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挑战和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认真分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产生巨大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途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强有力的冲击,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同时,互联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引导青年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消极负面网络文化泛滥,腐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灵魂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可以运用管理手段对学生所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过滤”,保持信息“纯净”。但是在网络环境中,由于互联网的无边界特征以及对信息的过滤难度较大,各种非法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充斥网络。而且,国际上的西方强势集团依托其强大的国力主导全球网络信息传播体系,倡导资本主义化或者美国化的网络文化内容及其传播方式,极力打压和边缘化非资本主义的、非美国的网络文化,无端批评指责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体系,试图构建新的意识形态霸权。另外,我国互联网发展起步相对较晚,尚未充分发挥出互联网传播先进文化的优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技术不全面,能够唱响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数量有限,积极正面的网络文化内容不够丰富、变化少、缺少互动性、更新速度慢。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访问量过少,影响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思想、心理均未完全成熟,充满好奇心是他们的普遍心理特征。面对大量消极负面网络信息的“侵袭”,部分辨别能力差,选择能力不强的学生通常无法自制,总会带着猎奇的心态去浏览、观看,沉迷其中,难以自拔。容易产生理想、信念动摇,接受、主张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成为祖国和人民的敌人,彻底葬送美好前程。
(二)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不健全,未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动,焦点问题处理方式欠妥
互联网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具有发展速度快、信息传播范围广、聚合力量大、隐蔽性较强等特征。正是互联网具有这些特别优势,青年大学生越来越喜欢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反映自己的诉求,甚至将它视为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空间。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2]。但是,在许多高校里,网络舆情处理工作做得不够好,没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脉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信息交流渠道不甚畅通,学校网络舆情既不能下情上达,也难以上情下达,师生之间、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和交流,学校管理层难以就一些重大问题作出有效决策;二是网络舆情制度不完善,缺乏专门的管理与协调机构,舆情分析研判工作时有时无,平时舆情分析研判缺乏,碰到重大紧急情况,舆情分析研判也难于组织实施;三是舆情队伍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安排校卫队员作为网络舆情分析研判员,甚至压根就不存在网络舆情分析研判队伍;四是对网络舆情焦点问题处理方式欠妥。遇到网络舆情焦点问题,习惯性采取”封网”、“断网”等粗暴措施,不但没能有效降低大学生对焦点问题的关注度,相反,报纸、电视等其他媒体推波助澜,焦点问题变得更加焦点,高校因此变得非常被动。网络舆情处理不当,没能及时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方法需要增加创造性、艺术性等元素
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网络的无限开放性及参与主体的充分平等性特征。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仍然沿用传统的观念、途径、形式,按照传统的方法对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缺乏创造性和艺术性,凡事以管为主,强调处分、处罚,这不仅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相反,还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引发负面效果。另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尚有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懂计算机技术,平时很少上网,更谈不上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在网络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利用网络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已成为社会共识。高校要立足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特点,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
原则,大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通过教育网站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科学真理、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创作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深受师生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信息,优化网络环境。深入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采取“扬弃”的态度对待网络信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树立网络空间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健全完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妥善处理网络舆情焦点问题
网络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件普通事情经过网络会被无限放大,吸引众多人关注和讨论,甚至引发群体性冲突。网络舆情是否处理得当,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关系到校园的稳定。要知道,敌对势力、邪教组织等无时不在伺机利用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大量发表煽动性、破坏性言论,散布谣言,鼓吹动乱。青年大学生阅历浅、辨别能力有限,容易上当受骗。因此,高校务必建立健全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理机制,包括舆情领导机制、舆情监测机制、舆情分析研判机制、问题处理机制。完善的舆情处理机制,不仅有助于正确引导舆论导向,而且有助于有效控制事件发展态势。2007年9月,广州地区高校食堂因物价大幅上涨而提高饭菜价格在学生当中引起强烈反响,广州大学城内一些高校的学生通过校园BBS、QQ群等发出罢餐信息等过激行动。广州大学凭借完善的网络舆情处理系统,在事件发展初期便准确监测到学生网络信息动态,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果断措施,无偿拨给后勤产业集团80万元用于平抑食堂饭菜价格,保障食堂饭菜质量。全校学生没有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生活负担,学生思想状态良好,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活动秩序井然。广州大学因此受到广东省教育厅和广州市政府的特别表扬。
(三)倾力构建高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高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节者,关系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能否贯彻落实[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是这支工作队伍的主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建设高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必须从建设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两方面入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增强与大学生沟通的能力。政治辅导员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深入思考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美学
修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丰富知识,做到真学真懂真实践,努力将自己培养成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家、专门家[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熟练掌握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并能借助网络手段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之中。通过学习网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通过勤工助学网帮助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实践;通过心理咨询网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扰;通过就业指导网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创业辅导;通过高雅艺术网引导大学生欣赏、创作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艺术节目,等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敏,陈中润,于朝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高校理论战线[J],2006,11.
[2]王磊.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理论战线[J],2009,11.
[3]王怀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光明日报[N],2010-3-4.
[4] 谭士元,李晓阳.试析素质教育对高校政治辅导员的素质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