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04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专题训练(浙江专版)(教师版含解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专题04:诗歌鉴赏

1.(2020·浙江省宁波中考真题)请你参与“抓诗题·读古诗”活动,完成小题。

(甲)_____望 [清]周容

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 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

(乙)_____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

小题1.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 (乙)_____望

小题2.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句,品味诗人所望之景,体会诗人流露之情。 【答案】

小题1. 【甲】晚 【乙】晓

小题2.【示例一】甲诗第一句,诗人望着西沉的落日,想到自己独自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有一种落寞的感受,流露出忧伤之情。

【示例二】甲诗第二句,诗人望见“归鸦”“翼难齐”,想到乌鸦难归巢,自己也有家难回,流露出故园之思。

【示例三】乙诗第一句,西去的“万点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示例四】乙诗第二句,诗人望见低垂的斜月,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流露出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标题,要根据诗文内容确定。从“日没西”“归鸦”等词语可以看出,这是写太阳下山的晚上,乌鸦归巢的情景,可得甲文是晚上所见所感,可得第一空答案:晚望;“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说明这是清晨醒来,看到万点寒鸦向西飞去,月亮低落下去,“欲追残梦惊回处”,也说明是梦中醒来,想追忆梦中情景,可以看出是东方破晓时所见所感,可得第二空答案:晓望。 小题2.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要结合诗文中写景的句子分析。

甲诗“独立空庭日没西,归鸦风急翼难齐”,诗人自己孤孤单单站在空荡荡的院子里,望着夕阳西沉,一种落寞伤感,一种孤独惆怅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时,诗人又望见正归巢的“归鸦”“翼难齐”,风大风急乌鸦难归巢,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又何尝不是有家难回,写出了对故园的思念。“故园小阁疏篱外,乌桕梢头各早栖”,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禁揣想故园的小阁疏篱外面,乌鸦在乌桕梢头怕是早已栖息了,于是更增添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乙诗“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西去的“万点寒鸦”给人孤寂寒冷的感觉,看到寒鸦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而诗人望见渐渐落下去的残缺的斜月,又一次触景生情,想到了人就如这残缺的月亮难以团聚,流露出对故园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前剥蟹脐”,诗人多想回到已被惊醒的梦中,重温在故园菊花前饮酒吃蟹的温馨啊,更流露出了对故园思念却难归的伤感。

2.(2020·浙江省绍兴中考真题)阅读诗歌完成问题

月下演东坡语①(其一)

[清]汪琬

自入秋来景物新,拖筇②放脚任天真。 江山风月无常主,但是闲人即主人。

[注释]①东坡语;苏轼曾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认为自然景物,人人得以享用,人人都是大自ng);竹制的手杖。 然的主人。②筇(qió

古人常以“秋”入诗,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本诗同样以“秋”入诗却新意频出,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此诗一改古诗中的“悲秋”常态,令“乐秋”“喜秋”之情跃然纸上,写得情趣盎然,颇有新意:首句一个“新”字,一改秋景萧瑟与肃杀的老印象,透露出秋景的清新可人,别有番情状;“拖筇放脚任天真”现诗人虽已年迈,但依旧率真酒脱的个性:三四两句,颇有理趣,江山风月并无“常主”,只要保持内心闲适,不为俗世所累,改“闲愁”为“闲乐”,就能悠然拥有风月江山,成为江山的主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本诗以“秋”入诗,却并无半点萧瑟之意,反而有喜乐之情自然流溢于文字之间。首句即点明秋的特点“景物新”,开篇就是惊人之语,也表明了作者对于秋的态度。新为新奇、新鲜、清新之意。正是因为秋天的“景物新”,作者才会以年迈老叟之身呈现出天真儿童之态。拖着竹杖,放任自己四处游玩,从中可见作者对于秋景的喜爱与率真洒脱的个性。三四句是作者的议论,是作者从游览秋景中得到的感悟:万里江山,无边风月,哪有什么“常主”呢?只是内心闲适,就可以成为这无边秋色的主人了。内心闲适,自然不为世俗所累,心境开阔,自然能从众人认为萧瑟无比的秋景中翻出新意来。

心与景悠然合一,达到物我合一,甚至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3.(2020·浙江省湖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下面是杜甫的两首诗歌,一位同学想知道它们哪首先写哪首后写。请你作出判断,并从内容、情感等角度阐述理由。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答案】先写A,后写B。理由:A诗写诗人仰慕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表达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请字里行间洋溢者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B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漂泊江汉的孤独和思归之情,后两联则表达出诗人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情怀。这些内容和情感,说明B诗写得晚。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鉴赏分析。

