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作业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西南大学《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作业

第一次作业

1、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重要特征有:

A:泛政治化 B:多元化的文学生活

C:趋向个性化和个人化的方向 D:行政手段仍不时介入文学生产 正确答案:BCD

2、可以列入中国古代的大散文的是:

A:《庄子》 B:《论语》 C:《史记》 D:《左传》 正确答案:ABCD

3、“技艺摹仿自然”,这一关于摹仿的认识出自: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马克思 D:赫拉克利特 正确答案:B

4、当代中国革命战争文学严厉批评和鞭笞的人物形象主要是:

A:中立的农民 B:城市的工人 C:贪生怕死的胆小鬼 D:信奉活命哲学的叛徒

正确答案:CD

5、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某种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影响,持这一看法的是:

A:法兰克福学派 B:地理学派 C:马克思主义 D:结构主义 正确答案:C

6、中国古代的物感说最早可以追溯到:

A:《文心雕龙》 B:《诗品序》 C:《礼记?乐记》 D:《文赋》 正确答案:C

7、文革时期,被奉为\"革命文艺”最高典范的艺术样式是样板戏。 正确答案:正确

8、朱自清在《什么是散文》中主张把散文视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而把论文、宣言等斥于散文之外。

正确答案:正确

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A:对作为人类精神生活重要形态之一的文学艺术同样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B:没有任何影响,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与地理环境无关 C:关联性不大,毕竟二者是属于两个层面的事物

D:对作为人类精神生活重要形态之一的文学艺术也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

正确答案:D

10、中国当代革命战争文学的局限性表现为: A:英雄人物往往有高大全之嫌

B:缺乏普通人的情感欲望和对战争生活的复杂感受 C:英雄往往被动作化,而动作往往又趋向类同化 D:英雄人物的人格力量和审美个性被冲淡 正确答案:ABCD

11、关于中国新诗的正确描述包括:

A:现代新诗即是摆脱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束缚而来 B:新诗是白话诗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C:新诗丢掉了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听觉艺术的长处

D:新诗抒写自然得体,形式灵活,较之古典诗歌在各方面都有无比的优越性 正确答案:ABC

12、文学批评的核心应当是:

A:商业性 B:道德性 C:意识形态性 D:文学性 正确答案:D

13、充分肯定了自然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人物是: A:荣格 B:德谟克利特 C:丹纳 D:刘勰 正确答案:CD

14、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及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中国古代文学,从文学体裁讲是以诗歌为主,并且更多是:

A:抒情短诗 B:叙事诗 C:史诗 D:自由诗 正确答案:A

第二次作业

1、曹丕讲:“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里所讲的“文章”包括: A:文学 B:非文学 C:各种应用文体 D:议论文 正确答案:ABCD

2、创作了大量政治抒情诗歌的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是: A:汪静之 B:郭小川 C:浩然 D:以群 正确答案:B

3、我国古代的物感说既是关于文学起源的学说,又是关于诗歌情感表达方式与具体写作手法的学说。

正确答案:正确

4、“美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它们是统一的存在”,提出这一看法的美学家是: A:蔡仪 B:李泽厚 C:鲁迅 D:朱光潜

正确答案:B

5、中国当代实践派美学主张,艺术的生命在于:

A:伦理道德性 B:认识性 C:情感性 D:形象性 正确答案:C

6、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有着共同的指向和相似的建立基础。 正确答案:正确

7、在我国的文论史上,首次运用西方文论话语体系全面地评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著作是:

A:《谈艺录》 B:《<红楼梦>评论》 C:《人间词话》 D:《管锥篇》 正确答案:B

8、大众文艺作品是苍白、雷同和缺乏深度的,这是哪一学派的主要观点: A:伯明翰学派 B:结构主义 C:耶鲁学派 D:法兰克福学派 正确答案:D

9、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是:

A:“境界”说 B:“神韵”说 C:“诗缘情” D:“诗言志” 正确答案:D

10、“诗可以怨”的文艺思想出自:

A:钟嵘《诗品》 B:司马迁《史记》 C:孔子《论语》 D:刘勰《文心雕龙》 正确答案:C

11、“诗言志”中的“志”在古代主要是指:

A:政治抱负 B:个人情愫 C:意志品质 D:道德操守 正确答案:A

12、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当代革命文学又被称为“革命好莱坞”。 正确答案:正确

13、明确提出诗歌应“乐意戴着脚链跳舞”的现代诗人是: A:徐志摩 B:闻一多 C:戴望舒 D:穆旦 正确答案:B

14、五四时期以写爱情诗闻名,被朱自清誉为“对于旧礼教好像投掷了一枚炸弹”的现代诗人是:

A:汪静之 B:闻一多 C:徐志摩 D:戴望舒 正确答案:A

第三次作业

1、我国古典诗歌尽管主题的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 A:政治抒情诗 B:史诗 C:农业诗 D:骑士诗 正确答案:AC

2、中国古代诗歌中著名的叙事长诗有:

A:《孔雀东南飞》 B:《长恨歌》 C:《关雎》 D:《春望》 正确答案:AB

3、在跨越中西比较的文学研究过程中,中国学派所独创的研究方法是: A:考据研究 B:阐发研究 C:影响研究 D:平行研究 正确答案:B

4、在我国当代文论的发展过程中,反映论文论体系的最重要的代表,也是我国较早用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美学的理论家是:

A:李泽厚 B:朱光潜 C:杨春时 D:蔡仪 正确答案:D

5、过去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作为文学艺术传统的典范的是 A:士大夫文艺 B:宫廷文艺 C:民间文艺 D:山歌 正确答案:ABCD

6、中国当代革命文学与西方的古典主义文学的相似之处体现在: A:题材决定论 B:追求人物性格的定型化 C:极为严格的创作规范 D:禁欲主义和道德压抑 正确答案:ABCD

7、30年代郑振锋、傅东华主编的《文学百题》一书把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诗、小说、戏剧和报告文学。

正确答案:错误

8、我国实践派美学的代表性主张有:

A:“艺术是现实的反映” B:“美是典型” C:“主体性实践哲学” D:“情感的逻辑”

正确答案:CD

9、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技艺摹仿自然”,这里的“技艺”既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技术,同时也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艺术。

正确答案:正确

10、中国当代革命文学的创作规范包括:

A:“以人为思维中心” B:“根本任务论” C:“三突出” D:“三陪衬” 正确答案:BCD

11、艺术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

A:有自己独立发展道路 B:逐渐积累 C:循序渐进 D:不同于科学 正确答案:AD

12、近代以来,在域外小说及文艺的译介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核心问题是: A:艺术性 B:宗教性 C:哲理性 D:社会政治性 正确答案:D

13、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庸人把唯物主义理解为

A:贪吃 B:酗酒 C:娱乐 D:肉欲 正确答案:ABCD

14、中国当代战争文学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主要包括:

A:爱国主义 B:人道主义 C:革命英雄主义 D:史诗性 正确答案:AC

第四次作业

1、《毛诗序》将“诗言志”纳入文艺政策层面,并主张:

A:“发乎情,止乎礼义” B:“诗,可以兴” C:“文以载道” D:“诗缘情”

正确答案:A

2、主体性实践哲学和美学对中国文论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

A:艺术认识论 B:文学反映论 C:超越美学 D:文学主体性理论 正确答案:D

3、从历史上看,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是流动的,它们之间没有僵死的界限。 正确答案:正确

4、唐宋古文运动中的“古文”主要是指力图复归先秦两汉的: A:骈文 B:赋 C:古体诗 D:大散文 正确答案:D

5、提出美感具有“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这矛盾二重性的学者是: A:巴人 B:刘再复 C:李泽厚 D:朱光潜 正确答案:C

6、我国当代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品有:

A:《红日》 B:《保卫延安》 C:《西线轶事》 D:《林海雪原》 正确答案:ABD

7、以下关于“审美反映的动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不具有现实性及现实意义

B:源于主体对于现实状况的不满足而产生

C:它推动着艺术家主体去追求和建构自由而完满的艺术世界

D:它是理想的完满的艺术世界和有局限的不完满的现实世界之间的这种水平差 正确答案:BCD

8、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将文学的核心性质理解为: A:现实性 B:魔幻性 C:浪漫型 D:虚构性 正确答案:D

