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Dec.,2007No.6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郭利霞
②
①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描写成果令人瞩目,内容可分为词层面、句法层面、系
统描写等。朱德熙开创的把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路子对后来的方言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吴福祥把历史语言学、方言、语法史结合起来的研究路子也很值得重视。方言语法研究的角度、范围、方法、队伍进展显著,但研究表现出了极强的不平衡性,今后应从调查和描写等六个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方言语法;描写;解释;研究特点
[中图分类号]H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7)06-0052-10
零、引言赵元任在1926年发表的《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被认为是第一篇汉语方言语法
(1928)对23个方言点的语助词进行了比较研究。此后方的比较论文,他的《现代吴语的研究》
言语法研究一直门庭冷落。直到1979年我国第一份方言学术杂志《方言》创刊,1981年我国第一个全国方言学会成立,情况才逐渐改变。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朱德熙致力于结合方言语法来研究现代汉语语法,发表了很多有影响
(1980)被游汝杰(2004)称为的作品,其中《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赵元
任以来最有分量的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论文”。八十年代后期,方言语法研究逐步开展起来并显示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描写方面有了长足进步,1988年出版了朱德熙的《上海市区方言
(1996)所收的研究成果截止到志》;比较研究也成果斐然,黄伯荣主编的《汉语方言语法类编》
1991年,汇集了全国250多个方言点的505篇比较重要的方言语法资料,基本上反映了九十年代以前汉语方言语法调查和研究的成果。
进入九十年代,方言语法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研究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前。一、方言语法的描写内容
九十年代以来对方言语法事实的描写从内容来看,可分为词和句法层面、系统描写等。1.1词层面
1.1.1某一类词的研究 实词研究中形成规模的是代词研究,专著有两部:张惠英《汉语
(2001)和卢小群(2004)。论文如:陈鸿迈方言代词研究》《湘南土话代词研究》《海口方言的指
(1991)、(1993)、示代词和疑问代词》项梦冰《连城(新泉)方言的疑问代词》李小平《山西临县方
①本文的写作得到李小凡先生的悉心指导,修改过程中,汲取了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谨致诚挚的谢意。②[作者简介]郭利霞(1975-),女,山西朔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2004级博士生。
・52・
2007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
ChineseLanguageLearningDec.,2007No.6
(1999)、(2005)、言亲属领格代词“弭”的复数性》刘丹青、刘海燕《崇明方言的指示词》黑维强
(2007)等。吕叔湘(1990)带动了对代词二《陕北绥德话的代词》《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
(2002)、分还是三分问题的讨论,其中有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汪化云《汉语方言指示代
(2002)、(2005)等,张文有着深词三分现象初探》张维佳《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
入的思考和精彩的论证。曹凤霞(2004)对此类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
(1995);侯精一实词中其他词类的研究有: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方位词》《山西平遥方言的
(1992)、(1995);汪国胜状态形容词》杨绍林《成都方言ABB式形容词的特点》《大冶方言的物(1993)、(2003)。量词》万献初《湖北通城方言的量词“隻”》虚词研究集中在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等几个词类。(一)副词研究如:彭可君《贵阳话
(1991)、(1992)、的副词“把”》汪国胜《大冶方言的程度副词“闷”》吴建生《万荣方言的程度副(1999)、(2006)等。(二)介词研究如:施其生词》陈淑梅《鄂东方言的副词“把”》《汕头方言表示(1996)。(三)助词研究如:王福堂“在”的介词》《绍兴方言中表处所的助词“东3”“、带3”、“亨
