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者用这个句子起笔,先突出“这几天”,即1927年7月的几天;再用“颇不宁静”四个字振起全篇。作者为什么“这几天”“不宁静”?又怎样摆脱这“不宁静”?让我们细读下文。]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①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①满月:圆月。)[点明夜游荷塘是因为想象荷圹“另有一番样子”。那么,现在院子里(现实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作者想象着渴望着的荷塘(幻想中世界),又是什么样子呢?]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①,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①闰儿:指作者次子朱闰生。)[采用“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手法,反衬屋子里的“静”,暗示着作者虽然心里“不宁静”,但渴望的并不是这样的“静”。]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交代行踪,引出下文。]
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颇不宁静”暗示了作者与现实的不谐和;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暗寓了作者对“另一个世界”的向往。 沿着荷塘,就是一条坎坷的小煤屑路。这就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太少人跑,夜晚更加孤独。[写路,“幽僻”“孤独”,整体表现其“静”。白天虚写下,夜晚晶灵。]荷塘四面,短着许多一棵,蓊蓊郁郁①的。(①蓊蓊郁郁:wěn?wěn?yùyù,形容树木茂密的样子。)路的一旁,就是些杨柳,和一些不晓得名字的树。[写下一棵,蓊蓊郁郁,整体表现孤独阴森的氛围。]没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乔迪。今晚却较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写下月色和感觉,“没月光的晚上”虚写下,“今晚”晶灵。平日里“阴森森的,有些乔迪”,但为什么“今晚却较好”呢?异常的感觉引起读者的疑点。] 第二段,寥寥几笔,勾勒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段描写心情作了铺垫。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撩①着。(①撩:duó,慢步跑着。)[写下漫步,悠闲自在。]这一片天地似的就是我的;我也像是远远超过了平时的自己,至了另一世界里。[写下体会。“另一个世界”契合上文“Seiches一番样子”。]我快乐冷清,也快乐淡定;快乐群居,也快乐独处。像是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要,什么都可以不敢,便法号就是个民主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必须搞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任凭。[这几句议论就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或者表示之心理描绘,它紧承上段提问了为什么“今晚却较好”。不好便不好在“什么都可以想要,什么都可以不敢,便法号就是个民主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必须搞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任凭”。这也就是作者所幻想的“另一个世界”,其中“民主自由”就是主题词,就是文眼。由此可知,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原来就是没了“民主自由”,说道着不敢说道却一定要说的话,搞着不敢搞却一定必须搞的事。]这就是独处的妙处,我且难能可贵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不好了。[这就是过渡阶段句。“独处”句煞住议论,“难能可贵”句带出对荷塘月色的描绘。作者“快乐冷清,也快乐淡定;快乐群居也快乐独处”,下面先写下淡定、独处。]
第三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暗示对现实的不满。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满山红①的就是田田②的叶子。(①满山红:充满著视野,满眼。②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和古乐府《江南曲》中存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叶子水很高,像是亭亭①的舞女的裙。(①亭亭: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形体丰满,成语“亭亭玉立”。)[写下荷叶,第一句写下整体,第二句写下个体。“曲曲折折”形容荷塘宽阔,“田田”形容荷叶茂密;“像是……舞女的裙”就是比喻,形容荷叶的舒展,“亭亭”联结“叶子水很高”。]