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本文拟挪用叙事学的概念分析《大唐和上东征传》的叙事特色,以彰显此书的文学价值。着重的是构成形式的问题而非内容,以别于传统研究重视考据的脉落。叙事分析包括时间,空间以及人物,情节等, 综述出《大唐和上东征传》具有叙事严谨,节奏明快的特色。
关键词:鉴真、叙事、《大唐和上东征传》
壹‧前言
唐代玄奘法师与鉴真和尚在西行取经与东渡传灯都具有不可抹灭的贡献,玄奘法师印度取经的艰苦历程,记录于由玄奘法师口述,其弟子笔记的《大唐西域记》中;而明朝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想象与虚构使得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添加许多传奇,虚构人物与曲折离奇的情节,将《西游记》深受民间欢迎的章回小说之一。书中唐僧超越《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性人物。相较于玄奘法师,鉴真和尚的生平事迹少为人知,中国只有《神僧传》卷八、《宋高僧传》卷十四记载,日本如《大日本佛教全书》。但是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传奇与艰难,较之玄奘法师,其实也不遑多让。鉴真和尚应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学僧普照、荣叡等人的邀请,东渡传法,将当时鼎盛的中国佛法与医药、艺术、建筑、文学等,经由水路传往日本,并在日本起了佛教与文化的改造作用。换言之他对汉传佛法的弘扬、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和玄奘法师促进中印文化交流相同,在历史上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鉴真和尚渡日(公元七五四年),远在最澄、空海入唐之前五十年(八○四),当时日本佛教基础尚未巩固,且无戒律流传;鉴真以律宗名僧,筚路蓝缕,开创日本的律宗,在日本佛教史上留下永远不能磨灭的事迹。但因为他高年眼盲,终于入灭日本,生平事迹对中国而言并不熟悉,今日得以为是所知,以台湾而言有法鼓山出版的周姚萍《东征和尚鉴真大师》以小说语言重述大师行谊,企求能感动少年读者;佛光山傅杰《鉴真大师传》以小说笔法重现大师事迹;而慈济于2004年推出《鉴真大和上传》动画版,藉由新的科技媒介传播让世人得以更了解大师。2相对于台湾,日本让大师从历史重返人间带动日本现代文艺复兴有三位人物功不可没:安藤更生《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井上靖《天平之甍》、东山魁夷之美术作品。使大师从历史中复活同时重新确定它的历史地位。3
记述鉴真和尚最早最完整的史料是公元779年就由日人真人元开,本名淡海三船撰写《唐大和上东征传》,此书之底稿据说乃随和尚东渡之随行弟子思托所记,后来思托之稿不幸佚失,使此书成为当今最完整的传记。4思托在《延历僧录》自叙传中说道:后鉴真和上移着唐寺,被人谤垢,思托述和上行记,兼请淡海真人元开述和上东行传荃,则杨先德,流芳后昆。5这本书的历史价值,日人木宫泰彦氏在其所著《中日交通史》第九章,曾根据《唐大和上东征传》 1
參經典雜誌編著《鑑真大和上》p3,臺北市:經典雜誌,2004