(1998)、(2001)等。专著如:刘一之3”》邢向东《陕北神木话的助词“得”》《北京话中的“着(zhe)”(2001)。(四)语气词研究如:方梅(1994),字新探》《北京话中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2003)。(五)其他文章如:林伦伦专著有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潮汕方言的虚词及(1992)、(1999)、其语法意义》钱乃荣《吴语中的虚词“仔”》周磊《乌鲁木齐方言的体貌标记“底”
(2006)、(2007)等。(六)体貌研究成果可观,的语法功用》罗昕如《湘语“滴”的多功能用法》1996年就出了三部论文集《动词的体》:《、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其
中《动词的体》是第一部方言语文集。论文如:戴耀晶《赣语泰和方言语法的完成体》
(1995)、(1996)、(1998)《饶长溶《福建长汀方言动词的体貌》李小凡《苏州方言的体貌系统》、现
(2004)等。代汉语体貌系统新探》
此外,伍云姬1996、1998、2000、2006、2007年分别主编了湖南方言的动态助词、介词、代
(1999)《(2000)。词、语气词和副词等系列研究成果;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介词》
1.1.2构词法 重叠是构词法研究中的焦点,1987年《方言》连续发表了三篇文章,对西南
官话的名词和动词重叠式进行讨论。九十年代以来这方面的文章如:朱景松《扬州话单音动词
(1993)、(1995)、的生动重叠》邓玉荣《藤县方言单音形容词的变形重叠》项梦冰《连城方言的动(1998)、(2005)。词重叠》朱蕾《安徽泾县方言的“VV的”重叠式》
(1992)、有关附加法的论文如:林立芳《梅县话形容词词缀》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语缀》
(1993)、(2005)。吴继章《河北方言词缀发展演变的趋势及语义在其中的作用》
重要的论文还有: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从平定儿化和太原嵌l词谈
(1994)、(1994)等。起》梁玉璋《福州方言的一种构词法》
(1990)、1.2句法层面 贺巍《获嘉方言的语法特点》吴建生《万荣方言语法的两个特点》
(1991)、(1993)、刘丽华等《娄底方言的两个语法特点》戴昭铭《天台话的几种语法现象》(1999)、(2003)主要描写方言中的特殊语甘于恩等《广东西江流域粤语词汇及语法特点概述》
(1992)、法现象。着眼于特殊格式及句式的如:丁崇明《大理方言中与动词“给”相关的句式》萧
(2000)、(2002)、国政《武汉方言的“着”字与“着”字句》沈明《太原话的“给”字句》易亚新《常德(2003)、(2005)、方言的“它”字句》左福光《四川宜宾方言的被动句和处置句》彭兰玉《湘乡方言
(2006)、(2006)、的疑问句初探》彭小川《广州话是非问句研究》张邱林《河南陕县方言表将然的
・53・
2007年12月第6期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Dec.,2007No.6
(2007)。论文集有李如龙、(1997)。语气助词“呀”构成的祈使句》张双庆的《动词谓语句》
1.3系统描写 贺巍(1991)提出“研究汉语方言语法,可以从专题研究和系统描写两方面
着手———系统描写是对某方言的语法现象做全面地系统地分析和描写。这项工作是在对某方言深入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见。”贺文所指的是九十年代前的情况,九十年代以后,方言语法专著层出不穷。
(2003)将方言语法研究模式概括为以下三种。鲍厚星《方言语法研究与田野调查》
(1997)为代表,该书以朱第一种是基本采用一个参照系,以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德熙的《语法讲义》为工作框架,对连城客家话语法的主要方面进行详细的描写,勾勒连城客家
话语法的大体轮廓,并对一些语法现象进行了理论探讨,如汉语的自指问题、形式趋同现象等。“反复问句”堪称描写类文章的典范“形式趋同现象”,则是在对代词充分描写基础上的充分解
(1997)、(2001)、释。此类著作还有:钱乃荣《上海话语法》张一舟等《成都方言语法研究》钱奠
(2002)、(2006)等。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辛永芬《浚县方言语法研究》第二种是着意构建本方言的语法系统,而不是用单个项目跟北京话对比,这是从李小凡(1998)开始的。作者强调《苏州方言语法研究》“不能用普通话的语法系统去认同方言的语法现象,也不应看轻方言语法规律,视之为个别现象”。该书对体貌系统、语气词、疑问系统的描
写和研究自成体系,其理论框架多为后来的研究者沿用,微观描写中也不乏精彩的分析。
(1994)为第三种是着眼于本方言的特殊语法现象的研究,以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
代表。该书描写详细清晰,对语法现象的挖掘比较深入。还有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
(1998)、(2000)、(2005)、研究》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范慧琴
(2007)。此外,邢向东、(1997)对《山西定襄方言语法研究》张永胜《内蒙古西部方言语法研究》广泛分布在内蒙古西部晋语区的一些重要语法现象进行了描写和分析。侯精一《现代晋语的
