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文言文2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7、萧颖士恃才傲物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口出不逊。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有人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 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但未能见到王尚书,此时他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依仗着文学的才名,如此倨傲怠慢,仅仅能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解释:

开元:唐玄宗年号

夐无与比:远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散亢:闲散平庸的样子 逡巡:过了一会儿 呵殿:前呼后拥

功曹:郡守属官,地位较低 物:众人

胜:优美的景色 暴:突然地 颇:很 谢:谢罪 恨:遗憾 忽:怠慢 终于:死在 通假字

颇肆陵侮 陵通“凌”侮辱 车马卒至 卒通“遂”突然

初,颖士常造门 常通“尝”曾经

8、张释之执法

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是长安县的乡下人,听到了清道禁止人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下子看见了皇帝的车队,马上就跑起来。”然后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说不定就摔伤了我,可是廷尉才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让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天下公正执法的带头人,稍一偏失,而天下执法者都会任意或轻或重,老百姓岂不会手足无措?愿陛下明察。”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

9、蒲留仙写《聊斋》

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用笔精确简约,他寓意的地方不着痕迹,他的笔法脱胎于诸子百家的文章,不只是左丘明和司马迁学的。

传说蒲松龄先生住在乡下,境遇落魄没有伴偶,性格特别怪僻,当村中孩子的老师(就是私塾老师),家中贫穷自给自足,不求于人。

创作这本书时,每到清晨就拿一个大磁罂,里面装着苦茶,而且还拿一包淡巴菰(一种烟),放到行人大道旁,下面垫着芦衬,坐在上面,烟和茶放到身边。见行人经过,一定强留他们和自己谈话,搜罗奇妙的故事和一些奇异的传说,和人聊天的时候知道了这些奇妙的故事;渴了就给行人喝茶,或者奉上烟,一定让(那些行人)畅谈才可以。每听说一件好玩的事,回去用文笔修饰而记录下来。

就这样二十多年,这本书才完成。所以他的笔法非常绝妙。

10、申屠蟠重节义

申屠蟠字子龙,陈留外黄人,年轻时就有良好的名声和高尚的气节。同县女子缑玉为父亲报仇(杀了人),外黄县县令梁配想要判罪处死缑玉。申屠蟠当时十五岁,是县学的一名学生,(向县令)进言规劝说:“缑玉的节操和义行,足够用来感动和激励那些不知廉耻甘受羞辱的后辈,(即使)不能碰上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应当在她的坟墓上(立上牌坊)来表彰(她的行为),何况在耳聪善听(从谏如流)的时代,反而不加以怜悯同情了呢?”县令梁配认为他的话很好,于是替(缑氏女子重新)审判定罪,(使她)得以减免死罪。同乡人都称赞申屠蟠(的义行)。申屠蟠的父母死后,他哀伤异常,非常思念,(以至于)十多年时间里不喝酒吃肉。(之后他)就退居乡里学习研究京氏《易》学、严氏《春秋》和戴圣的《礼记》,这三本书首先读通后,接着他又博览并贯通儒家五经,同时阅读了解河图谶纬一类的书籍,他在学习中没有固定的老师。(申屠蟠)当初和济阴人王子居一起在太学学习,子居病重,把身后事托付给申屠蟠。(王子居死后,)申屠蟠就徒步背着他为他奔丧,到了济阴,在河巩一带碰上当地的司隶从事官,从事官认为他有道义,办了通行证护送申屠蟠,申屠蟠不答应,把通行证扔在地上就离开了。(王子居的)丧事办完后,他才回家。前前后后凡是(朝廷)用蒲车特意征召(他入朝为官的),(他)都没有前去。他一直活到七十四岁高龄,最后自然死亡。

11、宋弘为国选才

宋弘字仲子,京兆郡长安县人,光武帝即位,授予宋弘太中大夫的职务。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这种清廉的风格受到了世人的好评。

光武帝曾经向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宋弘便推荐了沛国的桓谭,称他才学广博,几乎可以赶上杨雄与刘向刘歆父子。光武帝于是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此后光武帝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因为他很喜欢那种美妙的轻音乐,宋弘知道后,心中便不高兴,后悔当时推荐了桓谭。有一次宋弘伺得桓谭从宫中退出,便派了一名属吏去传唤桓谭,自己则整整齐地穿上朝服,坐在大司空府堂上,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入坐,责任道:“我之所以推荐您,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但你现在几次向皇上演奏郑卫淫声,损害了《雅》、《颂》正音,这不是忠正之士应当做的。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桓谭一再叩头认错,过了好久,宋弘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大会群臣,又叫桓谭弹琴。桓谭看见宋弘也在坐,便显得非常不安,弹得也不像平常那样熟练自如。光武帝奇怪,便问其中的缘故。宋弘便离开座位,摘下官帽,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是希望他能够以忠正之节引导君王,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这是为臣的罪过。”光武帝一听,即为这改容,马上向宋弘道歉,让他戴上帽子。此后便不再让桓谭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宋弘共