9、关于林子建构的诗歌的爱情世界,正确描述是:

A: 爱与美的古老原型的深层体验 B:自然纯美的爱情之歌 C:“这是充分女性化的诗” D:“温柔敦厚” 正确答案:ABC

10、当代中国的本土化思潮最直接的理论源头是:

A:后殖民主义理论 B:殖民主义 C:现代主义 D:结构主义 正确答案:A

11、唐宋古文运动,就是反对专事雕琢对偶为工的骈文,而力图复归先秦两汉的散文。 正确答案:正确

12、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中国革命文学其实也是相当现代的。 正确答案:正确

13、金光大道》、《艳阳天》等一系列当代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是: A:茹志娟 B:浩然 C:周立波 D:柳青 正确答案:B

14、关于文学的“虚构性”的正确描述包括: A:源于艺术展现的是现实中尚未存在的东西 B:它是作为文学的核心性质

C:包括文学在内的任何艺术都是假定和虚构的 D:假定和虚构是文学存在的必要前提 正确答案:ABCD

第五次作业

1、在转型期中国的文艺作品中,女性形象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完全逃脱了主流男权话语的统治。

正确答案:错误

2、从近百年中国输入西方文论的主流和基本理论走向看,其基本构成主要是立足于昭示以下问题:

A:文艺的审美特性 B:文艺与社会 C:文艺与历史 D:文艺与革命 正确答案:BCD

3、作为审美乌托邦的文学艺术仅仅包括正面描绘理想世界的作品,而果戈理等作家对现实苦难的描写则不在其中之列。

正确答案:错误

4、艺术认识论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远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时期就已经把艺术视为一种认识。而我国艺术认识论的基本框架则主要是50年代建国初期才从前苏联文艺学体系横向移植过来。

正确答案:正确

5、我国大众文艺研究的现状是: A:已经相当成熟

B:至今仍然没有发展出一套比较完整和成熟的文化产业理论 C:对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缺乏一个完整系统的译介计划和工程

D:相当多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仍然是将大众文化中的文艺作品简单地排斥于文学艺术之外

正确答案:BCD

6、构筑和形成了西方文论大厦的基本面貌和总体特征的是: A:游戏说 B:摹仿说 C:静穆说 D:物感说 正确答案:B

7、“把和平静穆看作诗的极境”,这一说法出自: A:钱钟书 B:闻一多 C:朱光潜 D:宗白华 正确答案:C

8、关于“诗言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 B:“言志”的说法很笼统

C: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 D:其影响下的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 正确答案:ABCD

9、通过比较“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可得出以下结论: A:二者是现代心理学上两种不同的概念 B:二者动机性质不同 C:二者动机的原因相同

D:都是起源于对生存的现实状况的某种不满足状态 正确答案:ABD

10、艺术的“否定性质”主要是指:

A:艺术的基本审美特质本来就在于超越既存现实 B:其所建构的艺术世界具有超前性特征

C:它必然和现实相成某种程度或较大程度上的对立和冲突 D:体现在否定现实中不完满的东西 正确答案:ABCD

11、西方爱情诗的主要特点包括:

A:西方诗歌中体现为对爱情大胆率真的歌唱 B:其中包含有强烈的性爱因素

C:对外貌的赞美,对爱慕的表达,构成了西方爱情诗的一个核心主题 D: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

正确答案:ABCD

12、在文艺的起源问题上,“艺术起源于劳动说”来源于: A:鲁迅 B:普列汉诺夫 C:朱光潜 D:弗洛伊德 正确答案:B

13、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

A:折衷精神 B:跨文化 C:阐发研究 D:影响研究 正确答案:ABC

14、大众文化的发展提出了众多当前文学艺术领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包括: A:文学艺术的定义 B:文艺的样式与种类 C:文艺的商品属性 D:文艺的市场价格 正确答案:ABCD

第六次作业

1、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把虚构性作为文学的核心性质,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

