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著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专题检测复习(湖北武汉专用)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专题03名著阅读

1.下面对“休”字的造字条例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经典常谈》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A.象形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

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

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

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

B.指事字

C.会意字

D.形声字

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

材料二:

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

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

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

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 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

(摘编自张民权 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 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民众的愿望是文字简化的源动力,是内因,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

B.《说文解字》保存了部分籀文的形体,它对于我们辨识更古老的甲骨文和金文也是大有帮助的。

C.如果我们想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说文解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

D.汉字字体演变的过程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这是汉字的主要字体,此外还有草书和行书两种辅助字体。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 A.刃、取、友、莫 C.羊、桃、寒、秉

B.炎、采、休、武 D.亦、念、甘、信

5.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

6.新中国成立之后积极推进汉字简化工作,对此亦有质疑之声。针对汉字简化问题,请结合材料及你的体验谈谈看法。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

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孔子这时已经年老,常常觉着生的不是时候,不能行“道”。看了这只死麟,一面同情它,一面也引起自己的无限感慨。他觉得生平说了许多教,当世的人君总不信他,可见空话不能打动人。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书起于鲁隐公,终于获麟;因获麟有感而作,所以叙到获麟绝笔,是纪念的意思。

②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西元前七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

③古代史官记事,有两种目的:一是征实,二是劝惩。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但是史文简略,劝惩的意思有时不容易看出来,因此便需要解说的人。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拿经典教给平民的人,《鲁春秋》也该是他的一种科目。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他死后,弟子们散在四方,就所能记忆的又教授开去。《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所谓《春秋》三传里,所引孔子解释和评论的话,大概就是检的这一些。

④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前者是人君的明鉴,后者是拨乱反正的程序。这都是王道。而敬天事鬼,也包括在王道里。《春秋》里记灾,表示天罚;记鬼,表示恩仇,也还是劝惩的意思。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包括《鲁春秋》在内的各国史书都取名“春秋”。 B.故事中说孔子修《春秋》的原因之一是,感慨于自己讲的抽象的“道”总不被人君接受。 C.《春秋》虽用鲁国纪元,却记各国的事,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 D.《鲁春秋》是孔子开门授徒的一种科目,讲说劝惩的意思,并将许多口义传给了弟子们。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从“春秋”谈起,讲的孔子编修《春秋》缘起的故事,是后文论证的基础。 B.第二段举《春秋》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推算的相合是为论证它是一部信史。 C.文章谈到古代的史官记事有征实和劝惩这两种目的,是为后面论证劝惩的作用做铺垫。 D.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阐释史学观点,分析《春秋》大义,体现出作者严谨的论证态度。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孔子不曾掺进手去”写《春秋》,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 B.编年既使历史系统化,还增加了确实性,作为现存最早的编年史,《春秋》功不可没。 C.《春秋》三传里引述的孔子解释、评论的话,大概是孔子弟子们根据记忆传播的内容。 D.《烛之武退秦师》中“不仁、不知、不武”的认识与文中《春秋》大义第一方面相通。

三、名著阅读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手就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新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感表达到家就成,用不着说多余的话。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有删改)

10.材料中,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

11.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12.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话本是“说话”的底本;“说话”略同后来的“说书”,也是佛家的影响。唐代佛家向民众宣讲佛典故事,连带说唱,本子夹杂“雅言”和口语,叫做“变文”,“变文”后来也有说唱历史故事及社会故事的。“变文”便是“说话”的源头;“说话”里也还有演说佛典这一派。“说话”是平民的艺术;宋仁宗很爱听,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这里面有说历史故事的,有说神怪故事的,有说社会故事的。“说话”渐渐发展,本来由一个或几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短故事,引出一个同类而不相关联的长故事的,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

②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都是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就《三国志演义》中还夹杂着“雅言”,《水浒传》和《西游记》便都是白话了。这里除《西游记》以设想为主外,别的都可以说是写实的。这种写实的作风在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得着充分的发展。《三国志演义》等书里的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到了《红楼梦》,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

(选自朱自清著《经典常谈》)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内容。

14.根据文段提供的相关信息,仿照示例,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

示例:章回体小说是由“说话”发展、将许多同类且相关联的短故事组织起来的一个长故事。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练习。

①“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②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

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③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15.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16.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17.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18.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造字辨析。

“休”由“人”和“木”两个字构成,指的是一个人靠着树木休息,符合会意字的造字规则。

故选C。

2.D 3.A 4.B 5.①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②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③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④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⑤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6.①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②简化字使用便利,更适合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③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④简化字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⑤简化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说法错误。除了便利,还有美观,见材料一第⑥段“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

B.“‘六书’同属于造字的条例”说法错误。转注、假借是用字的条例,见材料一第⑤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

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一段“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可知,应是秦对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东方六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秦始皇颁布‘书同文’的法令亦属内因”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第②段“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可以看出秦始皇颁布的“书同文”的法令是外因。 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⑤段“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可以看出这是会意字的定义。 A.“刃”是指事字;