《望岳》极力进行描写与赞美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尤其是诗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青年时期的诗人年轻气盛、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杜甫晚年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他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江汉》诗。诗中“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就景物而言,落日、秋风一般总不免让人觉得萧瑟。落日使人想到时光的流逝,想到晚景暮年,容易引起沦落之感、衰老之叹。但杜甫的感情却不是往低沉发展,而是仍然觉得桑榆未晚,雄心尚存,还想在垂暮之年有所作为。至于秋风,对于衰老多病的人更常常是种威胁,但杜甫却没有浮起生命无多的慨叹与悲哀,相反觉得病体好象就要痊愈了。“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以老马自喻,反映出了诗人不怕病,不

服老,希望为国出力的老当益壮精神。这些内容和情感,说明B诗写得晚。 4.(2020·浙江省金华、丽水、义乌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 ”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问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苍苍秋雨晦

(2).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内容,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应该认真理解两首诗的内容,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确定答案。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积雨”可见雨势厚重,“晦”是秋雨潺潺导致的天色昏暗的样子,这句描写了高峻险要的山峰中因厚重的雨势而显得昏暗。王维诗中的“苍苍秋雨晦”也描写了秋雨潺潺,天空晦暗的样子,表现出了秋雨的厚重感。写出了秋雨带来的阴湿天气,向远处望去,一片苍茫,晦暗不明。所以这两句诗相应和。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一定要认真阅读原诗,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裴迪,唐朝山水田园诗人。他和王维是好友,受好友的影响,他的诗歌大多数也是描写幽寂的景色。这些诗或者是回应王维的,或者是和王维一起吟唱的。“辋口”,就是王维隐居之所——他的辋川别墅的所在地,靠近终南山。裴迪问“南山复何在”表达了他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之情。而王维回应“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终南山在白云之上,在他的心坎上,这就是他

对出世隐居生活的向往,表明他和裴迪互相关心,志趣相投,他们都能够不为外物所扰,向往归隐的田园生活,也表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5.(2020·浙江省嘉兴、舟山中考真题)(任务三)展板·领略诗韵 诗词情韵篇

一剪梅·咏柳 [明]夏完淳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金沟①御水自西东,昨岁陈宫②,今岁隋宫。 往事思量一晌空,飞絮无情,依旧烟笼。长条短叶翠濛濛,才过西风,又过东风。

(注释)①金沟:御沟。②陈宫:陈后主的宫殿;隋宫:指隋炀帝的宫殿。隋炀帝开通济渠,沿河筑堤种柳,隋堤柳由此得名。

小舟:在找资料时我发现夏完淳的一首词符合活动的主题。也想做成展板,并为这首词配上一段60字左右的解说词,来帮助大家赏析词的内涵,该怎么办好呢?

小嘉:我觉得首先要“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背景。

你:哦,我想起来了,我们学过他的诗(1)《___________》,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小嘉:对对,读诗还应该把握诗句的意思。小舟提供的几个注释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可以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入手撰写解说词了。

你:是的。我来试着写一段吧:(2)___________。 小舟:太好了!这次活动收获真大!

【答案】《别云间》 例1:这首词选用了伤心夕照、御水隋堤、飞絮笼烟、长条滴翠等意象,营造了深邃的意境,托物言志,借咏柳的方式抒发了亡国之痛。例2:“故国凄凉”句,写故国败亡,如同百花园里风吹雨打,只剩下一片残红,下面三句以写首都皇宫的衰败景象,抒发世事变幻、故国沦亡的伤感。例3: 第一句,写柳丝默默无语低垂在斜阳中,这是多么伤心的形象。例4: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悲痛之情。【解析】 (1)夏完淳,明末诗人、抗清英雄,我们曾学过他的《别云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2)本题为开放类试题,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结合注释,从意象的把握、情感的表达、表现手法的使用等方面来拟写解说词即可。如:这首词上片暗寓昏溃的南明小朝庭亦将不可避免的走向崩溃。下片写柳絮飘飞,往事不堪回首。全词寓情于景,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倾覆的无限哀伤。一定要注意题目中对于字数的限制:六十字左右。

6、(2020·浙江省温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材料,探究古典意象“雨打芭蕉”的内涵。

◎材料一

听蕉记 [明]沈周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①。然蕉曷②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③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④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矣。

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选自《石田先生文钞》

[注释]①不忒(tè):没有差别。②曷:疑问代词。何,什么。③相能:相互配合,关系和睦。④戛摩:击撞摩擦。⑤迨:等到。⑥匝匝㴙㴙(zé):象声词。⑦鸣榔:渔人敲击船舷发出声音,用以惊鱼,使入网中。⑧骧:奔驰。 ◎材料二

夜雨有作 [宋]张嵲 睡足秋堂夜雨声, 天涯此夕叹飘零。 空阶滴沥肠堪断, 更向芭蕉叶上听。

(选自《全宋诗》

◎材料三

幽斋但有隙地,即宜种蕉。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尤宜于雨淅沥空阶,声响互答,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

(选自梁清标《蕉林书屋图小序》)

◆阅读材料一,探析声美。

小题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⑤

(1)承雨有声 .(2)声假雨也 .(3)则蕉亦默默静植 .字源推测法:甲骨文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 .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填序 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爱莲说》) .查阅词典法:①窥探,探望;②等待,守候;③服侍,照料。(《古代汉语词典》) (4)以伺雨 .

