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帮我找美食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等值论视域下的东北方言英译研究

等值论视域下的东北方言英译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等值论视域下的东北方言英译研究 刘芳华孙皓李朝 (长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130032;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三、东北方言英译策略探讨 1.语音等值——联想音译法 130012) 要】东北方言很多直接是满语,尽管有些是汉语表示的,但多数 也源于满族文化。本文以东北方言的相关语言学研究作为切入点,以 尤金・奈达的等值论作为理论指导,选取部分东北特色方言作为研究 对象,通过分类、整理、翻译,探讨适合东北方言翻译的相应翻译策略。 音译法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指将源语的发 音直接用目的语近似发音的文字表达出来的方法。它是保留原语 文化韵味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音译法有着自身的缺点,那就是 表音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表意功能差,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毫无概 念可言。从等值论的角度来看,就是形式等值了,但是没有做到功 能等值。本文所提出的联想音译法就是要在传统音译法的基础 上,进一步完善其功能性,力求在形式等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 功能等值。 【关键词】东北方言;动态等值;英译策略 一、引言 东北方言作为普通话的基础母语,具有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风趣幽默、表意准确的特点。纵观中国方言研究发展史,可以看出 中国学者的东北方言研究全部集中在汉语言学领域,并未与其他 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单一学科的研 究必定具有其局限性。近几年来,随着东北方言广泛应用于艺术 表演,其文化价值得到凸显。因此,将东北方言的语言学研究与翻 译研究领域进行交叉、整合,必将进一步推动东jE方言的研究工 作,从而更好地发挥东北方言的文化价值,起到对外宣传东北文化 的作用。 二、翻译等值论 尽管有一些国内学者如刘卫东与田贵森等认为“翻译中不必 拘泥于语音、语法的不规范,而是应尽量通过变通的方式再现原文 的意义与功能。”,但是特有的一些语音、语法现象如果能够在文 学作品中体现出来,会对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有很大帮助。例 如《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2003)中引用的一个例子“I kep it from her arter I heard on it,”said Mr.Peggotty,“going on nigh a year.We was living then in a solitary place,but among the beautifullest trees, 尤金・奈达从《圣经》翻译的实践中不断总结,于1964年在著 and with the roses a—covering our Bein’to the roof…”.这段话出自 作《翻译科学探索》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即“译 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与原文信息 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Nida 2001)。1986年奈达用“功能对 等”代替了早年的“动态对等”概念,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 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所著《大卫・科波菲尔》,说话者没有文化,语 法不规范,寥寥数语中多处出现语法错误。如果忽略这些语法错 误,只关注原文的功能,可以译为“‘我听到那消息以后,’辟果提 先生说道,‘瞒了她差不多一年。我们当时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 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源语信息”;翻译 追求自然切近的等值而非同一。奈达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 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屋顶上有蔷薇花……”’。译文流畅,但是 并不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也没有体现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 另一种译文:“‘起那时俺听了消息以后,’辟果提先生说,‘瞒着她 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候待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 的最漂亮,屋顶上尽是蔷薇花……”’。译文中充分考虑到了原文 中语法的不规范,生动的翻译形式为译作增色不少。 源语语法的不规范形式可以通过目的语语法的变通形式来解 决,那么源语语音的不规范形式也应该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得到 合理表述。在东北方言中,有一些音节的声母发音会与其在普通 话中的声母发音不一致,而且这种不一致不是出现在含有该音节 的所有字上,而是出现在个别字上,或者是个别字的个别音节上。 东北方言中有一个词是“母们(m讧m6n)”,也就是普通话里面的 “我们( m6n)”,相当于英语里面的“We”。东北方言中的“母 对等,即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而功能对 等则以对等效果原则为基础。译者“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要求译文在不同的语言结构里 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由此,我们可以将方言的翻译过程 看作是一个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由浅、深两层结构构 成,浅层要求形式等值,深层要求功能等值。在翻译的过程中,考 虑到文化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奈达和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多次 指出想要达到翻译的完全等值是不可能的。