據東初老人所述:鑑真于天寶十三年(七五四)抵日,至寶字七年(七六三),在平城京逝世,在日本十年期間,不問寒暑,無不以傳道、授戒、講學、弘法。其於佛法、文學、醫術、美術、工藝,以及我國一般文物制度,無不盡力傳播;在整個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其對
日
後
佛
教
文
化
影
響
與
貢
獻
,
更
罕
有
其
匹
。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2/cwdc_020188.html 2
據網路資料這部動畫片上映時觀賞者眾。 3
林景淵<從歷史重返人間鑑真和尚與日本現代文藝復興>《鑑真大和上》p161-167,臺北市:經典雜誌,2004 4
思託所作《大唐傳戒師僧名記大和上鑑真傳》三卷,和尚在世時已完成,惜散逸。<宋高僧傳揚州大雲寺鑑真傳>云:僧思託著東征傳詳述焉。又招提寺千歲傳記撰述篇云:東征傳三卷思託之述。又招提千歲傳記:真人元開之撰是云「略傳」,指思託之述云「廣傳」也。東大寺要錄卷四引「大和上傳云」:此書之文,乃鑑真居唐崇福寺頃記載邂逅婆羅門僧正菩提。 5
轉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9,揚州,廣陵書社,2010 《延曆僧錄》,多抄錄日本高僧傳要文抄、東大寺要錄、東大寺雜錄等。此書從第一至第五為抄錄,除鑑真、道璿、思託、榮叡、普照、淨三、慶俊、戒明等僧傳外,並有聖德太子、聖武天皇、光明皇后、桓武皇后、桓武后藤原乙牟漏等御傳,及藤原宿麻呂、同魚名、同種繼、石上宅嗣、佐伯今毛人,石川恒守、淡海三船、大中臣諸魚、穗積加古等傳。是書5卷,入傳142人,涉及帝王、皇后、官吏、僧侶、居士等,堪稱奈良時代文化人士的傳記總集。
写成三节,系统的叙述:(一)鉴真并其弟子之来日与新教之关系,(二)鉴真并其弟子与佛教艺术之关系,(三)鉴真并其弟子与学艺之关系。而言就鉴真和尚的巨擘安藤更生的《鉴真大和上传之研究》更是当今最权威的学术撰着。
检视相关资料,学界对<唐大和上东征传>的研究虽然取得丰硕成果,如汪向荣王勇等人,不过大都停留在文献考证阶段,举如作者版本流传,偏重于史学价值,因此郝任华指出: 此外,对于<唐大和上东征传>文学成就的探讨,也是学界有待努力的方 向,因为目前虽有少数学者零星涉及,但系统性的研究还是十分匮乏。6
中国有悠久的史传传统,司马迁《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誉为兼具史学与文学之双美,所开创之纪传体成为后代正史所沿用,人物形象鲜明成功乃文学艺术技巧高妙所致。迹其发展,传记文学乃记言、记事、记言记事至记人形成更全面的面貌。如果从文学的角度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发现它有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
而中国佛教僧人列传初见于魏晋南北朝。约可概分为三种类型﹕别传,个别高僧的单篇传记,类传,同类高僧传记的结集﹐如西行求法的高僧﹐高逸超群的大德﹔或一山一寺的僧人和某宗某派的大师﹔总传,属综合性的僧传﹐幅度宽广﹐时代绵长﹐收列人物众多﹐记述某一历史时期佛教界代表人物各种错综复杂的活动情况。凭借这些佛教传记﹐对佛教的盛衰,经典的翻译和注释,宗派的建立,学说的传播,以及典章制度﹑寺宇建筑﹑国际间佛教交往等等有所掌握﹐为研究中国佛教发展史保存了丰富的资料。7
中国僧传延续着史传写人记言叙事的书写传统,标举佛教僧侣弘法利生修证之伟大行谊,以及见证佛教在中国之传播历史,自梁慧皎《高僧传》以降,历代传述不绝。后人可从僧传了解佛教高僧人格情操与修学之成就,同时也是一部以人为中心之佛教史。综此,鉴真大师之传记本属于僧传文学,它有何特色与价值?
