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州 思政探讨 李娟赵志杰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43021 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应 于接受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帮助引导他们,为他们的全面 重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应加强校 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开辟绿色通道、拓展思想空间,使思想 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价值功能得到充分实现。另一方 园网络文化建设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应创新 手段与载体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力应加强师资队伍 面,在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还要以多向思维、多样 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 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 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 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 媒体”。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新媒体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 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拓展了他们的视野、思维空间和学习 阵地。新媒体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交流快捷便利、主体自由平 等、娱乐时间碎片化、选择与使用个性化等特点,可以使学生 更好更快地获取知识和学习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自身 的知识结构;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由前面的分析可见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大 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和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给他们带 来负面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这个特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但总体来说 机遇大于挑战。 1.新媒体的开放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 新媒体具有承载量大速度快多媒体立体化覆盖广泛和互 动性强等优势,这样我们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既 可以借助新媒体中丰富的教育资源. 2.新媒体的灵活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以其灵活快捷等 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载体和新 的手段. 3.新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可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 灌输为自主阅读,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大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 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或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 4.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界限,从 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在新媒体条件下的人与人之 间的交流中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真实的状况隐藏起来都可以 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教育者 从中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做到有的放矢,也有利于对相关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讨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出其应该有的实际效果。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策略 既然新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 重要因素,那么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更应该主动吸 纳、运用新媒体的有益成果,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 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加具有时代意义 和育人效果。 1.要强化与时俱进的教育观念。营造浓郁的人文关怀的 教育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大学生的成长 需要而展开,强化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尊重和倡导大 学生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方面,通 过新媒体如手机飞信、微博、博客、即时通讯、QQ等青年人易 172 化的沟通方式和人文情怀,用发展和超前的眼光,留心和关注 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 2.将新媒体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着力增强“有 效灌输” 而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应从利用 新媒体丰富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形式人手。传统思想政治教 育呈现教育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语词,如课堂讲授、报告演讲和 书本(包括各种学习资料)。 3.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体。重点推进“全方位 渗透” 新媒体广泛、深刻的传播力和渗透力也为推进思想政治 教育方法由“直接灌输式”向“间接渗透式”转化提供了强大的 支持。新媒体环境下,渗透式教育以实践体验方法、陶冶教育 方法以及自我教育方法为主,将新媒体技术贯穿于各种方法 实施的始终,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模糊以及人际交 往失范问题的重要途径。 f1)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体验和经历中 获得教育。 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根据学生的 专业特点或兴趣方向,针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点、难点问 题,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 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思考中获得启发 和教育,并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践所得所感通过各种新媒体进 行交流和互动。 (2)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 感召力 利用新媒体打造贴近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增强 大学生的文化辨识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 治教育方法的重要创新点。因此,要继续坚持根据大学生的特 点,不断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培 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并积极促进校广播、校刊、报栏等传统 媒介和网络、手机飞信等新媒体的有机结合,加强舆论阵地 的建设和管理,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 (3)利用新媒体创设学生自我教育平台,提高其参与度并 激励其创造性。 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特别是建立对新兴手机新媒体的监 督、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教育。尤其应引导和鼓励 学生自主管理网络平台,让学生以自己的视野和思想状况为 基础,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 育新媒体平台。 参考文献: [1]肖学斌朱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及其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9(7) [2]王焕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 新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8) 立项项目: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2012 2013年 度课题《新媒体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阶段性成 果。项目编号:1213D05 作者简介:李娟。1982.4,籍贯:湖北武汉。讲师;赵志 杰。1982.2.籍贯:河北邯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