类间距的计 算采用的是组间平均连锁法,样本距采用的是欧 氏距离平方法。初步观察31个样本数据的特征,由 于样本差距并不明显,我们对31个省、市、自治区只 分成4类,由于我们选取了3年的截面数据,可以对 比这3年的聚类结果,分析各地区在这10年来在消 费水平上的变化(见图2、图3、图4)。采用直方图的 形式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我们聚类的结果,由于篇 幅所限,我们在每一类中只选取一个样本,每个样 本只选取两个观测变量,分别是食品类价格指数 和居住类价格指数,代表分析这10年来四类地区 的物价走势。 13O.0o 125.0o 12O.0o l15.0o l1O.0o 105.0o 10o.0o 95.0o 图 圜 指数 13O.0o 125.0o 120.0o l15.0o l1O.0o 105.0o 一一 j 霪 10o.0o 95.0o 90.0o : ===j:: :: :: === 图 北京 新疆 黑龙江 四JI 图4 2005年四省、市、自治区食品、居住消费物价指数 通过对图2、图3和图4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 出,从时间上来说,食品类价格指数成递减趋势, 1995年,各地区食品类物价指数在120%一125%之 间,可以说这期间食品类的价格是比较高的,食品 类价格的走高对当年的CPI的影响也是比较显著 马晓莹,刘晓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次通货膨胀解析 的,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提到。随后2000年和 2005年食品类物价指数呈下降趋势,基本维持在 100%左右,说明食品类价格已经逐步稳定;居住的 物价指数也成下降趋势,1995年的居住物价指数都 在1 10%~120%之间,而到2005年降到只有105%左 右。从截面数据来看,各地区在食品类的价格差距 并不大,基本持平,北京略高;居住价格在1995年的 新疆偏高达到120% ̄右,而北京的居住价格在2000 年以前都呈高增长的态势,近几年才有所回落,其 他地区的居住价格差距并不显著。这与我们实际的 情况并不相符,这是由于中国的住房消费并没有被 包括在消费当中,而是被当作投资,所以近些年来 在房价普长的情况下,而我们的居住价格却呈下降 趋势的原因,指数编制的问题已经超出了本文讨论 的范围,在此,恕不详论。 五、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最优发展速度 通胀的治本措施之一,是在长期发展战略上真 正做到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的经济发 展方式转变,彻底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国民经济中存 在的高投入、低产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问 题。在宏观方面,包括正确处理中长期发展目标的 选择,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使财税、金融、投 资、外贸和企业改革同步实施,使金融、财政、收入 分配、产业、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套,以实现国民经 济发展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使 中国经济在继续增加总量的同时,提高宏观经济的 质量和效益。 (二)促进市场发育,完善市场体系 市场的不健全,经济生活中的大量垄断行为的 存在,是产生通货膨胀的重要体制因素。促进市场 发育,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资金、 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对于逐步消除体制性通胀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和健全劳动力市场和生 产要素市场,发展大中城市的农副产品市场、生产 资料交易中心和大规模连锁店。整顿市场交易秩 序,包括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市场和期货市 场,以规范市场操作,提高市场运作效率,降低交 易成本。 (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1.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宏观经济控制体系, 建立和健全以间接控制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控制 体系,通过经济手段来真正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和 ・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经济与管理(月刊) 2008年第2期 消除通胀的影响。在建立和健全新的宏观经济控制 参考文献: [1]将选.中国宏观经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体系的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改革旧的 金融体系,建立新的金融体制和相应的宏观金融调 控体系。其中,货币政策工具改革是关键,同时,要 引人竞争机制,发展金融市场。 [2]胡庄君.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6. 2.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和经济 监督系统,正确把握经济态势,准确预测经济变化 趋势,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国民经济预警 [3]薛薇.统计分析与sPSs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1. [4]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1998. 系统。同时,必须加强经济立法,完善会计制度,严 格审计制度,对各种宏观经济控制政策的实施进行 有效的监督,以保证宏观控制目标的实现。 [5]柳欣,张颖熙.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J].山西财经大学学 报,2006。(3). 责任编辑:学责任校对:学诗 诗 Reason Analysis on Chlna's All Previous Inflation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utting into Effect Ma Xiaoying,Liu Xiaojua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Changchun Tax Academy,Changchun 130117,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putitng into effect,China's some times inflations have close relation tlI the irse of the food price.Especially the fast increasing of government investment promotes the rise of materials,which is the main re.,sson resulting in inflstions.So we should adopt changing the eeonomy increasing method,improving the market development and other indiectr macro regula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Key words:inflation;CPI;governement regulation and control;increasing method ●文献标识码小常识 为便于文献的统计和期刊评价,确定文献的检索范围,提高检索结果的适用性,每一篇文章或 资料应标识一个文献标识码。本规范共设置以下5种: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迅、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不属于上述各类的文章以及文摘、零讯、补白、广告、启事等不加文献标识码。 (资料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