小题2.蕉和雨的“相能”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小题3.《听蕉记》是如何用文字表现雨打芭蕉的声音美?结合画线句,加以分析。 ◆阅读材料二,体会情思。

小题4.你如何感受到《夜雨有作》中诗人的深重愁绪?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三则材料,探因溯源。

小题5.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雨打芭蕉”深受古人喜爱的原因。 ◆根据探究过程,得出结论。

小题6.概述你对“雨打芭蕉”这一古典意象的理解。 【答案】

小题1: 接受,承受 借,凭借 竖立 ②

小题2.蕉叶大而空,承接雨的时候发出声音。或: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静相碰撞而有声。或: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

小题3.画线句用一组叠音拟声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点;通过僧人诵经、骏马奔驰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极富新意,有通感之趣。运用排比句式,读来节奏分明,极富音乐的律动感,让人联想到雨中芭蕉摇曳生姿的美感。

小题4.通过“天涯”“叹”等词读出了诗人的飘零孤寂,从“雨打芭蕉”声比空阶滴沥的雨声让人听着更断肠,进一步感受到了他的愁思深重。

小题5.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于动静之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寄托幽微之情思;芭蕉尤宜于雨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所以深受喜欢。

小题6.雨打芭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景象,能触发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

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是一个极富美感和韵味的古典意象。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归纳整理多种方式进行理解识记。承:字源推测法。会意字。甲骨文,上部像一个跪坐的人,下部像两只手,表示双手向上,托住一个人。本义是捧着、举起、承受。假:参考成语法。狐假虎威,意思是狐狸凭借仰仗老虎的威风。假,凭借、仰仗的意思。参考可知,“声假雨也”的“假”,也是“凭借、仰仗”的意思。植:课内迁移法。“亭亭净植”的“植”,竖立。迁移到课外,“则蕉亦默默静植”的“植”也是“竖立”的意思。伺:查阅词典法。《古代汉语词典》中“伺”字的释义有三项,结合上下文,②“等待,守候”比较恰当,“以伺雨”意思是来等待雨。

小题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1.“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概括为“蕉叶大而空,雨点落上的时候发出声音”。2.“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概括为“雨有大有小,有疏有密,不同的雨落在蕉叶上,发出不同的声音”。3.“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概括为“蕉叶为静态,雨为动态,动静相碰撞而有声”。

小题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句子所表现的声音美。词语:“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 ”,运用一组叠音拟声词,摹拟雨打芭蕉的声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雨落蕉叶上或疾或徐、或疏或密等特点。修辞方法:“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比喻、排比的修辞方法。通过僧人诵经、珍珠倾泻等比喻来描摹雨打蕉叶的声音,形象而富有新意;四个比喻句构成排比,使语言富有气势。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极富音乐的律动感,更能表现雨打芭蕉声音的疾徐、疏密之美。 小题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这首诗写诗人在秋季雨夜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感叹自己的飘零孤寂,抒发自己的深重愁思。“天涯此夕叹飘零”,“天涯”“叹”表达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肠堪断”,“空阶滴沥“的雨声让诗人的心情悲伤到了极点,一个“更”字表明“雨打芭蕉”的声音让人更加悲伤,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深重愁思。

小题5.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听蕉记》中“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概括为“雨打芭蕉有独特的声音美,启人遐想”;“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概括为“雨打芭蕉动静相能,让人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蕉林书屋图小序》中“盖蕉之为物,于晴日和风轻阴皎月无不宜,而更向芭蕉叶上听”概括为“芭蕉尤宜于雨中观赏,‘听蕉’是一种有韵味、雅致免俗的生活方式”;“孤客闻而兴思,幽人为之舒抱矣”概括为“雨打芭蕉之声让人闻而生思,借此舒怀”。因此深受古人喜欢。

小题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雨打芭蕉”是一种自然景象,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意象,出现在各种文学、书画及音乐作品中。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雨打芭蕉”的景象中,变幻出千般妙韵、万种心曲,或空灵、或悲戚、或欢快,创作出了无数动人的诗篇,体现了人们对清新雅致生活的追求。

【点睛】

《听蕉记》参考译文:芭蕉,叶子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不会有差误。但蕉叶何尝有声,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芭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蕉叶是静的,雨点是动的,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及至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打鱼人驱鱼的木棒在敲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象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长洲人胡日之将芭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有所领悟了吧?