正确答案:正确

2、大众文化是苍白、雷同和缺乏深度的,它使大众丧失了对既存现实的评判性态度。 正确答案:错误

3、中国当代革命文学具有相当明显的题材决定论倾向。 正确答案:正确

4、“诗缘情”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总纲。 正确答案:错误

5、中国新诗继承了古典诗歌艺术形式听觉艺术的长处。 正确答案:错误 6、

一、简答题:

1、试比较中西诗歌在描绘爱情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答:①主题的差异:中国的诗歌传统主题始终围绕忠君爱国,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忠孝节义,唐诗三百首中基本无爱字,赠友送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但大都是朋友间唱和酬答之作,而赠异性送女人之作罕见。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看上去象是男女思恋之作,而实际上,这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们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西方诗歌则以爱情为中心,英文中“爱”出现的频率很高,而在英语世界中地位和影响相当于唐诗三百首《英诗金库》中,love多次出现在莎士比亚、雪莱、华兹华斯等人笔下。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

②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诗歌中体现为对爱情大胆率真的歌唱,同时这些歌唱中包含有强烈的性爱因素,对外貌的赞美,对爱慕的表达,构成了西方爱情诗的一个核心主题,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这些在中国传统的诗歌里是难以设想的,即使在以思想空前活跃的五四时期同样如此。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氛围,整个正统的价值体系中对爱情所持的态度,这也是中国主流文化传统所持的态度。中国爱情诗的特点在于,从艺术风格上讲,中国诗人善于细腻而含蓄地表达宫闱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但不是奔放型的,和西方诗歌相比,显得情感平静,波澜不惊。

③原因一: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高度伦理化的宗法制农业社会,凡是婚姻之外的男女相悦之情,受到严厉禁止。爱情诗一般写于婚后,因为在古代中国未婚男女完全被隔离,少女囿于闺房之中,中国的青年男女之间根本没有条件和可能相互接触,整个社会在这方面显得比较封闭,和西方的相对来说比较开放,妇女享有一定的自由,贵族妇女可以出入社交场合,有机会和异性接触有很大差别。而婚后朝夕相处,没有也不可能产生那种初恋时的强烈激情。即使分别,丈夫外出求取功名富贵,追求金榜题名,这时夫妻之间的思念也和热恋中的情人的感觉完全不同,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较为平静的情感,显得比较理性化和逻辑化。况且中国古代的包办婚姻,有许多根本谈不上有多么深厚的感情,因此情感浓度已经被大大地稀释了,如果把爱情定位在滚烫的激情的话,那么可以认为,这种诗歌其实称不上是爱情诗,因为这远不是那种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的强烈感觉。

④原因二,中国古代由于妇女受教育程度极低,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女诗人非常少,或由于夫妇之间真情无多,或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国古代社会忌讳谈论男女之爱,不能大胆地袒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思妇诗大多由男人写成,所以男人同样不敢大胆地袒露自己如何思念女人,而是千方百计地揣摩和描绘女人如何思念男人,带有代人立言的性质,并且多以“怨”来命题,以至许多涉及女性的题材都成为“怨诗”,如“春怨”,“宫怨”,“闺怨”等,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这些诗歌情感的调子低沉,外貌描写极少,也不带有憧憬未来幸福的欢快情绪,这和西方人大胆直露表达自己对女人的倾慕和思念,有着极大的不同。

2、艺术审美假定有哪几种主要形态?

答:第一种是以童话和民间故事为代表,也包含某些文人创作的艺术,这类艺术形态中的幻想性较为突出,假定性十分明显,大多结局圆满,主人公如愿以偿,符合人们善良而天真的愿望,直接体现了人们对完满状态的描绘和追求。

第二种假定性形态则是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形态,它们与其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不如说是力图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去建造艺术世界,它强调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尽可能精确逼真地摹拟现实生活,使之看上去似乎是纯客观的,好象是现实生活的忠实模拟。 第三种假定性形态则处于这两种假定性形态之间,它不是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而是以主体感受的形式,大胆地采用变形、荒诞、魔幻、象征等手法,来扭曲变形地反映现实,这在各种流派风格的文学艺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3、归纳中国当代本土化思潮的基本特点。

答:①凸显中西文论话语的对抗关系,即与中国文论话语的本土经验及其民族特色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心与霸权地位相对抗。

②强调中国文论话语的边缘性,认为中国处于世界文论话语权力体系的边缘,主张今后的中国文论建设。

③以中国文论的种族或民族身份为核心,更多地吸取中国本土的传统文论资源,突出中

国文论的独特性和独立价值。

4、地理环境因素对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基本面貌有哪些深远影响?