因此翻译等值论具有 可行性和相对性的特点,译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寻求“等值”,但 又无法做到最好,只能做到“相对”等值。方言翻译过程中也是这 样,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因素,译人语读者不可能完全理解源语 作者的语言环境,译者只能力求尽可能既保证形式又保证功能:浅 层结构保留源语表达方式,深层结构要准确传达语义与语用功能。 如果两者相冲突,不可调和,功能对等要优先于形式对等。 们(m m6n)”和普通话中的“我们( m6n)”这两个词的声母发 音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并不是出现在含有该音节的所有字上,只 是出现在个别字上,这是东北方言的发音特色之一。如果直接将 “母们”翻译成英文中的“We”,就失去了原语的感情色彩和地方 特色。为了更好地做到形式等值与功能等值相统一,可以在音译 法的基础上加以联想:既然“母们(m m6n)”是由“我们(w6 m6n )”声母发音变化而来(双唇音w变成了鼻音m),那么译成英文就 可以由“we[wi]”联想到译为“me[mi ,由于英文中“me”是一个 境下的话语,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因此翻译的过程也可以视为 交际过程,以成功地实现目的语读者与原文及原作者的交际为翻 译目的,使译文的语用效果等同于原文的语用效果,使目的语读者 获得类似原语读者的感受。(Baker,2000;)Nida提出了“动态对 等翻译”(dynamic equivalent translation),即不拘泥于意义的形式, 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内容表达 出来,以求等值。 东北方言中有一些来自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层面的特色词 既有单词(英文中me是“I”的宾格形式),容易引起误解与混淆, 可以进~步联想,将双唇音“W”转变为唇齿音“v”,译成英文的时 候,在对应单词前加一个表示声母(英语中的辅音)音变的字母“V —we[vi]并加标注(We[wi]的非标准化发音)”。类似的还有“干 汇,这些词汇反映出东北人性格豪放,语言生动的特点。方言中的 一哈(ga№)”也就是普通话的“干啥(gdn sha)”可以译为:“H—what [h?t](What[hw?t]的非标准化发音)”,“稀罕(xi han)”普通 话“喜欢( hfi ̄n)”译为“N—like[naik](1ike[1aik]的非标准化 发音)”等等。在传统的音译基础上,根据发音的变化规则,音译、 意译相结合,这样的翻译结果既保留了东北方言的乡土气息,也有 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虽然这类声母(或韵母)发音变化的词在 些词汇经常出现在交际语境中,以交流为目的。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采用动态对等的译法,将方言中所表达的意思直接用目的语 读者可接受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歪瓜裂枣儿”(比喻丑陋的 人)可以译为“as ugly as sin”,“蔫吧出溜儿”(偷偷地、悄悄地、暗 地里)可以译为“as quiet as a mouse”.“嫩焯儿”(初生而脆弱)可 以译为“green”动态对等译法有助于完善交际过程,达到交流的目 的。将这类东北地区特色词汇以具体化译法的方式表达出来,有 利于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感情色彩。 四、结语 东北方言中数量不多,但是却能够很鲜明地反映出东北方言的地 方特色,利用联想音译法翻译方言是对传统音译法的拓展,也是解 决方言翻译中语音变化的有效途径。 2.语义等值——创造性直译法和对等译法 本文以东北方言的相关语言学研究作为切人点,以翻译等值 沦为指导,探讨了东北方言英译的相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 翻译策略。由于东北方言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地理、历史、政治、文 等值翻译的其中一个方面指的就是语义等值。“在翻译过程 中,我们一般都可以在译文语言中找到同原文中某个单词、词组或 成语意义上的对等表达。因此,对等译法是翻译中最常用、最重要 的翻译方法。”(冯庆华2002) 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东北人强悍、豪放的语言气质特征。 东北人操作语言的力度比较大。(盛立春,韩梅2006)东北方言里 面有一个形容什么东西到了极致的词“贼”,东北人日常交流经常 会有“贼好看,贼对”这样的词。这里的“贼”不是名词,而是程度 副词,表示“特别,极……”。如果采用翻译中常用的直译法,那么 有可能将“贼好吃”泽为“(very)delicious”或者“very good tas— ting”,这样原文所要表达的语气恐怕会大打折扣。这种情况下,不 如将直译法推进一步,进行创造性直译。创造性直译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种情况,如果原文语言文化环境比较文雅,说话者具有一定 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东北方言的词汇和表达方式纷繁复 杂。本文所提供的翻译策略很难覆盖东北方言翻译的各个方面, 只能解决部分翻译问题,方言翻译研究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本文为吉林省教育厅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227 号基金项目“等值论视域下的东北方言翻译研究”阶段性成果 之一。 的知识背景,只是在话语中带有方言词汇,那么可以将“贼好看” 译为“gorgeous”等本身就含有“(很)美,(非常)好”含义的形容 词;如果为了强调原文的表达效果,或者突出说话者生动,形象的 语言特色,可以借用英文中“bloody”等词在口语中,可以表示“非 常”、“很”等程度概念,将“贼好吃”和“贼对”译为“bloody dell— cious”和“bloody right”。 【参考文献】 [1]曹凤霞.建国后五十多年来东北方言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 学报,2007(12) [2]陈吉荣.摄入性改写视域下的翻译理论研究——以方言翻译为例 3.语用等值——动态对等译法 [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2) [3j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乐眉云.语言学与翻译理论[J].外国语,1989(5) 语用学认为,话语的意义是由交际参与者操纵和传达的,理解 话语就是要理解说话人的意义。语用学关心的是应当如何阐释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