(1999)、(1998)也收有方言语文。研究》刘勋宁《现代汉语研究》二、方言语法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在方言语法研究中重视理论、在描写基础上寻求解释并进行方法创新的学者当首推朱德熙。另外,吴福祥的研究思路也很值得重视。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2.1朱德熙的相关研究及其影响 朱德熙开创了方言语法、历史语法和标准语语法研究相结合的路子,使方言语法研究摆脱了固有的描写模式,促进了方言语法研究的深入。
(1961)发表后,引起了语言学界极大的关注和激烈的争论,为此作者1966年又《说“的”》发表《关于说“的”》,一方面澄清各种误解,一方面进一步阐明这种方法的实质和根据。《北京
(1980)则标志着他终于找到了一条贯通方言和历史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
的现代汉语研究的路子。朱德熙关于反复问句的两篇文章发表后(1985,1991),引发了一场长达十几年对反复问句及疑问句系统的讨论,直到现在余波还未消失。
此外,他的《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潮阳话和北京话重叠式象声词的构造》《、从方言和历史看状态形容词的名词化》等文章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语法学界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方言学界。目前比较法在方言语法研究中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这与调查材料的丰富有关,更与朱先生晚年的倡导与身体力行密不可分。
(2001)、2.1.1共时比较 专著如: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莫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
2007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
ChineseLanguageLearningDec.,2007No.6
(2004)。论文如:吴建生(2002)、言语法研究》《晋中方言的“的的”连用和“地的”连用》李树俨
(2002)、《宁夏方言与晋语某些相似的语法特点》罗自群《襄樊话“倒”和北京话“着”之比较》
(2004)、(2007)、甘于恩《闽方言疑问句比较研究》王健《动词重叠三种特殊语法格式的地理分
(2007)等。布及相关问题研究》
2.1.2历时角度 专著有:伍云姬“ThedevelopmentofaspectualsystemsintheChinese2(1999)《(2006);论文如:黄晓惠Xiangdialects”、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现代汉语(1992)、(1995)、差比格式的来源及其演变》徐复岭《山东方言比较句式溯源简说》施其生《汕头
(1996)、(2001)、方言的“了”及其语源关系》项梦冰《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杨永龙
(2002)、(2004)、《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黄晓雪等《方言中“把”的给予义的来源》曹茜
(2007)等。蕾《近代早期闽南话分析型致使结构的历史探讨》(2002)、离析历史层次的研究有:项梦冰《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游汝杰《吴
(2004)。语否定词的语法类别和历史层次》
2.1.3共时和历时相结合 伍云姬主编的《汉语方言共时与历时语法研讨会论文集》(1999)、(2006)等都属于此类研究。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2001)是他多年研究李如龙八十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方言比较《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代序)》的成果《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明确提出汉语方言比较研究的三个层级,提出了纵横
两向的比较课题和比较研究的新领域,并指出比较研究必须注意的几种观点和方法。
(2006)视野开阔,材料扎实,分析深入。分别讨论了代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
词、体貌范畴、反复问句等九个专题。近年来他反复强调:加强方言语法和近代汉语语法的比
较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问题,而且体现了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语法史认识的深化。近年来,他对表先行的“着”的研究逐渐形成了热点“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一章全面梳理了现代汉语方言中“着1”“、着2”的分布和用法,并对“着1”的来源和“着2”的形成分别进行了探讨,指出现代汉语方言中“着1”表祈使语气的用法,大多伴随着持续意义,这是唐宋以来“着”表祈使用法的使用范围缩小和单一化的结果,它在方言中的保留与西北官话和晋语等方言的陈述句中“VO着”的语序有极大关系;表先行意义的“着2”是由“着1”演化而来的。
(1992)、论文如:乔全生《山西方言的“V+将+来/去”结构》田希诚、吴建生《山西晋语区
(1995)、(1999)。的助词“的”》赵日新《说“个”》
2.1.4类型学的视野 邢福义提出把“普方古”结合起来的研究思路《从海南黄流话的,