僧传书写往往以神圣性为其核心,从文艺角度而言,文艺是宗教传布最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宗教意识往往也具体反映在文艺作品当中。「神圣性」的建构与形塑的步骤往往也与文学作品生成的过程若合符节,特别是宗教人物的神圣性在一次次的改写与铺演的文学作品中不断地衍生与创发新的意义。宗教人物得道的传记,都具有广义的圣传特质,书写特质具有神异、神秘的倾向,反映出宗教与文学密切相关的特质。从文学书写的角度,来检查文学作品中对神圣人物的形塑方式与过程、神圣人物相关传记的发生、改写、编纂过程的意义建构。8
6
<探求大師的背影---鑑真大和上研究概說>,《鑑真大和上六渡東瀛創宗傳法》P66經典雜誌
編著,臺北市:經典雜誌,2004
7
蘇晉仁:<中國佛教傳記> http://wordpedia.pidc.org.tw/Content.asp?ID=63334 8
李豐楙, 廖肇亨主編《聖傳與詩禪: 中國文學與宗教論文集》,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
鉴真和尚六次东渡,第一次是天保二年(743)十五十六岁,因僧如海密告而失败。第二次同年十二月遇巨风船破。第三次天宝三年因风高浪急在舟山岛船破。第四次有弟子灵佑恐和尚之人身安危向官府密告,被送回扬州。第五次再天宝七年因遭飓风怒滔漂流至端州,日僧荣睿去世。第六次在日本国使邀请, 天宝十二年东渡成功。在日本十年对日本佛教与文化影响深远。这些史实大家已耳熟能详,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重要一章,本文不拟重述。
本文拟集中探讨此传记的文学性特色,揭示此书在史学之外的文学价值,即探索鉴真和尚传记的文学性,采取何种文学形式呈现大师行谊。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此书成为后来传记的蓝本,它所带给后来撰述者的启发。如日人井上靖受到安藤更生的鼓励以小说方式写鉴真和尚传,井上靖的重写并非将淡海三船撰写《唐大和上东征传》以日本语重新译写,而是采取留学僧的角度并增添一些虚构人物写出不同于淡海三船的作品面貌。9
因此本文研究的意义将可以补充鉴真和尚研究的某一面向,同时为探讨鉴真传记对后来创作者重写故事时的影响基础。10
关于真人元开(722-785)。奈良时代学者、汉诗人。大友皇子的曾孙。曾入佛门,天平胜宝三年(751)被敕令还俗,赐姓淡海真人。历经孝谦、淳仁、称德、光仁四朝,历任中务大辅、太宰少弍,后成为大判事、大学头兼文章博士,官至刑部卿。通汉学,善诗文,与石上宅嗣齐名。撰写了《鉴真传记》、《唐大和上东征传》,另外还是《怀风藻》的编撰者。此外还为神武至持统朝天皇选取汉风谥号。《经国集》收有其诗五首。生于养老六年,卒于延历四年七月十七日,终年六十四岁。11
他的诗文造诣从<赠南山智上人>可见一斑:
独居穷巷侧,知己在南山。得意千年桂,同香四海兰。野人披薜纳,朝隐忘衣冠。制思何处所?远在白云端。
另外表达对鉴真和尚之崇仰:
摩腾游汉阙,僧会入吴宫。岂若真和尚,含章渡海东。禅林戒纲密,慧苑觉花丰。欲识玄津路,淄门得妙工。12
他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以汉文体写成,文词健达深严,叙事明了清楚。这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属于叙事文学,因此挪借叙事文学研究所采用的叙事时序,叙述空间,叙事结构与人物以及叙述与非叙述话语以及叙事中的情感表现等分析《唐大和上东征传》叙事的特色。 贰‧《唐大和上东征传》之叙事特色
叙事学作为20世纪重要文学理论,并未随着时代而消失,在不同学者的观念中逐渐形成某些共同之术语以指涉叙事学关心之观念与面向。叙事文学的层面借用美国叙事学者查特曼
究所,2007 9
林景淵譯井上靖作《奈良之寶》,《鑑真大師畫傳》,p248,台北市:慈濟文化志業中心, 1992 10
本文鑑真和尚傳記資料引用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揚州,廣陵書社,2010
11
據《續日本紀》《釋日本紀引私記》《日本三代實錄》,引自《大日本史》卷之二百十四,列傳第
一百卌一,文學二
http://miko.org/~uraki/kuon/furu/text/dainihonsi/dns214.htm 12
<初詣鑒真大和尚>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31
的说法可分为表达的实质(用于交流的各种媒介)、表达的形式(构成叙事话语的各种叙述方式)、内容的实质(再现在作品里的现实或想象ˋ世界中的客体与行动)、内容的形式(故事组成要素,情节、人物、环境、结构)。13
本文从表达的形式(构成话语的叙述方式和技巧)以及内容形式(故事构成因素与形态)分析《唐大和上东征传》之叙事特色。 一‧叙述