答:中国古代同样意识到了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有关论述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礼记?王制》讲:“凡居民材,必因其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这是我国较早地把地理环境与民风习俗联系起来考虑的论述。《淮南子?地形训》中进一步提出了“土地各以其类生”,“皆象其气,皆应其类”的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如山川、水土、气候、物产等因素,直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身体素质和个性气质,“是故坚土人刚,弱土人肥,垆土人大,沙土人细”。《国语?鲁语下》讲:“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向义,劳也”,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容易使人坐享其成,不思劳作,而自然环境恶劣,则逼迫人艰苦奋斗,不可懈怠。认为地理环境影响或决定文学创作的思想,同样存在于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中。汉末曹丕批评徐幹“时有齐气”(《典论?论文》),因为徐幹是齐地人,“齐气”乃是受齐地风俗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舒缓文风,而在建安时代文坛推崇风清骨俊的风格,所以曹丕对这种“齐气”是不赞成的。刘勰则在《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了“江山之助”这个重要概念。他写道:“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缺,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这里举屈原为例,认为屈原能够洞察《诗经》里的《国风》和楚国民间“骚”体诗歌的情韵而成为伟大的作家,是得到了楚国江山景物的帮助,明确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以贯之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宋祁讲:“江山之助,出楚人之多才”(《江上宴集序》),陆游也讲:“挥毫当有江山助”(《偶读旧稿有感》),清代沈德潜在《盛庭坚蜀诗集序》中从盛庭坚诗风变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再次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江山之助,果足以激发人之性灵者也”。

5、古代大散文概念的回归对于当前的散文创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①对于孜孜以求文学性的散文作者来说,可能会在技巧上达的同时,内容也更加充实。②对于我们一向视非文学的哲学论文、历史著述、政论文章,以及长期被指责为文笔呆滞的文艺理论批评文字,也可能会写得更优美,可读性更强。③向古代大散文概念的回归,将会成为拓展散文路径的未来发民展方向。

6、当前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怎样不可分割的联系?

答:当前文学艺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之间本来就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然以其革命性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使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也势必对人类社会的文化与精神领域的变革、发展、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鞭策作用。

是的,我们中国的当代歌曲中有一句歌词说得非常符合时代的实际:“人人都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艺术,怎能滞后于时代!今天,知识经济正在逐渐形成浪潮,科学与文学艺术森严壁垒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一些最富魅力的新奇而深刻的东西,往往孕育在这两大领域相互交叉和相互映照的地方。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艺术将更多地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驱动力或辅助手段。艺术与科学虽属于人类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需要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其研究对象、兴趣选择、方法途径、媒介工具、手段技巧,都有明显的区别,但二者又没有截然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常常又可以互补。正是科学与艺术的携手同行,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程。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博士早就在一次题为《科学》的演讲中感叹道:“我实在无法理解,一个具有人类知识的人,怎么会把科学的成长想成是足以威胁艺术的发展。就我所知,科学和艺术是自然这面奖章的正反面,一者用感情来表达事物的永恒秩序,另一者则是以思想来表示”,二者同样代表着人类的天性,谁也不可

能毁灭对方,因为那就意味着人类一半天性的灭亡。无独有偶,李振道博士在他和国画大师黄胄主办的“科学与艺术研讨会”上也说过:“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侧面,彼此不可分割。”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视觉艺术以及电影戏剧等综合艺术的创作和欣赏,影响更为明显。以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影片《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为例,拍摄中遇到了不少问题。比如说,战上海的镜头,决定利用上海实景。总导演韦廉以及其他同志原先看好的地方,过了一段时期再来,却见那一带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现代化建筑。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依靠数码技术,将所摄镜头中的现代建筑成分消去。由于是战争片,硝烟很多,动得很厉害,这给数码消删技术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数码特技人员开动脑筋,还是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再如这个影片的结尾。用仰拍的手法突现了上海人民英雄纪念塔之后,接着展现了一组上海城市夜景(包括上海东方明珠塔)的镜头。为了获得各处灯光层叠而亮的效果,专业人员也采用了数码技术,使灯光分区分割而现。