(1995)《(2002)都是此类研究的成功范“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起去”的普方古检视》
(2003)、例。论文有:丁加勇《汉语方言句末“着”的类型学考察》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
(2004)、(2005)等。记的类型》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2007)考察了汉语各大方言区中正反问句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
及其变式,指出类型学上最主要的特点是“并存消长”,即共时地看,同一个方言中往往有两种或多种并存的格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们经历了此消彼长的过程。文章指出“:VV(O)”
问句在地域分布上大都属于中部方言,个别属于南部方言,即使是官话方言点,也基本位于长江流域。但1996年,罗福腾在《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一文中指出胶东半岛招远市和长岛有这类问句。显然“,VV(O)”的地域分布并无明显规律。
(1993)、汉语方言语序的类型学研究有: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张振兴的《现代
・55・
2007年12月第6期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Dec.,2007No.6
(2003)、(2003)、汉语方言语序问题的考察》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林素娥《汉
(2007)、(2003)等。语方言语序类型学比较研究刍议》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
2.2语法化理论在方言研究中的应用
2.2.1吴福祥的相关研究 吴福祥近年把历史语言学、方言、语法史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述补结构是他十分关注的一个专题。这类研究如《能性述补结构琐议》:《、南方方言几个状态
补语标记的来源(一)》《、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等。他在《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中指出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有假位可能补语、完成体标记、持续体标记、进行体标记以及补语标记等用法,声调有去声、上声和轻声三种类型。文章认为这些用法都来自“都导切”的动词“到”,某些方言“到(倒)”有上声或轻声的声调形式,旨在区别语
(2003)认法功能以及语法化程度。《南方方言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带宾语的语序类型》
为南方方言有三类“得”字结构,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语法层次:
A.固有形式 B.方言类推层次 C.外来形式 V得OC/VO不C VO得C/V不OC V得CO/V不CO南方方言在带宾“得”字结构的使用上有一条蕴涵共性:如果某一方言有B类格式,那么该方言也有A类格式。在离析方言句法的层次方面,这项研究是比较成功的尝试。
以上研究都是在语法化的类型学这一框架内进行的,吴福祥在《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
(2003)中指出考察某个特定语言的语法演变时,应有一种语言类型学的眼光,把单型学研究》
个语言语法演变放到人类语言演变的背景下考察,从它的演变模式、机制和动因等方面入手就
(2005)中指出:既会有更本质的把握和更深入的解释。《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然人类语言的“共时模式”除了共性特征外还存在着大量变异类型,那么人类语言的语法化模
式和路径除了共性的一面,一定还存在类型的变异。
吴福祥(2005)提出研究汉语历史语法演变应有时空双重视角,但研究中空间视角很难落实,因为能反映空间的文献材料非常有限。方言语法中不少历时研究都认为,现代各方言的语法都源于历史上的共同语。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我们不能排除另外的可能,如南方话的语法在历史上就与北方话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有文献作为佐证,发展线索可能就是另外的轨迹。
虽然朱德熙和吴福祥都把历史语法和方言语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但其出发点不同。朱德熙(1980)的出发点是现代汉语语法“:我觉得为了使汉语语法研究深入下去,应该开展方言语法的研究。研究汉语方言语法不仅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于汉语语法结构的认识。”吴福祥的出发点是近代汉语语法“:汉语拥有三千余年连续的文献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方言类型,汉语所具有的这种语法化研究的资源优势,是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两人的共同点是,善于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中建立联系,为语言现象提供了更宏观、更有力的解释,大大推动了方言语法研究。