首先是表达的形式(构成话语的叙述方式和技巧)。基于叙述方式会影响故事的性质的认知,即处理同一素材,但不同的角度与语气和编排方式将出现不同风格的叙事作品。其中包括视角、叙述者、叙述时间、话语模式与非叙事性话语。 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中事件对应的位置或状态,即叙述者或人物从何种角度观察14
故事。从《唐大和上东征传》判读,属于非聚焦型的视角,叙述者无所不知,又称上帝的眼睛,将每一位人物的外貌家世言行与所作所为全部尽收眼底。15首先对鉴真和尚的出身简历,叙其出家因缘:
大和上年十四,随父入寺,见佛像动心,因请父求出家。16
动心乃属人物内在心理活动,而叙述者可以了如指掌,何况东渡过程中相关人事物外在可见可知的部分,叙述者以上帝眼睛俯瞰全局,揭示和尚东渡的所有过程,没有遮蔽。
叙述者指陈述行为的主体,与视角构成叙述,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的叙述者为三人称,他不是作品中的人物因此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模式,若细分则为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因为在传记中出现了评论:
初,大和上受中纳言从三位冰上真人之延请,救宅窃尝其土,知可立寺。仍与弟子僧法智:此福地也,可立伽蓝。今遂成寺,可为明智之先见也 。17
和尚因为弟子普照思托之请,将敕旨所赐之故一品新田部亲王之旧宅力为伽蓝,长传《四分律藏》、《四分律疏》等以持戒力保护国家,即今之招提寺。立寺一事本即已预示,因此叙述者评之曰:「明智之先见」。又叙述和尚之终:
千臂经云:临终端坐,如入禅定,当知此人已入初地。18
引经典以证鉴真和尚的修证境界以入初地菩萨,短短数句将和尚一生的形象定位为菩萨阶位。
菩萨行必须具备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三个条件。依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十地为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极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初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因为此时世俗菩提心转为胜义菩提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菩萨。此地菩萨断除身见结、疑结、戒禁取见结,远离不活畏、死畏、恶名畏、恶趋畏、大众畏,圆满布施波罗密,开始示现八相成道。同时不再受生恶趣。 《唐大和上东征传》的第三人称主观叙事模式,主要以第三人称全知观点的的叙事特色, 13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3,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4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9,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5
視角分為非聚焦型,內據交行與外聚焦型,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24,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16
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4 17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22
18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28
呈现客观的叙事风格,只有在对和尚一生成就盖棺论议时才显露出主观的立场。
叙事是属于时间的艺术,叙事时间是叙事文学基本特征,叙事有两个时间:被叙述的原始或编年时间以及文本中的时间。在《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如何排列故事的顺序?很明显的这是顺时序的安排方式,故事发展乃编年时间和文本时间一致,它的开端时间在于:
大和尚讳鉴真,扬州江阴县人…。大和尚年十四,…唐中宗孝和黄帝神龙元年…其二年三月二十八日。19