推荐贤士冯翊、桓梁等三十余人,其中有一些人相继担任了公卿大臣。

12、又答王庠书

上次来信,好几页都是拍我马屁的华丽辞藻,忽悠的有点过了,我老了,记性也差了,怎么能和年轻才俊的你相比呢?(吐,原来两个都是相互拍马屁啊)

我年轻时候参加高考(科举,说高考你好理解),记忆的题目,和临近几届的高考文理科状元都不差不多.少数应考时难度较大的文章,因为写的好,被主考官拿去出版个历届高考优秀作文选之类,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事了,就算有也没什么用的.那实在不是可走捷径的方式(要真才实学的).

但像你这样才高八斗,能力有强的,学问积累了N年的,自然有高考得高分的门道,其实这都是名中注定的.

但我认为要是少年想要成就学业,每本书都要多读几遍,读完读透.知识面要广要全.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应该把精力放在你想要学习的东西上. 所以做学问的每次都要确定个目标然后朝着目标努力,比如想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以这个作为目标去努力,不要想其他的东西.

又比如另立个目标,想要博古通今,也是如此(朝这个方向努力).其他的都可以效仿这两个例子.

这个方法虽然苯,但如果日后学成了,就可以应付各种状况,与那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是不可相题并论的.远不是速成的方法,呵呵呵呵.

13、荆人夜涉

楚国人想攻打宋国,派人事先测量澭水的深浅并树立标志。不久,澭水突然上涨,楚人不知道,依然按之前的标志在黑夜渡河,结果淹死一千多人,楚军惊恐万状,溃不成军,就像都市里的房屋倒塌一样。

原先做好标志的时候本是可以涉水过河的,如今河水暴涨,情况已经发生变化了,楚人还是按着原来的标志过河,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14、宋人有酤酒者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卖酒很公平,对待顾客十分小心恭敬,酿制的酒也很好喝,卖酒的标帜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就是卖不出去。酒都发酸了,店主弄不清这是什么缘故,去请教一位他所认识的老人杨倩。杨倩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吧?”卖酒的说:“狗凶猛,为什么酒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它呀!有人让小孩带着钱,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哪。”

国家也有猛狗。有才能的人胸怀本领而想使大国国君贤明;有的大臣就是恶犬,迎面扑来咬他们。这就是国君所以受蒙蔽,受挟制的原因,也是有本领的人不能被重用的原因啊!

15、蔡邕听琴

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

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要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 这 足以称为杀心了 !”

16、优孟马谏

优孟原先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身高八尺,富有辩才,常常用谈笑方式婉转进行规劝。 楚庄王的时候,他有一匹被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锦绣做的衣服,把它安置在雕梁画栋的房子里,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席,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马因得了肥胖病死了,要臣子们给马治丧,想用棺椁盛殓,依照安葬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周围近臣劝止他,以为不能这样做。庄王下令说:“有谁敢于因葬马的事谏诤,就杀死他。”

优孟听到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放声大哭。庄王很吃惊,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珍爱的,凭力量巨大的楚国,有什么得不到的,却按照大夫的礼仪安葬它,太微薄了,请用安葬君主的礼仪安葬它。”庄王说:“为什么?”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内棺,有花纹的梓木做外椁,楩、枫、豫、樟各色上等木材做护棺的题凑,发动战士给它挖掘墓穴,以至年迈体弱的人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代表在前头陪祭,韩国、魏国的代表在后面守卫,盖一座庙宇用牛羊猪祭祀,拨个万户的大县供奉。各国听到这件事,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呢。”

庄王说:“我的过失竟然到了这个地步吗!这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让我替大王用对待六畜的办法来安葬它。筑个土灶做外椁,用口铜鬲当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木兰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光作衣裳,把它安葬在人们的胃肠里。”当时庄王就派人把死马交给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别让天下人长久传布这件事。

17、楚庄王绝缨

春秋时,楚庄王大宴群臣,文武官员和庄王的爱姬美妾都出席宴会。大家开怀畅饮,直喝到天黑酒酣,兴犹未尽。于是又点上灯继续夜宴。

正喝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把所有的灯都吹灭了.宴会厅里一片漆黑,大家乱哄哄的。这时,突然有人趁乱去扯庄王一个美妾的衣服,这位美妾也未叫唤。只是顺手把那人帽上的带子扯了下来。然后悄悄对庄王说:

“刚才有人趁黑扯我的衣服,我已顺手把他的帽带扯了下来。赶快点上灯,看谁的帽上没有了带子,就是谁犯下了非礼的罪行。”

庄王听了心想:既然是我赏酒给大家喝,要求人人都一醉方休,现在这人是酒后失礼,我又何必为了显示美人的节操而去羞辱处罚他呢? 于是庄王叫不要忙点灯,而宣布说:

“今天我请大家一醉方休,不扯断帽带不算尽兴。大家都趁黑把帽带扯下来吧!” 喝酒的一百多位大臣都纷纷把帽带扯了下来,庄王这才叫人把灯重新点上。大家继续饮酒,尺欢而散。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只有那个非礼的人自己心中有数!

两年后,吴国兴兵攻打楚国,楚庄王亲自率军迎敌。有一位大臣总是冲在前面,奋不顾身。两军五次交锋,那人五次都砍下了敌人的脑袋,打退敌人,使楚军取得了胜利。庄王对他的勇敢又感动又吃惊,忍不住问他说:

“我德行浅薄,平常并没有特别对你好,你为什么这样把生死置之度外为我效力呢?”

那人回答说:“臣下实在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天晚上酒后失礼被美人扯掉帽带的人啊!我犯下了死罪,大王却不忍心治我的罪,并且不让大家知道。大王的仁德我不能不报答。所以,我一直在想为大王肝脑涂地,用我的一腔热血去溅洒敌人。现在好不容易有了机会,我还有什么可顾惜的呢?”

庄王听了感叹不已。于是重用那人率兵退敌,楚军大胜。

18、弈喻

我在朋友家里看下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代替他下棋,认为他不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有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惭愧,不能够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的读书人读古人的书,常常诋毁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能够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衡量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知道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闲暇,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下错了一步棋,人们都看得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19、燕王学道

有客卿人教燕王不死的方法,燕王派人学习它,派去学习的人还没有学成,这个客卿就死了。燕王大怒,杀了派去学习的人。燕王不知道是客卿欺骗自己,反而认为学习的人学成太晚而诛杀了他。相信不正确的东西,责罚没有罪过的臣子,都是缺乏仔细考察造成的祸患。况且人所迫切关心的莫过于他自己,不能让自己不死,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20、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

子圉将孔子引见给宋国太宰。孔子走后,子圉问太宰对孔子的看法。太宰说:“我见过孔子后,看你就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我要把他推荐给宋君。”子圉害怕孔子受国君爱宠,于是对太宰说:“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君主看你就象蚤虱那么渺小了。”太宰因此就没将孔子引见给宋君。

21、鬼怕恶人

艾子行走在一条有水的路上,看见一间寺庙,寺庙很矮小但装饰很庄严。寺庙前有一条小水沟,有一个人行走到水边,无法涉水过去。回头看庙里,就拿了鬼王的雕像横放在水沟上,踩着他过去了。又有一人到了这里,看到了这情景,一再叹息着说:“神像竟然受到像这样的亵渎侮辱!”于是亲自将雕像扶起,用自己的衣服擦拭雕像,捧着雕像放到神座上,再三拜祭才离去。一会儿之后,艾子听到寺庙中有声音说:“大王待在这里作为神仙,应当享受乡民的祭祀,却反而被愚昧无知的人侮辱了,为什么不施加灾祸给他来责罚他呢?”鬼王说:“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来的人。”小鬼又问:“前面的人用脚踩大王,

侮辱没有比这个更大了,却不把灾祸施加给他;后面过来对大王很恭敬有礼的人,反而施加灾祸给他,为什么呢?”鬼王说:“前面的那个人已经不信鬼神了,我又怎么能加给他灾祸呢!” 艾子说:“鬼真的是怕恶人啊!”

22、晏子忠上而惠下

景公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啊?”回答说:“我能动地。”景公召来晏子,告诉了他这件事,说:“寡人问太卜说:„你的道能做什么?‟他回答说:„能动地。‟地可以动吗?”晏子沉默没有回答,出来,见到太卜说:“从前我见到钩星在四心之间,地动了吗??”太卜说:“对。”晏子说:“如果我这样说了,恐怕你将死了;沉默不说,恐怕君主胡乱猜疑。你去说,君臣都好啊。忠心于君主的人,难道就必须伤害别人吗!”晏子走了,太卜走进去见景公,说:“不是我能动地,而是地本来就要动啊。”陈子阳听说这件事,说:“晏子沉默不回答的原因,是不想太卜死啊;去见太卜的原因,是怕君主胡乱猜疑啊。晏子是仁义的人啊。可以说是忠心于君上也对手下的人有好处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