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风险管理制度
一、目的
识别公司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中的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风险因素,并确定更新重大风险因素,以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服务或运行条件中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与管理。
三、职责与权限
1.本制度归口部门为安环部,负责组织对风险因素的评审活动,进行评价,确定重大风险因素,制订对风险因素的控制办法。 2.各部门识别本部门的风险因素。 3.总经理负责重大风险因素的批准。
四、管理规定 1. 危险源辨识
1.1 危险源辨识对象和范围
1)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以下内容: a.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b.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c.作业场所内的所有设备设施(包括相关方提供部分)。 2)危险源辨识应全面考虑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和六种类型: 三种时态:
a.过去:即指以往产生并遗留下来的,对目前的活动和过程仍存在影响的风险。
b.现在:即指目前正发生或存在并对活动和过程 持续产生影响的风险。 c.将来:即指计划中的活动在将来可能产生影响的风险。 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连续、稳定、例行和已做出计划安排的活动状态。 b.异常状态:非例行的、不经常发生的活动状态。
c.紧急状态:指可能突发的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或职业病的危险源。 六种类型:
a.物理性风险因素:如设备设施缺陷、防护缺陷、电危害等; b.化学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有毒物质等;
c.生物性风险因素:如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等;
d.生理及心理性风险因素:如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活动等;
- 1 -
e.行为性风险因素:接线员指挥失误、操作失误等; f.其他风险因素:如管理缺陷、制度不健全等。 1.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
安环部根据本公司产品生产的特点,把在办公、采购、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常见的危险源收集、汇总,并下发各部门。
各部门和生产现场组织本部门有关人员参照公司常见危险源,结合实际情况辨识出本部门职责范围的危险源。
各部门在辨识危险源时,应特别注意辨识公司常见危险源未包括的危险源。
各部门在辨识危险源时,应充分考虑员工及其他相关方的合理建议和要求。
2.风险评价
2.1 风险评价的方法
风险评价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性评价采用直接判断法,定量评价采用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
直接判断法的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符合性、相关方的合理要求、类似事故的经验教训、直接察觉到的风险等。
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主要是以与系统风险性有关的三种因素指标值和乘积来评价系统人员的伤亡风险性的大小,其表达式为: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D—风险性分值
L值:将L值最小定为0.2,最大定为10,在0.2—10之间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下表:
L值 10 6 3 1 0.5 0.2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 可能,但不经常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很不可能,完全意外 极不可能 E值:将E值最小定为0.5,最大定为10,在0.5—10之间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下表:
E值 10 6 3 2 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序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暴露 每周暴露一次 每月暴露一次 - 2 -
1 0.5
每年暴露一次 非常罕见的暴露 C值:将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C值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的C值规定为100,其他情况值1—100之间若干个中间值,具体如下表:
C值 100 40 15 7 3 1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 灾难,数人死亡 非常严重,1人死亡 严重,重伤 重大,致残 引人注目,需要救护
D值:根据经验:把风险性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风险性等级的划分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具体情况如下表:
D值 320以上 160—320 70—160 20—70 20以下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极其危险,不可能继续作业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稍有危险,可以接受 级别 Ⅴ Ⅳ Ⅲ Ⅱ Ⅰ
2.2 主要风险的判定依据
凡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危险源的均应判定为重大风险: a.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 b.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c.曾经发生事故,且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的; d.直接观察到可能导致危险且无适当控制措施的; e.通过作业条件风险性评价法,评价总分≥100分的。 不符合以上条件的为非重大风险(一般风险)。 2.3 评价人员要求
各部门、生产现场应成立由本部门负责人或其指定的管理人牵头的风险评价小组,组织实施风险评价工作。
风险评价小组成员应熟悉本部门工作过程中的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熟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
2.4 评价结果
各部门和生产现场分别就本部门的评价结果,编制危险源识别评价表,保存评价记录。
- 3 -
各部门的危险源识别评价表由安环部审核,总经理批准。
安环部汇总各部门的危险源识别评价表,建立公司危险源识别评价表。同时绘制风险分级管控区域图,以独立区域D值最高的计,其中D≥320区域,标
记为红色;160≤D<320区域,标记为橙色;70≤D<160区域,标记为黄色; D<70区域,标记为蓝色。将图张贴于公司醒目位置。 3.风险控制
各部门负责针对评价出的重大风险因素,编制本部门的管理方案,并报安环部审核。
各部门对主要风险按控制措施进行控制,控制目标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a.首先是消除危险源; b.其次是降低风险级次;
c.最后采取个体危险源防护措施; d.也可上述三种方式联合使用。
同时,各部门应对未评价为主要风险的危险源维持现有的运行控制,加强管理。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风险控制绩效的日常监视和测量,公司安环部负责对各部门的控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 4.危险源与风险因素的更新
当发生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应组织有关人员重新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a.相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化;
b.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和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发生重大变化; c.公司的产品、活动和服务发生较大变化; d.相关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
危险与风险因素的更新参照本制度4.1、4.2和4.3的要求执行。 五、违规守约责任
各部门应严格按照本制度执行,如有违反按奖惩管理制度规定执行。 六、修改说明
本制度执行中如有冲突,由安环部负责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建议,报总经理审批。本制度由安环部负责人负责解释。 七、生效与废止
本制度自总经理批准后生效,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附件: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策划登记表》 《重大风险源登记表》
- 4 -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策划登记表
部门: 序号 区域/活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危 险 源 可能造成后果 评价 方法 LEC风险评价 L E C D 级别 评价 结果 控制措施 备注 控制措施:A—表示建立目标进行管理;B—表示制定管理方案;C —表示编制运行控制程序,制定标准和规程;D—表示编制应急预案(包括技术预案、安全应急措施、急救措施等)
填表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 5 -
重大风险源登记表
序号 区域/ 活动 危险源因素 潜在事 故后果 目 标 管理方案 措施、方法 实施与完成时间 资金预算 责任部门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