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第六课《我的空中楼阁》 第七课《我与地坛》(自读课)
《我的空中楼阁》
1. 本文标题《我的空中楼阁》的含义及其寄寓的作者感情:
A. 标题一语双关,既指作者“立于山脊”在烟雾迷蒙中如入天际的“小屋”,又指作者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
B. 作者借对小屋的描写,寄寓了她对“独立”“安静”生活的向往,表现了她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
2. 作者怎样描绘出小屋“安静”“独立”的特点:
文章把小屋和周围环境做多角度、多侧面的描写,写山、写树、写领空、写围墙、写空气、写光线、写通道、写夜景,虽然有时也点出远看、近看,但从整体上并不是只按时空顺序来写,而是按照抒情的需要来安排材料,形成一种逻辑结构。
文章前部分侧重写山、树、屋的形势、情态,属写实;后部分侧重写自己,将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耐人寻味。 3. 本文表现主题的特点:
本文虽然也写自然景物,但与一般的山水游记不同,文中的自然景物不一定是现实的实在的景物,而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一种情趣的寄托物,也就是说,作者不是由景而生情,而是因情而设景,托物以言志,因而本文文体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抒情散文。
《我与地坛》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3.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4. 文章的中心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写“我”对人生新的感悟。
第二部分写“我”常来地坛带给母亲的痛苦,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可见,本文主要表达了“人应该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种种挑战”的感悟,及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5. 作者从地坛公园的景物中感悟到的人生真谛:
进入史铁生眼中的是些小昆虫和构成昆虫生长背景的草木,它们全很卑微,繁华都市中行色匆匆的健康人无暇也无意关注它们,可是它们不是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的法则在生存吗?它们并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有了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毫无疑问,正是这些原来不能引人注意的现象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像我们的出生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一样,死亡也不该由自己决定,有权决定这一切的是上帝——自然法则。我们的任务仅仅是在法则允许的时限和条件下自然地生存,生命的自然进程就可带给个体和周围世界以和谐安宁。
6. 文章采用的表现手法:对比。地坛的荒芜却充满生机,与“我”因残废而自伤;“我”不顾母亲感受常来地坛,与母亲承受痛苦却顺着我;“我”与作家朋友等等。通过这些对比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深爱和“我”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7. 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第一,有衬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绪背景”,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写本身,实际上也是对“生命”对“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读。请看这一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这不是写出一种永恒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50分钟) 一. 课外阅读
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谓自然之美,是指作品清新而无雕琢气。
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里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
“直寻”说出了艺术美的思想内容来自生活。“直寻”是诗人面向生活,从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就以颜延年来说,当他面向自然景物时,写出的诗句便有声有色,既真实而又清新自然。陶渊明是一位在艺术表现上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比起谢灵运写景更高一筹,陶诗的自然之美,当然有作者天衣无缝的技巧,但何尝不得助于他对田园生活的深刻体会?非“直寻”,依赖用事用典作诗,从根本上说是违反了文艺再现生活的原则。舍源逐流,颠倒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写出的东西,怎会不轻者受拘束,有伤真美,重者“殆同书钞”呢!
