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审美体验,指人类在审美活动中获得的心灵感悟和愉悦,这个感悟和愉悦以特殊的感性积淀方式,积累于人类的历史中,从而成为促进人类不断进行乐此不疲的审美活动的根本动力。审美体验是基于理性消泯于感性的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在这样的体验中,理性遁于感性享受之中,人类获得了心灵自由的愉快和狂喜。对于审美现象来说,审美体验是这个现象的内在目的和动因
3、美感 属于审美心理学的范畴,分广义和狭义两层含义。狭义的美感就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形成审美关系后的心理活动与心理感受,是一种悦目怡情的心理状态,是理性消泯于感性的、由快感而升华的自由心灵的感动,是审美活动中对美的欣赏、认识和评价。 广义的美感也叫审美心理,它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由狭义美感组成,第二个层次是指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它“包括审美理想、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 关系:广义的美感常常是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潜能存在,为狭义美感提供一种背景、土壤,但它的形成需要依靠狭义的美感;而狭义的美感则是在具体的审美关系与审美活动中出现,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审美心理感受。
4、柏拉图的“迷狂”一是美感是审美过程中人处于“迷狂”状态的心理反应,这意味着美感是非理性的,是一种感性的心理激动,是一种无法持久的心理状态(谁也无法在现实世界里长期保持“迷狂”状态);
二是他认识到美感的获得,要依赖人的感觉器官,而这恰好肯定了美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实质。
5、审美活动 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既不是理性的认知活动,也不完全是感性的;它介于理性与感性之间,是人对美的直觉、体验和传达活动。审美活动,是一种非功利的感动兴会,是心灵自由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因此是赏心悦目、令人愉快的。
6、审美形态 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复现和直观自己而呈现出的基本形式,这个形式因主客体因素而显示出不同类型。对这些形式的归类,以及对影响审美形态构成的诸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人类的审美活动。从审美形态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趋势看,审美形态的内涵其实就是人在长期的审美实践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对审美状态进行归类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是人类极其复杂难以把握的活动,其难点就在于审美活动中个体的特殊性质。对审美形态而言,审美主体的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7、优美 它能够唤起人们圆满轻松的审美愉悦,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和谐中而不是对立中,得到确认。因此,在优美形态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往往具有对称、均衡、柔和、协调等特征,与之相应的审美情感是自然和谐、轻松愉快。优美不需要人与对象形式的对立,而是人与对象形式的圆满与和谐。
8、崇高 审美主体即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无比的异己力量的排斥、压制和震撼后,最后终于能够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得到对人自身的复归和肯定,从而使人的精神得到张扬,人类自己得到确证,并生成特殊的美感。
9、审美感应,即审美主体(人)与对象之间审美关系的发生。审美感应具有直接性、个别性和整体性的特征。
10、审美表现,绝不只是直觉,而是审美直觉的符号化。审美表现,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审美的直觉意象通过想象再次呈现和完成的过程。
11、审美欣赏 在审美欣赏中,审美的主体是接受者,而艺术品是则成为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在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般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
断、体验、联想、想象,情感上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主要特点是形象思维。
12、理式 柏拉图提出理式说,他认为理式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本体。美也根源于理式,美得现象不过是对美得理式的模仿。整个宇宙实际上存在着三重;最高的理式、对理式的模仿形成了我们生活其中的现实世界、而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才形成艺术世界。 13、悲剧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1
三点:一是悲剧的严肃性。。二是悲剧的完整性三是悲剧的净化说,
亚氏之后,黑格尔对悲剧理论有新突破。悲剧产生于矛盾冲突,也就是理念的分裂。理念在一般情况下是静穆和谐的,但在特定条件下却可以产生分裂。这种分裂导致理念的冲突,其显著表现,就是人的伦理观念与道德理想之间的冲突。悲剧所表现的冲突双方,其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同时又都有道德上的片面性;每一方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来损害对方的合理性。这样,两种善的冲突就造成悲剧冲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