音乐电视或提前录制的歌舞晚会,如果需要让女舞蹈演员的裙子飘起来、鼓起来、以多种形式转起来,常由辅助人员靠在近边拿着吹风机从多个角度吹风,在后期制作时再利用数码技术将不需要的画面去掉。譬如2003年春节歌舞晚会在深圳民族村拍摄时,也是这样做的。 科技拓宽了艺术家的思维空间,传统艺术形式添加科技成分之后,焕发出奇异光彩,现代艺术把色、光、声、趣,甚至香结合起来,使人们的审美趣味多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转变,审美对象打破常规限制,审美趣味也发生与传统趣味相异的变化。人们更易接受一些新奇的构思、新异的质感、新鲜的气息,寻求种种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科技手段使得一些不寻常的构思和设想得以实现,使人们体验到一些虽然是虚幻的却又是包含着真切的东西。视野拓宽了,想象力被激发了,审美趣味自然而然地向新奇的未知领域发展,这也是科技作用于艺术之后所呈现的新的审美倾向。

7、如何理解李泽厚提出的美感的矛盾二重性?

答:简单说来,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的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美感的这两种特性是互相对立矛盾着的,但它们又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形成为美感的统一体。前者是这个统一体的表现形式、外貌、现象,后者是这个统一体的存在实质、基础、内容。

8、文学艺术作为审美乌托邦或梦幻共同体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由于艺术展现的是现实中尚未存在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必须采取假定和虚构的艺术手段,所以韦勒克、沃伦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把“虚构性”作为文学的核心性质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同。一种是以童话和民间故事为代表,也包含某些文人创作的艺术,这类艺术形态中的幻想性较为突出,假定性十分明显,大多结局圆满,主人公如愿以偿,符合人们善良而天真的愿望,直接体现了人们对完满状态的描绘和追求。它们一般是直接作为不完满的甚至是异化的现实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和经验现实中只有很少的交叉或重叠,具有明显的非现实性。第二种假定性形态则是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艺术形态,它们与其说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去反映生活,不如说是力图以生活自身的形式去建造艺术世界,它强调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尽可能精确逼真地摹拟现实生活,使之看上去似乎是纯客观的,好象是现实生活的忠实模拟。第三种假定性形态则处于这两种假定性形态之间,它不是以生活自身的形式,而是以主体感受的形式,大胆地采用变形、荒诞、魔幻、象征等手法,来扭曲变形地反映现实,这在各种流派风格的文学艺术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这些假定性手段的采用,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奇特性,构成了一种奇妙的“现实”。因此,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人们不是根据现实来塑造了艺术,相反,人们是根据艺术来塑造了现实,这就是艺术的合目的性,也就是艺术的社

会功能。如果说艺术是一扇窗口,那末,这扇窗口不是面向凝固的历史和既存的现实,而是面向正在成长中的未来,从这个窗口所眺望到的金色霞光和蔚蓝天空,召唤着人们向前伸手、跨步、奋进、翱翔。

9、审美反映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简单摹写吗?为什么?

答:不是。因为反映决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实践形成了审美意识,而文学艺术就是其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不断创造的产物。本质而言,文学艺术对特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就是一种审美式的反映。这种审美反映得以完成的关键,就在于审美创造主体——作家审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作家进行审美创造的活动过程中。他必然会在无意识之中依照个人的审美理想去审视和观照生活,去改造生活,使生活变形和升华,而不是现实在人脑中的重现或事实在思想中的简单摹写。被动地模仿和抄袭照搬客观现实。在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文学创造主体必须用其整个生命去拥抱生活,对客观现象加以改造和升华,借助审美创造而达到对现实生活的超越。由此,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会带有其独特的主观审美意识形态的痕迹与印记。在具体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为人类代表的统一的审美创造主体是不存在的。他只能是作为个体性代表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主体。从这个角度说,作家对生活超越所形成的印记越鲜明越好,其审美意识的高下是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从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来表现其审美意识这个意义而言,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审美创造主体根据特定的审美目的,按照审美创造的规律所进行的一种审美创造的自我表现形式。借助于文学作品,作家在进行自我表现的同时,也把美展示给读者,把丑揭示给欣赏者。读者通过阅读和欣赏其作品,再现其所观照和创造的社会生活,感受其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评价,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以达获得审美享受和审美教育之目的。