从文艺表现形式说,自然之美的形成离不开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文艺既然不是生活的原始照搬,就存在着物化的技巧问题。尽管艺术家们都反对雕琢气,可是实际上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既雕且琢的,包括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包括“芙蓉出水”的谢灵运的诗篇,包括苏东坡“行云流水”似的文章,包括近人潘天寿盖上“不雕”印章的画,等等。我认为,古今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雕琢之事概莫能外,只是高明者雕而无痕,拙逊者“雕绘满眼”而已。
作为自然之美,在表现上是一番创新,而非袭陈言。陆机《文赋》云:“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说出了根本。前一句是务去陈言,后一句是独出心裁。试想哪篇脍炙人口的诗给读者以自然之美的享受而不是独出心裁的创造呢?没有。有人以艺术家的才气如何来划分,认为才气横溢的人如李白、苏轼,纵手成文,全无琢痕。这只能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晚年又精心研究诗律,可谓是在艺术表现上一向用功的诗人。但他的诗予人一气呵成的感觉,同样达到天
衣无缝。从上述诸多诗人的创作中我们看到,艺术美的形成,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创新。
1. 钟嵘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直寻”的主张。根据本文作者的理解,“直寻”说的内容含义是 (不超过35个字)
2. 第4自然段中作者所说“舍源逐流”的“源”是指□□□□□(不超过5个字);“流”是指□□□□□(不超过5个字)。
3. 第4自然段中说到陶渊明是“最有自然之美的诗人”,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4. 第6自然段引陆机《文赋》中的两句话“谢朝花于已披,启夕秀于不振”的意思是什么? 答:
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
A. 本文的主旨是希望作家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写出具有自然之美的作品。
B. 具有自然之美的文学作品是清新的,不事雕凿的作品。
C. 作品的自然之美,既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又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D. 自然之美的作品是靠作家的才气创造出来的,才气横溢的李白纵手成文全无琢痕。
E. 自然之美的形成,既离不开作者的技巧,也需要“无痕”的雕凿。
二. 课外阅读:
散文的多维欣赏空间(节选) 柯 灵
《中华散文名家名作》为散文老园丁季涤尘同志所编,在浩如烟海的新文学文库,选收现当代名家名作(含台湾、香港、海外)180余家,250余篇,撷英咀华,萃为一帙。洋洋洒洒,可以看做是“五四”至今的一次散文艺术展览。
新文学运动的四兄弟:新诗、小说、散文、戏剧(后起的还有电影乃至电视剧),同气连枝,而各有炎凉际遇。文苑春秋,也像世俗门庭,散文一支,似乎门相偏低,
矜贵不如新诗,显赫不如小说。风光不如戏剧影视,却也自树一帜,另有一番清华气象。散文领域,时空无限;散文触角,巨细不涓。高楼灯火,寻常巷陌,滚滚红尘,奔来腕底;乱花迷眼,群鸥亲人,大千世界,尽在怀抱。天之涯,地之角,泰山鸿毛,灵魂深处,神经末梢,无所不在。有人说散文好写,信手拈来,随意挥洒;还可以借此练笔,便予将来升堂入室,不啻巨型创作的预科。有的以为自已有笔如椽,散文小道,不值一哂。也有人以为散文易写难工。“五四”一代的前辈朱自清,说“散文不能算做纯艺术品,与诗、小说、戏剧有高下之别”。朱氏谦谦君子,散文名家,夫子自道。可能有点自谦的意味,逻辑也稍欠周密,既是艺术,纯杂精粗之分,高下文野之别,昆仲间同样存在,不独散文为然。散文形似散漫,其实别具机杼,并且要求有更多的含金量。刘知几揭橥(zhu)作史三长:才、学、识。章学诚认定三者得一不易,兼三尤难,而更增一德字。袁枚以为写诗也须三长,而识为最先,“学如弓弩,才知箭链,识以领之,方能中鹄。”王国维倡言文学二原质,曰景曰情。当代的董桥兼通中西,说散文须学、识、情,合之乃得“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综合诸家,神而化之,当可得散文三味。
1. 试用自己的话对作者说的“散文一支,似乎门相偏低”的表现加以解释。(分条回答)(不超过30个字)
答案:
2. 文中的“天之涯,地之角,泰山鸿毛,灵魂深处,神经末稍”几句话的含义是(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3. 作者认为朱自清对散文的看法“逻辑也稍欠周密”的理由是(不超过20个字) 答案:
4. 作者说散文“要求有更多的含金量”就是说散文作者应该做到__ _(不超过8个字)
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 文中为了说明艺术间的关系,用了“同气连枝”和“昆仲间”等词语,不但前后照应,而且比喻形象。
B. 按作者“综合诸家,神而化之”的说法,散文的“三味”当是“才、学、识”。
C. 文中列举的诸家散文观,有一共同点是都很看重“识”,且将其列为领先地位。 D. 董桥所说的“深远如哲学之天地,高华如艺术之境界”是对散文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概括。
E. 在作者看来,散文是文学艺术家庭中之一员,同其他文学样式相比,不应有高下、难易之分。
三. 散文阅读: 踏青
我们踏青去,在早春二月,一群快活的人,选了个刮风的日子。
起初,风还腼腆,凉凉的,轻轻的,车前车后荡着哨音。愈向远方,风愈烈了,仿佛起了妒忌般,追赶着我们,又阻挡着我们。
哦,这可不是在城市里楼道间流窜的小风,也不是街道上车轮带过的尘风,更不是繁嚣于人际耳边的吹风,这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呢!它有鼓动力、感染力、竞争力,它让骑车上路的人精神振奋,无比快活了。
车轮疾疾,风儿萧萧。我拼命蹬着车子,体验到一种自由奔放的热情。人,一到大自然中,便纯净了,不再追求环境的安逸,不再迷恋家庭的温馨,不再计较功名利禄,不再敏感宠辱得失……人改造着自然,自然也改造人呢。
不知为什么,蓦地想起母亲。母亲曾哀叹,一辈子总忙个不停,等空闲下来,才发现腰也弯了,眼也花了,步履蹒跚了……
母亲不曾叙说她向往过什么,企盼过什么,她一辈子全为儿女操劳了。可我想母亲,她不是和我一样年轻过么?
