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2010届高考二轮复习知识点优化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历史知识点优化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是( )

A. 保护各国在华使馆 C.镇压中国反抗斗争

B.推翻慈禧太后独裁统治 D.扩大各国在华利益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的目的是( )

A. 利用义和团抵抗外国侵略 C.企图对义和团控制利用

B.将其编为“新军” D.利用义和团镇压人民起义

3.小明和爸爸都喜欢研究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并且喜欢旅游,他们可能要去的旅游地点有

( )

①上海 ②兰州 ③北京东交民巷 ④台湾 A. ①③④ B. 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当地人民“鸣

锣罢市”,发布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A.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B.反对英国割占香港岛斗争

C.《马关条约》签订后,人民反对清政府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

D.反对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所引发的历史现象有( )

①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②维新思潮转变为政治运动

③革命派和保皇派的论战 ④列强争夺中国的斗争加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图为“义和团长新镇北街坎字团防总局虎头牌”,该牌反映了义和团( )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1 页 共 5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①已接受清政府的招抚 ②体现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 ③带有浓重的封建迷信色彩 ④具有统一明确的组织领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7.北洋舰队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

A. 李鸿章的妥协退让政策 C.日军实力的强大

B. 丁汝昌指挥的失误

D. 英美教习的阻挠破坏

8.1895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工厂约80余家,到1900年迅速增加到933家,并深入到中国

的各个经济部门。产生这种变化的因素是( )

①列强割占了中国大量领土

②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列强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列强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辛丑条约》中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作为赔偿抵押的是( )

①关税 ②盐税 ③土地税 ④粮食税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10.美国专使顾盛所说:“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是指( )

①兵船可任意到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②在通商口岸设立医院、教堂③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④清政府要负责保护教堂及其坟地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1.“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全是教堂遮住天。„„升

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义和团发布的这份揭贴反映了这场运动( )

①正面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 ②明显带有蒙昧迷信的色彩 ③具有盲目、极端排外的倾向 ④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目标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2 页 共 5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

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13.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

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

A.美国已经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

14.19世纪末,有人题楹联于京师:“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楹联所

指的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同于两次鸦片战争的是( )

A.威胁到清朝统治的中心——京津地区 B.遭到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 C.以镇压中国人民革命斗争为其直接目的 D.试图以武力实现其侵略目标

二、主观题

16.根据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签订《南京条约》 图二:签订《马关条约》 图三:签订《辛丑条约》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3 页 共 5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请回答:

(1) 这三个条约签订的时间及背景各是什么?

(2)这三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有何影响?

(3)图3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变化? 为什么?

17.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潜。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了怎样的情怀?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泊维新后,日本制定了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的对外扩张战略。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清国征讨方略》,决定在1892年前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进攻的方向是朝鲜、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舟山群岛。

材料二: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在一篇题为《朝鲜和他的邻居》的报道中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材料三:在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政府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而甲午孝钦皇太后六旬万寿庆典,先是修三海,共花费白银600万两,其中挪用海军经费437万两,后又修建颐和园,耗资1000万两,挪用海军军费750万两。

材料四: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据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4 页 共 5 页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2)据材料三、四,分析说明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A 4.C 5.B 6.A 7.A 8.B 9.A 10.A 11.B 12.C

解析: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

13.C 14.C 15.C

二、主观题( 小题,每小题 分)

16.答案:(1)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投降。

(2)《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两大矛盾汇流,集中体现为阶级矛盾。中国已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已成为列强在华的工具。

17.答案:(1)1896年。(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签订,日本强占台湾。(3)被迫

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18.答案:

(1)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把征韩侵华作为对外侵略的首要目标;发动侵华战争成为日本的既定国策。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在军事上已做好侵华战争的准备,并加紧搜集情报,对中国状况了如指掌。

(2)①清政府的腐朽,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慈禧太后竟在国家危难之秋,削减军费开支,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②清政府不认真备战,奉行“避战自保”的政策。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