10、新诗是否充分发挥了汉语音乐美的特质?试简要分析。

答:不充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着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格律要求。这套艺术规范建立在合乎古代汉语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既铸就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殊审美风格,把汉语的丰富弹性与音乐美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定型化的格律又对艺术感觉的自由表达构成了某种束缚。摆脱这种束缚成为现代新诗即白话诗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构成了新诗先天的内在缺陷。这就为新诗的发展埋下了病根。在新诗的发展过程中徐志摩、戴望舒、闻一多等人,都曾经致力于新诗格律的探索,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做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明确地把这种主张概括为诗歌“乐意戴着脚镣跳舞”,认为诗“不当废除格律”,这确实是闻一多作为一个诗人兼诗歌理论家的切身体会与真知灼见,至今,呼唤建立新诗格律的声音仍不绝于耳,令人遗憾的是,建立新诗格律的美好梦想到今天仍未成为现实。

诗评家吕进说:“音乐性是中国古诗《诗经》以降最有成就的一环,但很遗憾,它却是中国新诗最贫弱的一环”,“无论哪种民族的诗歌,格律体总是主流诗体,何况在中国”,“中国新诗的诗体危机,也主要是自由诗的危机”,“自由诗终究在新诗的历史长河还是一种草创形式,还须更富有诗的美质”,而出路就在于“中国新诗极需倡导、壮大现代格律,争取在现在基础上将现代格律诗迅速推向成熟。严格地说自由诗只能充当一种变体,成熟的格律诗才是诗坛的主要诗体”。这些见解都是极有见地的,是闻一多、徐志摩等先辈的声音在当前的回响,也是从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当前新诗的唯一出路,可惜这种健康的呼声一直未能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论述题:

1、当前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个大众文化对女性的角色定位。

答:当性别压抑消失之后,一切似乎又回到了以前古老时代的原貌。和男性在电视广告

中通常作为可以信赖技术权威和社会生活的主导性力量相反,女性在电视广告中的角色定位,第一是家庭妇女,围着锅边转,第二是性感尤物,也就是色,不仅是电视广告,而且几乎每种通俗杂志都坚持不懈地用妇女形象来招徕买主,性的卖点成为方兴未艾的媒介盈利的信条,甚至一些非消遣性杂志也在强大的压力下采用妇女形象作为封面来吸引读者,这似乎应了那些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的说法“女人用自己美好的身体取悦于男人”(张爱玲语),“女人嘛,不靠身子靠什么?”,在我们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关于女性的话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热门,这是明显的男性中心话语的产物,带有强烈的甚至是比较露骨的性歧视色彩。性感促销和情欲包装,以“女”字为卖点,这已经是目前不争的事实,不仅大陆,台湾和香港等地也是如此。放眼一看,地摊上、书店里的不少书籍,是教女人如何才能讨得男人的喜欢,以及传授所谓“御夫之道(如何驾御丈夫)”,许多女人拼命地按照电视广告和杂志封面上的标准美女形象包装自己,以获得男人的青睐,甚至一些偏僻农村也组织了女子时装队。近来媒体上爆炒“美女作家”、“用身体写作”,而这些作家获得成功,又使更多的人对此跃跃欲试,因为这展示了走向成功之路的捷径。

从王安忆早期《雨,沙沙沙》等作品中关注女性内在的温柔和家庭主妇气质被主流话语所接纳,到现在棉棉、卫慧等人以“美女作家”、“身体写作”而名噪文坛,我们可以观察到到男权话语在女作家身上流下的明显痕迹。

