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一普通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 ) A. 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 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 C. 对外贸易发达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 A. 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民营作坊工人增加
3.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C.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 “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4.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交子的出现 B. 坊市界限的打破 C. 商帮的形成 D.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5.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最大价值是( ) A. 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
B. 打破了美洲与世界隔绝的状态 C. 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D. 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6.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 ) A. 最早绕过非洲最南端,开辟了通往东方的航路 B. 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C. 第一次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D. 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
7.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民主人士拍手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 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 C. 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 D. 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8.随着第二次工业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A. 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 轻工业地位在逐渐下降 C. 交通运输业获得重大发展 D. 电力工业发展最为突出
9.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为庆祝某一事件,给自己加封了一个新头衔“几内亚之主,及对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与贸易之主宰”。这一事件是( ) A. 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海岸 B. 哥伦布船队到达美洲 C.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D. 葡萄牙成为“海上马车夫”
10.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B.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C.清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D.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11.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1860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12.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的情况最准确的是 外商企业 华商企业 厂家数 16家 25家 开工纱锭数 3360锭 484192锭 布机数 1986台 2016台 A.清放宽了民间办厂,促进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此时期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商企业 D.民族工业走上发展的道路
13.1882年,商人何琨山计划在广州创办自来水公司,结果因为‘有伤风水’而未建成,这种情况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帝国主义束缚 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封建主义束缚 C.民族资产阶级性不强
D.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没有发展的可能
14.1872年,“机器缫丝(厂)创于简村堡陈启沅(源),名曰‘丝偈’,以其用机器也;……以其交洋人也”。材料中的缫丝厂最可能坐落于( ) A.北京附近 B.广州附近 C.西安附近 D.成都附近
15.1958年某领导到一农村视察,当地向领导汇报说他们的早稻达到了亩产三万多斤。该领导听后说:“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下深耕,还能多打些。”该材料反映出产生浮夸风的直接原因是( )
A.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B.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
C.人们急于求成 D.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追求政绩
16.八届九中全会决定,从1961年起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其中“调整”的对象是( )
A.提出的经济建设方针 B.中国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C.“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D.国民经济各部门失调的比例关系
17.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土地需求 D.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不断地变化,由“合理调整工商业”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再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最终发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逐步建立起来的B.国家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 C.改革开放加快了经济的变革 D.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19.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的性质,而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有人把中国1979年所做的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决策称为打开了“第一扇窗”。“第一扇窗”比喻的是 ( )
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在广东和福建设立经济特区 C.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 21.近代中国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革是由于( ) A. 中国传统工具的进一步改进 B. 清主动引进外来文明成果 C. 西方近代化交通工具的引进 D. 国民鼓励发明创造的结果
22.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建造了长14.5公里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通车后,这个
“破坏风水的怪物”引起了清朝保守势力的极大恐慌。1877年清用白银将这条铁路购回,然后拆毁投入海中,这件事说明( )
A. 英国人修筑的铁路的确破坏了中国的风水 B. 英国人不了解中国的国情
C. 中国的保守势力异常顽固,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D. 中国社会不需要铁路
23.“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这一说法主要反映了( )
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B.我国科技水平发生变化 C.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D.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变化
24.19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大会盛况的传媒有:( ) ①报纸 ②广播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5.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
A.维护稳定 B.调动 C.调运快捷 D.经济交流 二、材料题(共50分)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在时期的经济大家庭中,既有又老又保守的“婆婆”,也有年轻且掌握大权的“丈夫”,民族资本主义就像一个可怜的寄人篱下的“童养媳”,仰人鼻息,举步维艰……但是自从民族工业这个“童养媳”进了家门,自然经济这个“婆婆”的地位便日益受到了威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分时期主要有几种经济成分。(6分)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童养媳”在“家庭”中的地位。(8分)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58年春,上海农村根据的号召,开始了农业生产“” 。同年9月21日,根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上海农村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社,即上海七一人民公社。到9月30日,郊区10个县全面实现人民公社化,共建立103个人民公社,几乎所有农户都参加,平均每个人民公社达8 000多户……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 ——《上海农业志》
材料二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
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农村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文选》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哪一次调整?这种调整给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6分)
(2)材料二所说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这种变革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8分)
(3)材料三中同志对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形势分析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4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时期 1840 年前 辛亥后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后 主流服饰 长袍马褂、旗袍 西装、中山装、长袍马褂、改良旗袍 中山装、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 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服装 —— 摘编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1)西装何时传人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苏式服装的流行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服装“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的原因。(6分)
高一普通班历史第三次月
1-5:ABCCB 6-10:BBAAD 11-15:DCBBD 16-20:DDDDB 21-25:CCDAC 26.
(1)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6分)
(2)是一种新的经济成分,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4分)在夹缝中生存,始终不占主导地位。(4分)
(3)民族资产阶级具有性,是中国近代民主的重要力量之一;(3分)同时还有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不彻底,不能领导中国取得胜利。(3分) 27.
(1)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制度。 (2分)违背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分)严重破坏生产力,导致我国农村生产力长期发展滞后。(2分)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不是。(2分) 因为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4分) (3)要始终着眼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4分) 28.
(1)鸦片战争后。(3分)因素:外交“一边倒”的影响。(3分)
(2)原因: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3分)思想。(3分)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