从时间段落分为和尚的出家学法弘法利生、六次的东渡经历以及到日本后的情形。呈现直线式的时间序,这就构成所谓叙事清楚前后明白的原因之一。尽管如此仍有一小段的插叙补充了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在天平五年入华居留唐土已十年,决定到扬州大明寺礼请鉴真和尚东渡弘法。20
从时限而言,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为比较,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称为概述,叙述时间长于故事时间称为扩述,《唐大和上东征传》时限跨越七十六春秋,涵盖了一生长度。但对于东渡前与东渡后的故事可说是概述,东渡过程则可说为扩述,因此叙述的速度明显较快。 叙述的频率指的是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叙述次数的关系。六次东渡就东渡而言共有六次,这是种经验的重复而对每一事件则叙述一次。前者形成某一种经验的重复产生,其原因可以被理解为和尚的坚忍不拔精神,后者形成叙事之明快感。
话语模式根据人物语言与叙述者关系分为: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21凡是出现人物对白则以直接(标出人物对话与独白)与间接引语(叙述者以第三人称明确报告人物语言和内心活动)居多:当留学僧请求和尚东渡传法: 大和上曰:是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22 这是直接引语形象化的表现出和尚之为法利生的誓愿。
直接引语主要包括人物对话与独白,相较于和尚之弘法意志,弟子则有不同的看法,如前数日僧请求,和尚先问弟子意见,弟子迟疑而最后祥彦表名彼国太远,生命难存。师徒的对话采取直接引语造成重现当时现场的情景,展现人物之间的种种关系。 二‧故事
叙事内容的形式即故事的构成因素和构成型态。分为情节、人物与情节分别说明《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故事构成形式。
情节定义为事件的形式系列或语义系列, 是故事的主干,人物与环境的支撑点。情节构成分为功能、序列和情节三层次。23 功能是叙事中最小单位,不过如巴尔特所言将之运用在叙事的结构分析可分为分布类与结合类,其中分布类细分为核心功能与催化功能。24《唐大和上东征传》的核心功能就是东渡一事,由日僧请法,和尚允诺与付诸行动。过程中经历如遇如海告密、海难、登高山峻岭与弟子祥彦与日僧荣睿去世、自身失明等都是催化功能,使东渡一事波澜环生。
序列为基本序列与复杂序列,本传属于基本序列,由三功能组合而成:起因、过程与结果,也是情节最简单框架。结合方式则属于炼状,一个序列的结尾是另一序列的开头。本传一个序列接着一个序列,形成叙事结构紧密。
至于情节的组织方式,本传采取时间轴顺序炼接方式。这是童话,民间故事中单一主人翁常 1920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4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2-15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90-91
2122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6-17 23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19,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4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21,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见的排列方式。情节的基本类型分为线型与非线型,本传属于单线的情节类型拥有主线这一层次,以东渡此一单一连贯的故事为主,因此情节紧凑,人物除了和尚以及随行弟子有限人物,结构简单的特色。
人物在叙事文学中最被关注,以查特曼的人物理论而言,25他强调人物的特性,如传统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理论。
若以弗斯特的扁形人物与圆形人物分法,鉴真和尚属于扁型人物,誓愿弘法利生而百折不饶的坚毅精神,自始至终都未改变,即连晚年双目失明依然坚持信诺,这种情操贯穿他的一生,人物的人生信念统一而一致。因此容易预测人物的表现,从鉴真和尚一开场即以十四岁幼年表达出家之志,学律弘法利生种种表现即可推知他对东渡传法一事的坚定不摇态度。
环境在叙事文学中可以形成气氛,增加意蕴,塑造人物与构成故事。它包括自然现象,社会背景与物质产品。物质产品指自然与人工的共同产物。自然现象指天气,风景,地域等非人为因素,像暴风雨、冰雪,烈日,乌云,山川与河流等。社会背景指人际关系构成之社会活动,含时代背景、风俗人情等。物质产品像建筑,园林,服装,仪式,金银珠宝等。26