(2002)、2.2.2用语法化理论研究方言 方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
(2003)、钱乃荣《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董秀芳《北京话名词短语前阳平“一”的语法
(2003)、化倾向》刘丹青《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2003)、“帮”为例》荣晶《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2004)、(2005)、罗自群《从官话“着(之/子)”类持续标记看中古“著(着)”的语法化过程》刘子(2006)、瑜《试论粤方言“V到C”述补结构的语法化及其与“V得C”述补结构的互补分布》林
・56・
2007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
ChineseLanguageLearningDec.,2007No.6
(2007)。华勇《廉江方言言说义动词“讲”的语法化》
2.3其他角度或方法
2.3.1语音分析与语法研究结合 这类研究如:乔全生《洪洞话轻声的语法意义作用》(1994)、(1997)、(1999)、李荣《汉语方言里当“你”讲的“尔”》江蓝生《语法化程度的语音表现》(2001)、(2002)、李如龙《东南方言人称代词比较研究》王福堂《北京话儿化韵的产生过程》戴昭
(2003)、(2003)等。铭《弱化、促化、虚化和语法化》沈明《山西方言的小称》
2.3.2方言与方言、方言与民族语言的接触 这类研究有:宋金兰《甘青汉语选择问句的(1993),温端政特点》《从浙南闽南话形容词程度表示方式的演变看优势方言对劣势方言的影(1994),刘晓梅、(2004),彭嬿响》李如龙《东南方言语法对普通话的影响四种》《汉语方言
(2005),王燕中的“把”字句———兼论阿尔泰语对西北汉语方言的影响》《乌鲁木齐话否定副词(2007)等。的用法———兼谈突厥族语言对汉语方言的影响》
2.3.3方言的应用研究 这类研究如:王群生《普通话测试不应忽视方言语法的影响———
(1997)、(1999)、谈方言语法影响普通话规范性的对策》张振兴《方言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茅
(2006)。维《云南方言否定副词及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对策》(1999);采用定量研2.3.4其他 方言与外语的对比研究,如高然《英、粤语祈使句对比》(2000);述评类文章如:陈曼君究的方法,如刘祥柏《汉语方言体貌助词研究与定量分析》《1979
(2006)、(2006)等。-2004年闽南方言语法研究述评》陈卫强《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研究》
港台及国外一些学者的汉语方言研究成果也不少。专著如:邓思颖《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
(1992),梅祖麟论》2003)。论文如:于蔼芹《开平方言的几种句式———兼论语法类型的分布》
(1994),梅祖麟、《唐代、宋代共同语的语法和现代方言的语法》杨秀芳《几个闽语语法成分的时
(1995),柯理思(1995)和邓思颖间层次》《北方官话里表示可能的动词词尾“了”》《粤语框式虚(2006)等。词结构的句法分析》
2.4理论思考 纵观九十年代,只有少数学者对方言语法进行整体思考,如项梦冰(1992)、詹伯慧(1994)等。贺巍(1991,1992)的观点可反映当时方言学界的看法。他在《汉语
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指出,研究汉语方言语法,要从一个方言研究起,所据材料要从口语中搜集,可以从专题研究和系统描写做起。《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则列举了八个可供研究的专题:重叠式、量词的使用范围及差异、代词和形容词的格式及其作用、动补结构的类型、句型研究、特殊词语的用法、语法特点的地理分布。随着方言语法研究的展开和深入,用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成了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李小凡(2003)认为“既然当务之急是揭示汉语方言丰富多彩的语法特点,目前所需要的方言语法理论就应该是描写性而非规范性、演绎性、解释性的。”陆俭明(2004)认为目前对方言语法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以表达范畴为纲、以特殊词语系统为纲、以常用动词为纲、词语重叠、造词法、特殊句法格式、特殊虚词的调查研究。
三、方言语法的研究进展、特点及努力方向
3.1研究进展
(李小凡方言语法研究“目前正在迈向一个由冷转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新阶段。”2003)不仅受到了方言学界的充分重视,而且也受到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者、近代汉语语法研究
・57・
2007年12月第6期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Dec.,2007No.6
者以及理论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趋势。既有宏观研究,也有微观研究;既有理论探讨,也开始重视应用;既有静态描写,也有动态分析。
