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
作者:米瑞瑞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2年第02期
【摘 要】 本文从词形和词汇意义两个方面上的差别简要分析了榆林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差异。认为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的作用。
【关键词】 榆林方言;普通话;词形差异;词汇意义差异
我们通常都认为方言间的差异主要是在于语音,而对于词汇和语法在方言间的差异不够重视。近年来,有很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方言词汇和语法的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方言的词汇大部分与普通话是相同的,有差异的只有一小部分,而正是这一小部分起到了区别方言之间、方言与普通话的作用。本文主要参考《陕北方言词典》并结合对母语的感知,以榆林方言用词为标准来比较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异同,以此来揭示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本文比较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 一、词形上的差异
词形差异是汉语方言词语差异最主要的表现。我们对于词形差异的比较主要是对于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义同形异的词语。以下我们主要从音节数量、构词语素、造词方式三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1、音节数量的差异
(1)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为单音节词。例如: 普通话: 缺少 猴子 看管 漂亮 得意 妈妈 手表 桃子 榆林方言: 短猴照俊能妈表桃
榆林方言中与普通话双音节词对应的单音节词有很多,有的完全是义同形异,如上例中的短、照、俊、能;有的是选择普通话中比较有区分特点的一个音节,如:猴、表、桃;而有的区别在于叠音与非叠音,普通话中的有些叠音的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不叠音的单音节词,这类词一般是表示亲属称谓的词,比如,妈妈—妈等。
(2)普通话中有的单音节词,在榆林方言中是双音节词。例如: 普通话:蹲章地痣云眉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榆林方言: 圪蹴 戳子 脚地 隐记 云彩 眼眉
(3)普通话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在榆林方言词中相对的是多音节词或短语。例如: 普通话: 早晨元旦板凳手指口袋台阶
榆林方言:大清早 阳历年 板凳子 手指头 倒衩子 圪台子
(4)榆林方言是双音节词,而普通话是多音词或短语,此类数量不多。例如: 普通话:自行车 暖水瓶 切菜板 榆林方言: 车子暖壶案板
由上可以看出,从音节数量上来说,榆林方言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多于普通话,双音节词较少。
2、构词语素的差异
由于人们认识事物角度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以及语言自身的发展,所以对于表达同一事物会选择不同的语素、音节数量,这样就有了差异,而方言词汇特点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素选择的差异。正是语素选择的差异,使得榆林方言与普通话产生了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的词。
(1)榆林方言的构词语素与普通话完全不同。例如: 普通话:嗓子小孩儿小头小伙子妯娌 榆林方言: 喉咙娃娃 侯脑后生 邂逅
(2)榆林方言的构词语素与普通话部分相同,部分不同。例如: 普通话:眼睫毛 理发 哑巴 流氓 眉毛 调料 开水 榆林方言: 眼杂毛 理头 哑子 流民 眼眉 调货 滚水 3、造词方式上的差异
由于人们造词时的心理,以及事物自身特点的不同,所以对于同一事物,榆林方言和普通话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造词时对于选择事物特点的不同,也就选择了不同的语素,就产生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同的词形。下面是榆林方言的几种造词方式,本文例举出榆林方言的词与普通话中相应的词进行对比。对于普通话中有相对的词就直接列出,对于没有对应词就写出普通话的释义。 (1)榆林方言根据事物的形状、颜色等外在特点造词的。如: 榆林方言普通话事物特点 喇叭花牵牛花花朵像喇叭 歪脖儿脖子歪的人扭曲形状 黑糖红糖颜色呈发黑的
羊蹄子变压器上的跌落开关两头大中间小,像羊蹄 积甲盖子指甲指甲对指尖肌肉来说像一个盖子 黑青 身体挨打后留下的伤痕颜色发黑又带青
(2)榆林方言根据事物的性质、用途等来造词的。例如: 榆林方言普通话事物特点 恶水脏衣服脏了让人恶心 串门子婚外恋
手巾毛巾用来擦脸擦手的 辣酒白酒味道有点辣 围脖围巾用来围脖子的布
从以上列举出的词语可以看出,榆林方言也相对来说比较注重用事物的性质和用途来造词。比如“甜酒”,是根据这种酒“甜的”性质来造词的,所以把它叫“甜酒”;“辣酒”也是根据它“辣”的性质来造词的,故把它称为“辣酒”。 二、词汇语义的差异 1、词汇意义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词汇意义的差异通常表现在其义项的多与少不同。
(1)榆林方言有些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多,而且应用范围广。例如:
“老汉”在普通话中多作“老头儿”讲,在榆林方言中也有此意义,但大多都是老年人自称为“老汉”,或非老年人“充大”,调侃自称老汉。如,娃娃们连这个也干不好,让老汉来看!在榆林方言中,“老汉”一词还可指丈夫。这个词义在普通话中是没有的。如:你们家老汉上哪儿去了?