传记中的社会背景反映了唐之佛教兴盛,从鉴真和尚所到之处倍受景仰可知,如第五次东渡失败, 当时道俗听说鉴真归岭北,四方奔集,日常三百人以上,人物骈阗,供具炜烨…。从浔阳陆行而到江州,太守及州县官人百姓齐集供养,驻锡三日,鉴真离去,太守亲自送至九江驿,迨鉴真上船后始辞去。同时也侧写了日本对唐文化之景仰以及唐社会之富庶。 至于自然现象在东渡时海之凶险包括蛇海,飞鸟与失去水源粮食等,在传记中出现的景观,依据情节之不同提供不同的展演空间,彼此交织促成景观意义的深化,使传记主体与周遭环境造成整体的互动。海之辽阔-茫然迷航充满危机,山之高峻倍增险阻,而鉴真和尚都一一克服了。
物质产品除了寺院,还有东渡时拟携去日本的各类东西:
如来肉舍利三千粒、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雕白旃檀千手像一躯、绣千手像一铺、救世观音像一铺,药师弥陀弥勒菩萨瑞像各一躯、药师弥陀弥勒菩萨瑞像障子,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品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湼盘经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法励师四分疏五十各十卷、光统律师四分疏百廿纸、镜中记二本、智周师菩萨戒疏五卷、灵溪释子菩萨戒疏二卷、天台止观法门玄义文句各十卷、四教义十二卷、次弟禅门十一卷、行法华忏法一卷、小止观一卷、六妙门一卷、明了论一卷、定宾律师饰宗义记九卷、补释饰宗记一卷、戒孙二本各一卷、观音寺高律师义记二本十卷、南山宣律师含注戒本一卷及疏行事抄五本、膻磨疏等二本、怀素律师戒本疏四卷、大觉律师批记十四卷、音训二本、比丘尼传二本四卷,玄奘法师西域记一本十二卷、终南山宣律师中关中创戒坛图一卷、法铣律师尼戒本一卷及疏二卷合四十八卷、玉环水精手幡四口、金珠、菩提子三斗、青莲花叶廿茎、玳瑁迭子八面、天竺革履二缅、王右军真迹行者一帖、小王真迹三帖、天竺朱和等杂体书五十帖、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其弟子法进亦赍往道宣律师行事抄六卷、大觉师抄批义记十四卷,思托则带有沙门法砺疏、嵩岳镇国道场义记三本。27 这些佛教珍宝经律论文书与对象以及中国文物如王右军真迹行者一帖、小王真迹三帖等都展现出和尚之身分与佛学的博大见识和文化的高雅素养。 三∙情感描写
在叙事中情感的世界或显或隐的表现,体现在传记中包括了宗教的情感,师徒的伦理情感以及神秘的宗教感应。
\"宗教情感\"(religious emotion)被认为是宗教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信仰者对信奉对象(上 25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41,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6
胡亞敏<導論>、《敘事學》p159-160,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27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02-103
帝、真主、诸佛菩萨与神明等)的感情表现。宗教情感往往是维系宗教团体的重要纽带,是保持宗教信仰和宗教体系长期存在的一种稳定力量。28宗教情感的本质有的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神圣的、神秘的情感。另一种观点认为,宗教情感来源于信徒某些特殊的称之为「宗教神秘经验」,通常产生于人的幻觉,是信徒经过长期的愿望期待、观念强化、道德修养、行持修炼(如道教的坐忘、止念,佛教的禅定、诵经,印度的瑜珈术等)、药物使用以及接受催眠术后,人的意识长时间、高强度地集中于一点或一个观念。师徒的伦理情感,伦理是指人与人间的基本关系,以及约束这些关系的规范:
人伦、五教、伦理、五伦、伦,这些名词在传统的典籍里所指的意义大抵 相同,它既包涵了人与人间的基本关系,又包涵着约束这些关系的规范,这些规范就是理,祇要一说到伦,理就在其中。……伦理一词可以包涵人类所有的关系,以及关系中应守之理。29 作为佛弟子,对佛教的信仰心理结构包括理性认同、情感体验和行为参与。理性认同是指信徒对佛教教义中所阐述的宇宙真相以及生命价值的认可和追求;情感体验是其对佛祖、佛法、僧人和同修信徒等所持有的感情联系与态度。而行为投入则是佛教徒按照戒律和修行的要求所进行的礼佛、念经、供养等各种宗教活动。