C.“羊”是象形字,“桃”是形声字; D.“念”是形声字,“亦”“甘”是指事字;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可概括为搜罗字数多,字体丰富。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可概括为按偏旁部首编排字典,分类细致。依据材料一第④段“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

溯源沿流”可概括为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有助溯源。依据材料一第④段“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等可概括为研究音形义,是文字学的古典,同时是研究古典的重要工具。 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第⑥段中写“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第④段“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等内容可以看出,汉字的简化是对汉字文字系统有一定的破坏,甚至造成一些字缺乏理性。依据材料一第⑥段“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可知,简化字使用更便利,一方面,更加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节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简化字降低了书写的难度,也降低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度,所以汉字简化有利于对外传播中国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日益丰富,汉字日益增多,使用汉字的机会增多,人们势必会要求对汉字进行简化,但简化的同时,要注意“规范”且尽可能地保持汉字的丰富内涵。 7.B 8.D 9.A

【解析】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①段“‘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分析,可知“古代朝廷大事都在春秋二季举行”中的“都在”扩大了范围,与原文不符;

C.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②段“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算是我们的第一部通史。其中,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迹最多”分析可知,“又以齐桓、晋文霸迹居多,所以算第一部通史”错误,选项强加因果关系;

D.理解和分析不正确。根据③段“关于劝惩的所在,他将许多口义传给弟子们”分析可知,“讲说劝惩的意思”错误,因为劝惩只是孔子开门授徒《鲁春秋》的一个目的,并不是全部。 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相关分析不正确。“文章详述历史事实”错误。结合①段“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还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③段“像晋国董狐不怕权势,记‘赵盾弑其君’,齐国太史记‘崔杼弑其君’,

虽杀身不悔,都为的是征实和惩恶,作后世的鉴戒”等分析,可知文章没有详细叙述历史事实。 故选D。

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A.说法不正确。“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而是由他编纂”错误。根据①段“这个新闻传到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他发愿修一部《春秋》,要让人从具体的事例里,得到善恶的教训,他相信这样得来的教训比抽象的议论深切著明得多。他觉得修成了这部《春秋》,虽然不能行道,也算不白活一辈子。这便动起手来,九个月书就成功了”等分析,可知,孔子修成了《春秋》,而选项“而是由他编纂”中的“他”指的是孔子,可见“作者由此推断它并非孔子所写”推断错误。 故选A。

10.①抒发情感(消愁解闷);②酬神作乐(庆祝节日);③唱和竞胜。 11.①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②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③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

本。 12.①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②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解析】10.本题考查名著信息筛选。

根据原文第一段“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抒发情感(消愁解闷)”;

根据原文第一段“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酬神作乐(庆祝节日)”;

根据原文第一段“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概括出原始歌谣可“唱和竞胜”。 11.本题考查句子含义。

句中“一个人的机锋”,联系上文“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可分析出“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多人的智慧”,联系上文“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可分析出“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联系上文“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分析出“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所以“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可理解为:歌谣从最初的反映个人心情,慢慢发展成为了众人聚唱,乃至成本成册。 1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根据原文第二段“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可概括出“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

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

根据原文第二段“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徒歌是随口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可概括出“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

13.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 14.示例:近代长篇小说是指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或:“故事联贯”、“一以贯之”)的章回小说。

【解析】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第①段“宋代的‘话本’是白话小说说的老祖宗”可知,本部分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 根据第①段“以后便变为专业,大流行起来了”“后来却能将许多关联的故事组织起来,分为‘章回’了。这是体制上一个大进步”第②段“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本部分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发展; 故综合两段内容,选文主要介绍了白话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14.本题考查下定义。

下定义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是××。题干“为‘近代长篇小说’下一个定义”可知,对象是:近代长篇小说;

根据第②段“从话本演化出来的;不过这些已是文人的作品,而不是话本了”“故事虽然是关联的,却不是联贯的”“组织才更严密了”“虽然包罗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可知,白话小说是由文人撰写,组织严密、故事是联贯的,故事能“一以贯之”,是一种章回小说。

所以综合两部分内容可下定义为:近代长篇小说是一种由文人撰写的、组织严密的、一以贯之的章回体小说。

15.《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16.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7.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15.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①段“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可知《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由第二段“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

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可知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由第②段“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可知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由第③段“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可知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16.本题考查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②段“《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可知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由第③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可知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7.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

由第③段“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可知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由第③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可知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由第③段“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可知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8.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典常谈》首先是适合引导学生读古书的书; 其次,这本书还是适合需要读些古书的学生;最后, 这本书使学生在入门的当儿,便祛除了狭陋跟迂腐的弊病。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识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中《<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叶圣陶先生曾说,我们读《经典常谈》,切不可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作者时代,书籍卷数”这类“不能叫学生得到受用”的知识,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历来对于该书有什么问题,直到现在为止,对于该书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因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古书”,“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这正是朱自清在书中寄寓的殷切希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