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装饰①着些白花,存有袅娜②地开著的,存有害羞③地打著朵儿的;正像一粒粒的明珠,又例如碧天里的星星,又例如刚风情万种的美人。(①装饰:予以衬托或装饰,并使旧有的事物更加幸福。绣,zhuì。②袅娜:nǐaonuó,妩媚的样子。③害羞:xiūsè,意思就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写下荷花,生动地描写了荷花的娇艳。“袅娜”“害羞”用拟人的手法描绘荷花的神态,前者状其饭绽花开,后者状其含苞待放;“明珠”“星星”“美人”用比喻描绘荷花的色彩,状其洁白。]微风过处,送去缕缕清香,仿佛远处低楼上黯淡的歌声似的。[写下荷香,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荷花的清香。荷香属嗅觉,歌声属感官,但微风送去的缕缕清香与远处低楼上响起的黯淡歌声,二者都就是隐隐约约、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因而形成比喻,将嗅觉诉之于感官,这就是一种特定的比喻,修辞学上又叫作“通感”或“移觉”。]这时候叶子与花掉也存有一丝的跳动,像是闪电般,霎时①传过荷塘的那边回去了。(①霎时:较长的时间。霎,shà。)叶子本就是肩并肩科多地紧挨,这便宛然①存有了一道凝碧②的波痕。(①宛然:仿佛。②凝碧:深绿色。)叶子底下就是脉脉①的流水,盖住了,无法见到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到风致②了。(①脉脉:mòmò,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情言之有物,这里形容水没声音,似的蕴含深情的样子。成语“脉脉含情”。②风致,幸福的容貌和谈吐,这里形容荷叶姿态的迷人。)[写下荷波。为什么说道“叶子更见到风致了”?这个“更”字就是比较而去。上文描绘荷叶“像是亭亭的舞女的裙”,“田田的叶子”就似的无数的舞女“肩并肩科多地紧挨”,这就是一种静态的美。微风过处,“叶子与花掉也存有一丝的跳动”,构成一道多寡曲折的“波痕”,就像是无数翩翩而起至的舞女,这就是一种动态的美,所以作者说道“更见到风致了”。]
第四段,细致描绘荷塘容貌,先写荷叶,再写荷花,接着写荷香,最后写荷波,写荷叶、荷花,状其静态,写荷香、荷波,状其动态,动静结合,表现荷塘的美。
月光例如流水通常,静静地糠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上一段写下叶子底下的流水被盖住看不到,这一段写下叶子上面的月光例如流水通常,两节之间精妙地筹钱“流水”一词贯通。]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脸过一样;又像是甲壳着轻纱的梦。[写下月光。光,就是抽象化虚幻的容易写下之景,朱自清怎么描绘,又怎么整体表现它的特征呢?作者先用比喻的方法轻易描绘,“月光例如流水通常,静静地糠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糠”字与“静静地”修饰语相配合,虽精确生动地写下了月光既像是流水没俏皮话,一糠无余,又并无声响,清幽幽静,但只是联结了有一句的“满月”,并未整体表现出来今晚月光的特点,因为前文说过,今晚的“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怎样
描绘这“淡淡的月光”呢?朱自清使用侧面描绘的方法,先写下雾,李德生叶和花,通过它们去整体表现这“淡淡月光”的深邃。“薄薄的青雾浮在荷塘里”,“青”说明这就是荷塘荷叶上的雾,“沉”整体表现雾缥缈柔和,“此物”与下文“轻纱”联结。“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脸过一样”,荷叶不再翠青,荷花不再粉色,一例的索莱米它的本色,变为了乳白色,这正是外木雾看看花之景,混混沌沌,浑浑噩噩,“像是甲壳着轻纱的梦”,似睡觉非睡觉,似睡着非睡着,迷迷糊糊,朦朦胧胧。没一个字写下深邃,但深邃之景极尽。]虽然就是满月,天上却存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无法朗照曝光;但我以为这恰是至了好处――酣眠固不容太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朗照曝光:准确明朗地照亮。)[分号前的文字总貌文而来,交代月色深邃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就是写下自己的体会。这里的难点就是“酣眠”“小睡”比喻什么?从本句来看,“酣眠”当就是比喻“朗照曝光”,“小睡”当就是比喻今晚“淡淡的月光”,深邃的月色。但是从全篇来看,这个句子却是Seiches哲理。作者在第三段写到:“这一片天地似的就是我的;我也像是远远超过了平时的自己,至了另一世界里”,“便法号就是个民主自由的人”。由此可见,“酣眠”所指的就是永远的“远远超过”、永远的“民主自由”;“小睡”则就是指较长时间的“远远超过”,“片刻的清风”。“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要,什么都可以不敢”。所以,这个句子倒是作者描绘“荷塘月色”的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偷得片刻清风”的淡淡的欢欣。]月光就是外木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参差①的斑驳②的黑影,峭楞楞③例如鬼通常;弯弯的杨柳的稠密的倩影④,却又像图画在荷叶上。(①参差:cēncī,长短不齐,多寡不一。②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卤存有别的颜色,这里存有厚薄不一的意思。也文学创作“班驳”。③峭楞楞:形容陡直高耸的样子。楞,léng,同“棱”。④倩影:美丽的影子。倩,qiàn。)[这里写下月影,通过月影写下月色。杨柳的“倩影”“像图画在荷叶上”,负面状月影之美;灌木的“黑影”“峭楞楞例如鬼通常”,这就是寓美于帅,化丑为美。月色就是单一的,但是月影却是浓淡绿树,错落有致,多姿多彩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光滑;但光与影有著人与自然的旋律,例如梵婀玲①上疏着的名曲。(①梵婀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为小提琴。婀,è。)[这就是总写下月光和月影。流动的光波,本就是无声的,被描绘成悦耳的音乐,散发出视觉并任感官的美感。]
