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社会管理创新研究综述

作者:姚志国 张伟 杜宇 来源:《智富时代》2014年第11期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其中,社会结构的变化尤为剧烈,可谓“千年未有之变局”。 这些变化,不仅给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而且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当前我国社会管理的变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改革理念,进行社会管理创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谐社会 一、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包括三个基本的要素:社会管理的目标、社会管理的主体、社会管理的客体,三者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的完整性,缺一不可。 二、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创新既是活动,也是活动的过程,是以社会管理存在为前提的,其目的在于使社会能够形成更为良好的秩序,产生更为理想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莫于川,2010)。

社会管理创新是基于当代中国管理现状所作出的实践和理论创新,其主要研究分为两大部分:党政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以及学术界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本文主要综述学术界对于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 三、学术界的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一)对社会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

基于我国政府机构的社会管理现状,学者们提出社会管理体制存在弊端是造成一系列矛盾和弊端的主要原因,因而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影响因素展开了更深入,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创新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主要观点大致可归为两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一类,理念认识层面。部门学者认为,社会管理体制出现种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社会管理体制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其特点和规律认识不足,特别是社会管理体制的特殊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等方面,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在理念上转变认识,达成共识是成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首要之举。如李新市(2005)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要以普遍灰机群众为最终目标,而不是在社会上进行普遍的利益关系的调整。谢志强(2005)也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要从深化认识、形成共识,深入研究、推动创新,理清思路、有序推进这三方面着手等。 第二类,内容操作层面。有学者认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必须从实质方面着手,包括在其内容、制度、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设性,创新性的对策与建议。因此学者多从社会管理如何增科来探讨了现行社会管理体制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社团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会工作体制等具体八个方面的改革。李程伟(2005)认为社会管理体制从属于公共管理体制范畴,从公共管理学视角出发,当前我国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应从制度、组织和机制层面着手。丁元竹(2010)考虑到目前我国基层问题不收重视,而基层问题的是指又是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缺乏平衡,提出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关注基层问题,可考虑鼓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新的治理模式来寻求解决基层问题的更开阔的思路。 (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

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是当前学术界多数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学者主要以社会管理体制为视角,阐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如鲁滨、李军(2006)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主体,理念,体制等多方面分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施过程。李晓萍(2005)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并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手段、途径和问题作了一一论述。和经纬(2005)提出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并对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手段、途径和问题作了一一论述。 (三)基于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实践展开的探讨

学者们结合基层社会建设背景如服务型政府构建、新农村建设等,指出了地方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创新其社会管理模式提出了更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现实性的思路选择。如:曹海林(2009)基于乡村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乡村组织重构为突破口,乡村社区重建为社会基础,新型治理机制建构为核心内容,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制定为价值诉求这四个层面着重探讨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选择思路。李洁芳(2006) 提出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机制必须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政策调节机制,社会流动机制等。 【参考文献】

[1]丁元竹.中国社会管理的理论建构[J].学术月刊,2008(2). [2]邓伟志.如何推动社会管理[J].学习月刊,2006(14). [3]邓伟志.管理的重心转向社会管理[N].北京日报,2005-1-3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