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妇女形象和中国妇女解放的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这也许不无合理之处,比较封建时代我国妇女囿于深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这无疑是一种深刻的进步。然而事物总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这是在商业化时代,妇女的形象已经成为一种可以出售的商品,是男人欲望化了的对象,其实质是男人的“看”和女人的“被看”。并且,这也不再是女性主义理论所说的“女性的沉默”,而是女性自身为了获得商业利益,也主动或被迫地加入了这个过程。

2、试举例说明中国传统诗歌主题的基本特点。

答:中国传统诗歌主题的特点在于,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们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在当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 只要翻阅中国文学史,就会发现,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人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忧国爱民,这显示出我国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编撰的一个基本的价值支点。“把屈原、杜甫、陆游诸人的忠君爱国爱民的情感拿去,他们诗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最为人们传诵千古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等,这才是他们的闪光点。这种价值定向一直延续下来,郭小川的是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所走过的道路。1962年郭小川去小兴安岭林区采访时,写成了著名的《林区三唱》,把青松比作老兵,把楠竹比作少女,青松是“一派正气,一副洁骨;一片忠贞,一身英武”,楠竹也不是亭亭玉立的纤弱少女,而是新时代的巾帼英雄:“风来雨去,满身飒爽英姿。„„一月长成大树,几年就是战士”,这些诗歌的艺术价值在这里姑且不论,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尽管带有当代中国特殊的政治痕迹,但是又保留着我国儒家诗学传统的古老印记。

3、分析中国当代战争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点。

首先表现在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视角去描写战争。作家们全心全意地赞

美和歌颂革命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战斗英雄。虽然战斗英雄不久前也可能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但当他们投入了革命战争后,就被认为是无产阶级革命行列中的一员,因而必须用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标准来塑造他们。英雄的成长一般被表现为从不够成熟到成熟,而不再是自身带了旧时代遗留下来的沉重精神负担而进行自我灵魂搏斗的过程。

其次,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因为战争往往使复杂的现象变得简单,整个世界被看作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体:活着或者死去;我军或者敌军;战斗或者投降;前进或者后退;胜利或者失败;立功或者惩罚;烈士或者俘虏,等等,两者必须选一,不允许兼而得之。这种由战场上养成的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就产生了“二元对立”的艺术模式,具体表现在艺术创作里,就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我军”系统是用一系列光明的词汇组成:英雄人物(包括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种军队和游击队战士,以及苦大仇深的农民),他们通常是出身贫苦,大公无私,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不会轻易死亡,没有性欲,没有私念,没有精神危机,甚至相貌也有规定:高大威武,眼睛黑而发亮,不肥胖„„等等;“敌军”系统是用黑暗的词汇组成:反面人物(包括国民党军队、日本侵略军队、汉奸军队的官兵,以及土匪恶霸地主特务等等一切“坏人”),他们通常喜欢掠夺财富,贪婪,邪恶,愚蠢,阴险,自私,残忍,有破坏性和动摇性,最终一定失败,长相也规定为恶劣、丑陋、有生理缺陷„„这两大语言系统归根结底可以用“好人一切都好”“坏人一切都坏”的模式来概括。在实际的创作中,这两大语言系统是不允许被混淆的。这种“二元对立”艺术模式在当代各类创作中都是存在的,但因为战争题材最符合它的特征,所以表现得最为充分。

其三,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并以此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它表现为强调战争的最终胜利意义,将过程的意义溶解到最后的结果中去,将个体生命的价值溶解到集体的胜利中去。英雄人物不会轻易死去,即使是非死不可的时候,也必须要用更大的胜利场面去冲淡它的悲剧气氛。英雄的死不能引起传统悲剧中的恐惧效果,而是以道德价值的认识来取代生命本体价值的认识,其结果消解了战争文学的悲剧美学效果。因此,中国当代战争小说不像西方战争小说那样,重在通过战争表现对人类的命运,通过对个体命运遭遇的观照体现对人的存在意义和生命意义的思索,而是重在表现战争中的群体风貌、战争的整体和现实结果。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作家对战争中大量存在的暴力、血腥的回避,对英雄之外的大量普通个体命运和生命价值的忽视,这都是现代战争文化规范对作家主体的制约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