第五段文字写月色,采用先分后总的写法,先分写月光,月影,写月光表现其朦胧,写月影,表现其多姿,最后用一个比喻总写月光、月影给人的美感。
本文景物描绘的特点是,将描绘荷塘和描绘月色精妙地融合出来。注重了典雅、深邃、清幽之美。第四、五段最能体现这种美。第四段写下荷塘,没写下月,但时时写下的就是月色下的荷塘。荷花存有白、黑、蓝、紫多种颜色,但在深邃的月色下看见的都就是白色;月光照在荷花上,由于光线的散射,所以荷花也像是明珠、星星一样闪光,“又例如刚风情万种的美人”,洁白得不湿纤尘;荷波“像是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回去了”,这也就是光线散射在人的视觉上的体会。第五段写下月色,也全系列就是荷塘上的月色。雾,本就是白色的,但受荷叶上散射的光线的影响,也变为了青色;荷花五颜六色,荷叶就是绿色,但在深邃的月色下“似的在牛乳中洗脸过一样”,都变成了乳白色;月下观景,雾中看看花掉,朦朦胧胧的,似睡着非睡着,亦真亦幻,故又像是“甲壳着轻纱的梦”。
荷景与月色都用淡淡的色彩去调配,人与自然而存有诗意:月色就是淡淡的,云就是淡淡的,荷香就是淡淡的,风是微风,雾就是薄雾。这样的景较好地衬托了作者内心“小睡也就是别有风味的”那种淡淡的喜愉之情。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写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表现树之多,“重重围住”表现树之密。描写“空隙”,反衬了树之茂密,又扣住了月色。]树色一例①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②,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①一例:一概,一律。②风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①罢了。(①大意:大体的轮廓。)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写树色“阴阴”,像“烟雾”;远山“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路灯光“没精打采”,表现了淡淡月光下景色的朦胧。]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蝉声和蛙声。对这个句子一要注意它的言外意,二是注意它在结构上的作用。言外意是,唯有大自然中的生命才有自由,而自己却没有了自由。结构上,由前文写眼前现实的荷塘月色之景过渡到下文写古代虚幻的采莲之景。]
《荷塘月色》就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随景移,情景交融就是它的主要特色。作者写下荷塘之景从“荷塘四面”已经开始,最后又返回“荷塘四面”,同样作者的心情也从“不宁静”已经开始,在经历了“片刻清风”的宁静之后,又返回了“不宁静”之中,第六段文字正是描绘了作者这种心情的转折点。“重重围住”隐隐散发出作者疏离的心情。“阴阴”写下色彩的黯淡,也衬托了作者黯淡的心情。“隐隐约约”注重月色的深邃,衬托作者迷茫的心态。“一棵缝里也凿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就是渴睡人的眼”,用了拟人手法,整体表现作者情绪低落。“冷清”二字联结了第三自然段“我快乐冷清,也快乐淡定;快乐群居,也快乐独处”。前文写下“荷塘月色”,整体表现了“淡定”、“独处”的妙处;所以后文将写下“冷清”、“群居”的胜境,通过对“蛙声”的描绘精妙地过渡到了下文。“但冷清就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这就是说道只有小自然中的生物才存有群居的快乐和民主自由,自己在人世间打听没和鸣的冷清,所以就只好播发思古之幽情,至历史的长河中回去找寻自己的理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由眼前月下荷塘的实景,思接千载,想起古人采莲的虚景。]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①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②去的。(①六朝:魏晋南北朝。②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即情歌。)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①的季节。(①风流:本指与男女间情爱有关的暧昧之事,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即自由恋爱。)梁元帝①《采莲赋》里说得好:(①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于是妖童媛女①,凭栏心许②;(①妖童媛女:鲜艳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妖,鲜艳。媛女,美女。媛,yuán。②许,预设。)?首①徐回②,兼传羽杯③;(①?首:古时画?鸟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做?首,也代指船。?,yì,水鸟。②徐回:慢慢地往复游动。回