(2)研究范围扩大。反复问句、重叠、体貌、代词等问题仍是热点。语气词的研究在赵元任之后沉寂多年,目前已引起广泛关注。由特点描写发展到系统研究。(3)研究方法上的突破。广泛运用类型学、语法化等相关理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4)研究队伍壮大。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频繁的学术活动及《方言》等杂志提供的阵地等都推动了方言语法研究的进程。3.2研究特点
(1)从地域来看,东南方言(吴语、粤语、闽语、客家话)研究成果比较多,水平也比较高;如果着眼于一个省,湖南省比较突出,除了《湖南方言语法丛书》,还有多部单点语法研究专著,而且在《湖南方言研究丛书》中也把语法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描写;北方话中,北京话和晋语的研究多于其他次方言区,北京话语法的研究者大多是研究现代汉语的学者,晋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圪”头词、“的、了”和一些特殊结构上。(2)从内容来看,词法研究多于句法。词法中一些封闭性词类,如代词、助词、介词等的研究多于其他,代词研究已经形成了规模,对代词的单复数、二分三分、语源等问题都有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介词研究中对介词的虚化程度和虚化过程越来越重视;助词中“的”的研究最多,也有不少讨论“了”的文章,语气词也备受关注;构词法中词缀、重叠谈得比较多。句法中特殊句式多于其他句式,疑问句特别是反复问句的研究,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很突出;南方方言中语序研究也很受重视;体貌范畴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1996年出版的三本论文集对体貌标记的虚
(1998)在这一专题中提炼出的理论方法则有较强的适化过程都很关注《苏州方言语法研究》,
用性,此后无论是语法专著,还是综合性著作,几乎都把体貌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相对来讲句法研究基础还很薄弱,动词、名词、形容词、量词研究也还很欠缺。
(3)比较研究方面《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材料新、见解新,整体上可代表方言语法研究的水平。这套丛书是历次研讨会的结晶,参加者都是富于调查经验的学者,研讨会目的明确:进行东南方言间的综合比较研究。每辑一个主题,在了解了东南各方言动词的体和态之后(1993),又对各方言大量存在的动词谓语句进行了考察(1994),接着对两个封闭性的词类———代词(1995)和介词(1996)进行了描写。前两辑基本上都是单点研究,后两辑则不乏比较研究,如陈忠敏、潘悟云的《论吴语的人称代词》、曹志耘《严州方言的代词系统》、李如龙《闽南方言的介词》等。这套丛书基本上做到了体例、术语、方法的一致。
(4)无论是单点的语法专著,还是综合性著作中的语法部分,大多都以共时描写为主,将文献材料恰当地应用于方言语法研究的成功范例很多;方言间、方言与少数民族语间的比较研究总的来说还很不成熟;把语音和语法结合起来进行动态研究的还非常有限;成功离析语法现象不同层次的研究更是寥若晨星。
(5)特点呈现多于系统研究。“语法史中缺少一个和《切韵》音系在音韵史中地位相当的概
(梅祖念,以致描写方言语法往往只着重某个方言的特殊语法,跟普通话相同的就一笔带过。”
麟2000)这不利于方言语法的系统描写,也不利于今后开展方言语法比较研究。因此,描述特点的同时要照顾系统性。就词类而言,除了代词、介词,很少有把一类词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58・
2007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
ChineseLanguageLearningDec.,2007No.6
的,很多重要现象会被忽视,这些词的内在联系也无法被揭示出来。
体系和术语分歧严重是研究中一个突出问题,体貌论文尤为明显。方言语法研究滞后固然与“语法规则的隐蔽性”有关,也与研究者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对语法理论运用不够熟练分不开。黄成龙(2005)的观点值得重视:语法描写是一项科学的工作,作为语言描写的语言学者应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类型学以及有关语系、语族的一些背景知识。
3.3努力方向
研究方言语法,最好是从母语或自己熟悉的方言出发,这是学者们的共识(李如龙2001,贺巍1990,陆俭明2004),一些学者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今后的努力方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加强调查和描写。李小凡(2003)“:方言研究以调查为主,不调查方言就谈不上研究方言。离开调查,方言研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搜集新的语料才能打开眼界,提高①
认识。”调查结果转化成文字,就得描写“,事实描写得越清楚,特点发掘得越充分也就越有利于方言语法理论的建立和完善。”调查描写从专题研究做起比较可行,贺巍(1992)、陆俭明(2004)对此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只有在专题研究做得充分深入的基础上,才谈得上构建方言语法系统的全貌。