《闲情偶寄》节选参考译文:房子周围只要有些空地,就应该种芭蕉。芭蕉能让人有情趣而且不落俗套,跟竹子的功效一样。

《蕉林书屋图小序》参考译文:芭蕉这种植物,在风和日丽、天气微阴、月色皎洁时观看皆适宜,更让人喜欢的是芭蕉叶上听雨声。尤其有韵味的是在下雨时,雨滴敲击台阶,声音互相回应,孤独的旅人听到这声音,产生了思念之情,伤感的人听到这声音,借此舒怀。

7、(2020·浙江省衢州中考真题)结合内容,比较下面两首词情感的异同。

浣溪沙 (宋)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浣溪沙 (清)屈大均

一片花含一片愁,愁随江水不东流。飞飞长傍景阳楼。 六代只遗芳草在,三园空有乳莺留。白门①容易白人头。

(注释)①白门:指金陵(今南京),明朝都城。

【答案】示例:晏词用“重帘”“燕”“晚花”“凉波”等意象写环境凄清冷落,“好风”“疏雨”写人孤身独处,表达词人叹息时光易逝,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屈词用“花”“水”等意象来强化愁情,用“遗”“空”写故国依旧而人事已非,借“白门”与“白头”说故都往事令人愁生白发,表达词人江山巨变后的痛苦。两首词都写“愁”,晏词写的是个人闲愁,屈词写的是亡国之愁。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鉴赏。两首词都写“愁”,但因为作者不同的人生境遇而有着不同的内涵。第一首词前五句描写景物重在神情,不求形迹,细节刻画,取其精神密契,不在于锦绣字面的堆砌,而在于色泽

与气氛上的渲染,故能把环境写得博大高华,充满富贵气象。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既不是伤春女子的幽愁,又不是羁旅思乡游子的离愁,更不是感时悯乱的深愁,而是富贵者叹息时光易逝,盛筵不再,美景难留的淡淡闲愁。第二首词上阙写景,飞写花,与江水,写景阳楼,无一不透着一个“愁”字,其实景本无情,真正“愁”的观景的人。下阙叙事兼抒情。借用“白门”与“白头”说故事往事令人愁生白发“白人头”,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屈大均为明末清初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所以这里的愁是亡国之愁。

8、(2020·浙江省杭州中考真题)温习课内所学,完成古诗赏析任务。

(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知背景] 甲诗略。

乙诗:吴国伦字明卿,因违忤奸相严嵩,被贬至江西(古属楚地);当时诗人正在郡城济南养病,吴国伦赴江西途经济南时,诗人写下这首诗为其送行。 [析场景]

甲诗首句以暮春时节漂泊无依的“杨花”和啼声哀切的“子规”,营造了悲惋的氛围,流露出诗人叹飘零、感离恨的特定心情。 小题1.乙诗前两句: [赏写法]

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借“明月”光明的形象表示对朋友的理解和支持。 小题2.乙诗后两句: 【答案】

小题1.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地点,以飒飒青枫和凄凄秋雨营造了一种迷蒙凄凉的氛围,映衬出离别时的不

舍之情,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小题2.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白云相送”既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宽慰,又借“白云”高洁的形象隐含着对友人的赞赏和激励。 【解析】

小题1.乙诗前两句意为:阵阵寒风,绵绵细雨将江边青枫吹打得飒飒作响。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点明了送别的时节:秋天,送别的地点:江边。“青枫飒飒雨凄凄”一句以青枫和凄雨为离别渲染了迷蒙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迷”字用得极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 小题2.乙诗后两句意为“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从正面表白心情。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 9.(2020·浙江省台州中考真题)古诗阅读

梅 [宋]王淇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早梅 [南北朝]谢燮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注释]①林和靖,即林逋,以种梅养鹤自娱,人称“梅妻鹤子”。 两首诗都写“梅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第一首诗描绘梅花“不染尘埃”和身处“竹篱茅舍”却“自甘心”的形象,表达诗人淡泊名利的志趣(写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与世无争等亦可)。第二首诗描绘梅花“故早发”“不疑寒”“畏落众花后”的形象,表达诗人对梅花不畏严寒、不甘落后的精神品质的赞美(写渴望被人欣赏或怀才不遇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意思是,不接受尘俗一丝一毫的侵染,虽在竹篱边,茅舍旁,自己也心甘情愿。“尘埃”,尘土,比喻污浊的事物,犹言尘俗。表达诗人清高自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

《早梅》:“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为了迎接美好的春天的来临,梅花不畏严寒,不惧风霜而早于众花开放。“迎春”二字,回答了“早发”的原因。“不疑寒”,化入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意思是怕百花开在先头,自己落了后,没有人再来观赏,所以,争先恐后,早早放出了芳香。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梅花人的个性,用“疑”“畏”等极富于表现心理状态的字眼,生动描写了梅花不怕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巧妙地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