去,转回。③兼传羽杯:互相传达酒杯。并任,双方。羽杯,饮酒器具,又叫做羽觞、耳杯,椭圆形,口沿两侧存有等距的月牙形双耳。)?①将安远而藻摆,船欲颤抖而萍上开。(①?:zhào,同“棹”,独木舟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相近。)尔其①纤腰束素,然其②顾步③;(①尔其:同义虚词F83E43Se,那。②然其:后撤的样子。③顾步:一步一转头。刘,转头看看。)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粘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①。(①敛裾:liǎnjū,这时就是拎衣襟的意思,裾,衣襟。)[这段文字的大意就是:可爱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回去采莲。?首船头去调头,交杯频递苦笑把情意传。桨板轻摇被水草蹉跎,船头微动把浮萍分离。姑娘身材多美艳,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容易划分,恋恋不舍将头回去。春末夏初不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刚上开。撩水逗笑苦笑融融,害怕水珠飞溅身淋湿衣。忽然又法号船儿横,急忙抽起奠基典礼裙。]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①了。(①消受:享受。)
这几段文字写作者的怀古幽思,倾注着他对民主自由的向往。听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一股愁思猛地迎上心头,不禁收到感叹,“冷清就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宁静的心复又纷然。于是想到六朝采莲的事,抒写他的思古幽情,找寻他的理想世界。作者援引《采莲诗赋》,写下天下当时的男女之间自由恋爱的“冷清”和“风流”,“风流”在文中就是“民主自由”的代名词。但是当时“宴乐的光景”虽“有意思”,“可是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将拥有这样的民主自由。作者用古代的“民主自由”与现实的不能民主自由形成猛烈的对照。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①里的句子:(①《西洲曲》:南朝乐府诗,诗的内容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划着船去江北与情人约会,他一边划船,一边想象着他的心上人是如何地思念自己。下面的诗句即是这个男子想象女子采莲时的情景。)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搬莲子,莲子明例如水①。(①莲子明例如水:“莲”,谐音双关,即为“婉”,快乐;“子”意义双关,即为“你”。莲子,隐含“快乐你”之意。全句的意思就是:“我爱你的那分真情呀,如同水一样纯清”。这就是诗中的男主人公想象他的情人一边采莲,一边在心里告白对爱情的忠贞;实际也就是男主人公内心感情的自然表露。)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结尾援引《西洲曲》里的诗句,借此由历史又返回了现实:“今晚若存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是得‘过人头’了;只不见踪影一些流水的影子,就是没用的。这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里的问题就是对“惦着江南”该怎么认知。通常指出充分反映了朱自清的思乡之情,《教师用书》也说道“‘惦着江南’便有著身处忧烦而诗云往复古的意义。”其实这只是字面上的意义,“江南”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地理名词,它就是用来代
指“现实”,“惦着江南”,就是惦着现实。为什么可以“惦着江南”,返回现实中来呢?原因就是“不见踪影一些流水的影子”,这表明怀古幽思就是虚幻的、脱离现实的,作者不能不返回现实中来。
结尾还有一个很值得深究的问题,文章开头写“妻在屋时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又写道:“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有什么用意呢?难道仅仅是为了首尾呼应吗?恐怕不只如此。如果把“我”的“不宁静”、不眠和“妻”的宁静、“睡熟”对比着来思考,那就不难看出,朱自清虽然不满于“不愿说的话一定要说,不愿做的事一定要做”,幻想超然世外的宁静,但也不愿如“妻”一样,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是一个完全超然世外的“昏睡者”。朱自清需要的不是这样的“静”。朱自清关心国事,关心民生,忧虑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所以想“说”,想“做”,只是不愿意附和着别人去“说”,去“做”,但是又不知道怎样“说”,怎样“做”,像一个还在黑夜中摸索的人,也许这才是朱自清苦恼的真正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