(2)进一步加强比较研究。赵元任开创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的先河。朱德熙提出“方言语法研究、历史语法研究和标准语语法研究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余蔼芹(1988)指出方言语法比较研究牵涉到汉语语法纵横两方面,牵涉到汉语方言间以及汉语和临近语言接触的历史。汉语方言语法研讨会迄今为止已经召开了三届,第三届明确以“汉语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为主题,表明加强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已成为学界共识。
(3)注意研究新出现的语法现象,分析语法层次。于蔼芹(1988)指出:方言里受普通话影响的层次越来越扩张,在语言研究中分辨语言层次是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朱德熙(1990)强调必须区别语料中的不同层次以保证研究对象内部的均匀一致,也要注意口语、书面语、方言、文言和新兴句式的区别。陈泽平、李如龙(2000)认为研究方言语法除了发现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还要分析哪些语法形式是方言固有的,哪些是外来的。游汝杰(2004)认为调查记录和比较方言的年龄差异能为语法成分和结构的兴替提供活的证据。
(4)虚词研究与句法结合起来。目前方言虚词研究大多是“个案分析”,这固然可以使研究细致深入,但研究一类词的系统才能对语言特点进行宏观把握,虚词研究只有跟句型、句式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深化。梅祖麟(1981)强调的“结构变化和词汇兴替”体现了这种思想,项梦冰(2002)《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也源于这种思想。目前这类文章还很少。
(5)语法研究要跟语音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余蔼芹(1988)强调除了音韵,必须对词汇语法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否则只能掠取片影碎段,弄不出一个有连贯的体系来。”贺巍(1991)提出要把语音和语法联系起来考虑。轻声、变调、儿化、合音、分音、别义异读、一字多音等现象都可能包含语法因素。邢向东(2006)指出考察语法成分时,语音变异是不可忽略的内容。
(6)描写和解释。方言语法研究不外乎摆事实和讲道理,摆事实是描写,讲道理是解释。第一位的是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描写(陆俭明2007)。“方言材料要求丰富,而贵在准确,有了材料的全面和客观,才可能有结论的全面和客观。”解释也就是理论探索,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是在
①李荣《〈汉语方言资料宝库〉序》《方言》,1995年第4期。
・59・
2007年12月第6期
九十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语法研究述评
Dec.,2007No.6
建立了方言研究理论之后,才开始方言调查工作的(王福堂1998),方言语法除了描写,更应寻求解释———探求规律。在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研究者还应具备相当的理论素养,并尝试运用这些理论对方言语法现象进行解释。参考文献:
[1]鲍厚星.方言语法研究与田野调查[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
(戴昭铭主编)[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会论文集》
[2]陈淑梅.鄂东方言语法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戴昭铭.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
民出版社,2003.
[4]戴昭铭.天台方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方 梅.指示词“这”和“那”在北京话中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4).[6]方小燕.广州方言句末语气助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7]贺 巍.汉语方言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语文研究,1991,(3).[8]贺 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几个问题[J].方言,1992,(3).[9]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10]黄成龙.语法描写框架及术语的标记[J].民族语文,2005,(3).[11]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13]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4]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介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
[15]李小凡.当前方言语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框架[J].语文研究,2003,(2).