这时,我心中腾起一种柔情,我脚下更用劲了,追赶着我的朋友们,向田野驰去。
去年春天,我因有事误了春游。那天下雨了,人们回来,都淋得湿漉漉的,很有些狼狈,我却生了羡慕,我想象看雨中登山的情景呢!迷迷蒙蒙的雨雾里,竹会更翠更洒脱,松会更青更挺拔,而山峰会更峥嵘,泉水会更清澈……
人呢?会更动情。
如今知晓了,风中踏青,更别有情趣。
头发在风中火焰般飞舞,衣襟飘逸,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潇洒气派。没有了斯文,没有了矜持,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和开放。而风像跳迪斯科似的,拍打着你的心胸,让你强烈地意识到,你还年轻,你还强健,你热爱生活,你充满生命的原动力……
风,恣意地吹;人,自由地散去。有河边垂钓者,痴痴地凝视着河水,静等愿者上钩;有野味寻觅者,田里挑荠菜去了,那会赢得妻子的甜美的笑容;更有风的知音,慵慵地躺在凹地里,眯起眼睛,倾听着自然的和声;而我则随风游荡,快意里隐含了些不甘心。突然远远地瞥见几个小孩子在田野上奔跑,原以为他们在追逐打闹,细一瞧,孩子们在放风筝。抬眼望去,一只小小的风筝,正随风飘去,像只挣脱了桎梏的小精灵,向天际腾越……
我开心地笑了,十分惬意。
1.“我们踏青去”为什么“选了个刮风的日子”?(用文中的句子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有两段写有关“母亲”的情况,从结构、内容两方面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后面写“快意里隐含了些不甘心”,为什么“我”“隐含了些不甘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以下是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前面用“小风”、“尘风”、“吹风”这些词语,虚实结合,暗示“我”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B.“去年春天”一段运用了补叙的方法,其内容照应开头的“选了个刮风的日子”。
C.“人人都显露出现代人的热情和开放”一句,既展示了文中“我”的性格特点,又蕴含着“我”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 文章后面描写孩子们放风筝,为“我”的心情变化作了铺垫,从而使文章有了又一个波澜。
E. 风筝“向天际腾越”,显得自由自在,“我”因此“开心地笑了”,这暗示了“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试题答案】
一. 1. 作家应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素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生活。
2. 源:生活(或:社会生活);流:用事用典 3. 自然之美来自生活
4. 自然之美在表现上需要独出心裁的创造,而不是沿袭老套。
5. B、D(B错在“不事雕凿”,D项不当在于“是靠作家的才气创造出来的”,这是“有人”的看法,而不是作者的)
二. 1. 地位无新诗自恃之崇高;声名不如小说之昭著;体面无戏剧之光彩。 2. 说明散文的领域无所不包,散文的触角无所不在。 3. 凡艺术都有纯杂高下之分,不独散文为然。 4. 学、识、情兼备 5. B、C
三. 1. 因为“这是一股充满生命力的豪迈的风”“它有鼓动力、感染力、竞争力”“风中踏青,更别有情趣”。
2. 从结构上看,这样写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张驰有度。从内容上看,这样写能体现两代人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而深化文章的中心
3. 要点是:没有能尽兴,没有能找到“我”以为的最好的求乐方式,“我”感到自己“生命原动力”未能尽情发挥。
4. BE(B. 应是“插叙”,E. 的“自由生活”说法不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