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童年视角: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钥匙

童年视角: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钥匙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童年视角: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钥匙

作者:苏虹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7期

摘 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 而童年视角的运用是解读本文的关键,也是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有效方法。本文从百草园的“童话世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猜测被送去读书的原因;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等方面解读童年视角的运用。 关键词:童年视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谐统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7-0-01

针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课文前后两部分的关系以及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参考书提供了三种观点:

一种意见认为,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即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一种意见认为,是对比关系,用乐园似的百草园生活来和阴森、冷酷、枯燥、陈腐的三味书屋相对比,一个是多么适合儿童心理,表现了儿童广泛的生活乐趣,一个是多么妨碍儿童身心发展。从而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又一种意见认为,是衬托关系,用自由欢乐的百草园生活来衬托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以上的意见都说得通、都有合理之处,但第二、三种观点有对作者主旨的进一步引申,即是当代的评论者在作者本意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加入了更深刻的思想。但我们认为,作者鲁迅思想固然深刻博大,但并非在每一篇文章中要体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意不在于表现什么高深的思想,只是作者对童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因此,第一种理解似乎更中肯更合乎鲁迅的本意。文章前后两部分即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有所对比、有所衬托,但其中有一条贯穿的主线,那就是孩子的快乐自由以及这种天性不能被磨灭,不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中(即使是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中)这种天性都会有所闪现,因此全文是欢乐和谐的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百草园的童话世界

那被称为乐园的百草园实际“其中确乎只有一些野草”,按照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看当然算不得乐园,只有按照孩子的心理即不管是什么才可以理解。我们发现孩子在百草园里不是与小朋友们而是与花、草、虫、鸟等对话、玩耍。“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这是此篇散文最经典的一段。一般老师在讲这一段时往往给学生说这一段写得好,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拟人手法使本来没有生命的东西好像有了生命一样。但实际上不是用拟人手法就好,这种美不是拟人手法起到的效果,而是按照孩子的视角看世界,尽管其中的事物在成年人看来可能没什么,但在孩子眼中都是美的、美不可言,都是活的、活灵活现。这和许多童话故事多用“拟人”手法的意思是一样的,儿童都爱看童话故事,是因为童话符合儿童的审美期待。故事里的花鸟虫鱼都会说话,成人认为是运用了拟人手法,但儿童认为它们本来就是有生命的。所以百草园的美在于意境,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段写得好,就在于创设了好的意境,又把技巧融入其中,俨然是一个童话世界。因此,教师没有必要在这一段中条分缕析、大谈修辞效果,而应更多的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体味快乐、通过调动自己的童年记忆去感知、发现美,他们的童年很可能有与童年鲁迅一样的故事,有捉住“放屁虫”那可笑一幕,只有学生把自己融入其中、发出会心一笑才能更好地达到陶冶心灵的目的。 二、百草园中的“鬼故事”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评论者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表现长妈妈的迷信思想,有的说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恶的愿望,有的说表现百草园里存在着恶毒的事物。王富仁教授的观点认为体现保姆长妈妈对我的关心,提醒我要有自我保护意识[1],是有道理的。但我认为,除此外,还在于这是作者有关百草园记忆最深的故事,而且增加了另一种神秘氛围,引发作者的多重联想。“美女蛇”的故事和传统中的“鬼”故事本质是一样,它其实是一个“男女约会”的故事。只不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把故事中的人物“妖魔化”、丑化了,尤其是女性主动的。因为传统的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不允许自由约会。这个故事中的女性就被妖魔化为一个人首蛇身的怪物。在这个故事的叙述中,叙述视角是有转换的:由单纯的儿童视角转为讲故事的人、孩子和作为成年人的作家的视角相互交织。从故事讲述人长妈妈的视角看表现的是对恶的惩罚;听故事人仍然采用儿童视角,表现了怕与渴望的心理以及对神秘的深刻记忆;从隐含作者的视角看表现了对胆小怕事的退缩者和因嫉妒或精神压抑而变态者的嘲讽,“他虽然照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这是成年的叙述者突然插进来评论:这家伙自讨苦吃!最后这一层和《论雷峰塔的倒掉》中最后对法海的评价是一致的。这一段视角的转换游弋自如,显示了鲁迅高超的叙事的技巧。

三、猜测被送到三味书屋的原因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块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市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这一段真实地展现了孩子的心理,认为被送去读书是由于顽皮即所谓做错了事,因为这些“顽皮”家长平时是不容许的,所以送去读私塾甚至最严厉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私塾是做错了事对自己的惩罚。这种儿童式的想象和推理正是童年视角的巧妙运用,初中的孩子也许都会有类似的、让他们记忆犹新的事情,这样就拉近了和鲁迅的距离。 四、三味书屋中的别样乐趣

这一部分写到三味书屋固然不如百草园自由好玩,但也有许多意外的、别样的乐趣,先生的自我陶醉、孩子们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出去偷偷玩耍,层层写尽了孩子追求自然、追求快乐自由、灵魂解放的天性。先生固然反对但也仅仅是“大叫”一声而已,并无更加严厉的惩罚,三味书屋比之百草园固然有些单调乏味,但作者并没有把它写成囚笼、地狱,没有大痛大恨,况且大家都已经把读书游戏化了。正是这种热闹好玩起哄似的读书、先生朗诵的得意、单纯的读书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染孩子,总之:这一段“他只是把教师的教学法写得很菜,却没有把他的心写得很菜”[2],所以前后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甜美、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也是本篇散文意境美和韵味美的所在。

“后来,因为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了,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最后这一段是成年口吻和视角,尤其是最后一句话表现了对美好童年逝去的伤感和留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