[16]李小凡.苏州方言疑问句研究[A].汉语方言历时和共时语法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17]李小凡.苏州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8]刘丹青.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刘丹青.试论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
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陆俭明.关于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之管见[J].语言科学,2004,(2).
[21]陆俭明.吴县老东山话里的“阿VP?”疑问句[A].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五辑)[C].商务印书馆,2007.[22]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23]吕叔湘.指示代词的二分法和三分法[J].中国语文,1990,(6).
[24]梅祖麟.现代汉语完成貌句式和词尾的来源[J].语言研究,1981,(创刊号).[25]莫 超.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26]钱奠香.海南屯昌闽语语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27]乔全生.晋方言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8]邵敬敏,周娟.汉语方言正反问的类型学比较[J].暨南学报,2007,(2).[29]汪国胜.大冶方言语法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30]王福堂.二十世纪的汉语方言学[M].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31]王洪君.汉语常用的两种语音构词法———从平定儿化和太原嵌1词谈起[J].语言研究,1994,(1).[32]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一)[J].方言,2001,(4).[33]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1).
・60・
2007年12月第6期汉语学习
ChineseLanguageLearningDec.,2007No.6
[34]吴福祥.汉语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的语法化[J].中国语文,2002,(1).[35]吴福祥.南方方言里虚词“到(倒)”的用法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研究,2002,(2).
[36]吴福祥.汉语伴随介词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兼论SVO型语言中伴随介词的两种演化模式[J].中国
语文,2003,(1).
[37]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05,(6).[38]吴福祥.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9]伍云姬主编.汉语方言共时与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40]项梦冰,曹晖.的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云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6).[41]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42]项梦冰.连城客家话完成貌句式的历史层次[A].语言学论丛(第二十六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3]邢福义.从海南黄流话的“一、二、三”看现代汉语数词系统[J].方言,1995,(3).[44]邢福义.“起去”的普方古检视[J].方言,2002,(2).
[45]邢向东.试论时空观在汉语方言研究中的体现[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46]邢向东.论加强汉语方言语法的历时比较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5).[47]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徐烈炯,邵敬敏.上海方言语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49]余蔼芹.汉语方言语法的比较研究[J].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88,第58本.[50]余蔼芹.广东开平方言的中性问句[J].中国语文,1992,(4).
[51]余蔼芹.广东开平方言“的”字结构———从“者”“之”、分工谈到语法类型分布[J].中国语文,1995,(4).[52]游汝杰.吴语否定词的语法类别和历史层次[A].王士元教授70华诞庆祝论集[C].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53]詹伯慧.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大有可为———序《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J].语文研究,1994,(4).[]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1926,(2).[55]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M].清华学校研究院丛书[S].,1928,(4).[56]朱德熙.北京话、广州话、文水话和福州话里的“的”字[J].方言,1980,(3).[57]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1985,(1).
[58]朱德熙.“V2neg2VO”与“VO2neg2V”两种反复问句在汉语方言里的分布[J].中国语文,1991,(5).
ASummaryofStudiesofChineseDialectGrammarsince1990
GUOLi2xi
(Department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Abstract:TheChinesedialectgrammarresearchhasmadegreatprogresssince1990.ZhuDe2
xicreatedawaytostudytheChinesedialectgrammar,thatis,combiningthedialectgram2
marresearch,thehistoricalgrammarresearchandthePutonghuagrammarresearch,whichdeepenstheChinesedialectgrammarresearchandexercisesagreatinfluenceonthelatter;moreover,weshouldpayattentiontoWuFu2xiang’sresearchapproach.Thelastpartofthispaperistogeneralizetheaccomplishment,characteristicsoftheresearchandtoindicatetheorientationinfuturestudy.
Keywords:theChinesedialectgrammar;description;interpretation;researchcharacteristic
・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