同样,“老婆”也是和“老汉”一样的理解。
在普通话中“快”指“赶紧”或“从速”的意思,但在榆林方言中,“快”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能指刀或一些利器比较锋利、锐利。例如:这把剪子可快了。
在榆林方言中,“害”除了指“祸害”之意外,还可指“患有”之意,例如:这几天老是害腿疼。
“起身”意思除了“动身”以外,还有“开始”的意思,如:你刚走,她就骂起身了! “跑”在榆林方言中除了与普通话的义项相同外,还有“私奔”的义项。例如:你们家要是不同意咱们的事,咱们就跑。
(2)榆林方言中的有些词语比普通话的词应用范围狭小,义项相对少。例如: “酒”在榆林方言中主要指“白酒”,与普通话相比义项较少。榆林方言一般指明是什么事物,通常都在前面加上限制修饰的词,例如,辣酒(白酒),甜酒(葡萄酒)等等。 在普通话中,“菜”一般指蔬菜或经过烹调的蔬菜、单品、肉类等食物。但在榆林方言中,“菜”仅指各种蔬菜。例如:今天早上我们吃了米饭和菜。
由上可以看出,榆林方言词语的义项比普通话多、应用范围广明显发达于榆林方言词语比普通话义项少、应用范围比较窄。 2、语法意义的差异
语法意义的差异主要是指方言中有些词语与普通话相比,其在词性上具有不同的兼类及组合能力上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主要谈词在兼类上的差异。 在榆林方言词汇中,有些词兼类的情况与普通话不相同。例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油”在普通话和榆林方言中都可指“油”类名词或形容词,如:这块面包很油。而在榆林方言中“油”还具有“粉刷”这一义项,兼动词的语法功能。例如:你帮我把这柜子油一下!例句中的“油”用作动词,是“粉刷”的意思。
“亲”在普通话一样用为动词外,而在榆林方言中还有形容词的用法,形容人长得漂亮。例如:这个小女孩长得可真亲啊!
“沙”在普通话和榆林方言中都有“沙子”的义项,用作名词,但榆林方言中还有另外一个义项“酥软”,兼形容词的语法功能。如:这颗西瓜特别沙!
“能”,除了指“能够”意外,榆林方言中单独使用的“能”是个词义丰富的动词,有“好出风头”、“显摆”、“炫耀”等意思。例如:就这么个破东西,你能啥了嘛!例句中的“能”是“炫耀”的意思。再如:那人咋能成那样,收拾一动!这句中的“能”是“好出风头”的意思。
“短”在榆林方言和普通话中都用作形容词,但榆林方言中还有一种用法,就是用作动词,有“缺少”的意思。如:家里的钱短下了,好像有谁拿了!
榆林方言中像这样兼类的词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3、修辞意义的差异
词的修辞意义差异主要指词的感情色彩及风格色彩的不同。感情色彩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喜欢或憎恶;风格色彩是指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庄重、诙谐、严肃、戏谑、口语化、书面化等具体内容。
(1)榆林方言与普通话褒贬色彩的差异。如:“恢”通常有“恢复”、“恢宏”组合成词,在榆林方言中独立成词,引申为“傻”的意思,是个贬义词。如:你这个恢小子,成天不干好事! “精”在榆林方言中一般为形容词,常常带有贬义的色彩,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狡猾”。如:那后生太精了,不好打交道!
“能”在普通话和榆林方言中都可以表示能力或能够的意思,是褒义词。在榆林方言中,能引申为“炫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如:你不要能的!看把你能的。
(2)榆林方言词语与普通话风格色彩的差异。在榆林方言中,有很多带有当地特色和体现当地风格特点的词语,比如,用一些委婉的词语来表达需要避讳的事情。例如,老人去世的委婉表达是“走了”、“老下了”等,将已婚女人出轨叫“嫁汉”。在榆林民间进行交易时,避免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言上对其他的买主造成影响,通常在交易时,以互捏掩盖住的手指来商谈价格,这在当地被叫做“捏码码”。把爱挑弄是非戏称为“说舌头盖簸箕”。
在榆林方言日常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比较过程中发现,榆林方言词汇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性远远大于一致性,其主要都源于榆林方言的词汇特点。尤其是差异性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榆林方言独特的词汇特点。 【参考文献】
[1] 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 董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banwoyixia.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00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