在传记中对鉴真大师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与师徒关系的描写有何特色? 就宗教信仰的情感而言,大师皈依三宝选择出家就是展现了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体验和行为参与。三宝,是佛、法、僧的总称。佛,是梵语佛陀﹝buddha﹞的简称,指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法,梵语达磨﹝dharma﹞,指佛陀所直说的真理教法,一般泛指三藏十二部经。众生依法修行,就能证得真理,得到究竟的解脱。僧,是梵语僧伽﹝samgha﹞的简称,意译为和合众。指奉行佛法,和合共住的出家僧团。
大师对佛教的皈依从早年自愿出家,出家后勤学与弘法利生的表现可说出自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出家代表对佛教思想的认同,人生价值观念的取舍,不过认同的产生,从大师随父亲参访佛寺在幼龄时便自动要求出家,此时的认同感之产生只能归诸为宿缘与善根深厚。但出家后的勇猛精进表现以及宏法利生之不懈,可说由深入经藏后对佛理的认识加深,理性认同的逐渐深化因此推动着大师弘法利生的行为表现。 大师对佛教的情感态度表现可说为始终如一,意志坚定。体现在誓东渡弘法百折不饶乃为了弘法利生之故。因此当荣睿普照二师初次相见邀请东渡,鉴真无畏波涛风雨之凶猛,生命之危险,当下应允。话语简洁有力刻划出大师的意志之坚定,即便后来遭逢多次考验与挫折亦不改其衷志。这是为法忘躯的精神表现。
大师对佛教的情感同时表现在他的某些特殊宗教经验,东渡时逢凶化吉以及将圆寂时弟子梦寺宇栋梁将颓,侧笔写出大师的修行境界高深。
佛教由印度东传至中国,在教理方面有相当大的发展,在僧团与律制方面的多所改变。改变的原因,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民情风俗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佛教的僧团伦理,深受儒家伦理之影响,僧团像个大家族,辈份长幼有序。这种师徒伦理与感情在表现在传记中,体现了弟子对师傅的全心全意的依止。刚开始时和尚询问弟子意见是否应该东渡传法,祥彦禀白恐遭命难,但听到和尚的决定,弟子说:「大和上若去,彦亦随去。」30最后祥彦不幸在东渡时生病去世。即便弟子灵佑反对和尚东渡而密告官府,将日僧系狱,迎接和尚回扬州,最后罚站六十天以示忏悔。
师徒关系的建立与佛教僧团发展有关,佛教僧团初成立于佛陀度五梵志成五比丘之际。师徒关系在僧团伦理中是重要的一环,律典中详细地制定师徒间应有的伦理。师徒间的关系,为师者应看待弟子如子女一般疼爱与教导,徒弟亦应对待师父如自己父亲,彼此互相尊敬、 28
引自《社會科學大詞典》,網頁 29
引自韋政通主編《中國哲學辭典大全》,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83,p45~46。
30
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17
关心与照顾,如《四分律》所载:
「和尚看弟子,当如儿意看,弟子看和尚,当如父意,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长益广大。」31
虽然传记以叙事为主,形塑客观冷静的笔调,但体现在或隐或显文字中的宗教情感是浓烈强烈的,师徒的关系紧密相依,如祥彦去世,「大和上乃唤彦─彦。悲恸无数。」32宗教的体验是超越的神秘的这些描写都指涉了大师具足高僧的行谊核心精神-对三宝的全心全意皈依。
肆‧文学价值与影响
《唐大和上东征传》文学价值表现在丰富的思想内容,对唐代佛教发展以及风俗
和日本的历史,东渡过程中所经历之地方寺宇传说与地方风物都能反映在传记中。
以艺术成就而论,传记形塑出壮烈的悲剧色彩,突出高僧之伟大。此艺术成就往往具有激越、高亢等悲剧故事的基调,鼓舞读者士气(因为主角充分表现人生价值)。忠于理想的精神,百折不悔的毅力,令人动容,典型数于宗教类赞美性质之文学,而鉴真大师伟岸的形谊,「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激发后人之景仰,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综合叙事分析,传记拥有高超的叙事技巧:如以时间为序,条理清晰。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以代表性事件突出主角性格,另有个性化的语言艺术,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等等,这些在传记中都能够掌握书写的技巧。
《唐大和上东征传》的叙事特色如前所述,而后有关鉴真和尚的生命历史书写往往都取材参酌这本传记,它可以说为和尚事迹之源。以接受美学角度研究应该可以更清楚呈现异同。根据姚斯∙汉斯∙罗伯特《审美的经验》对主人翁进行审美交流的形式,形态是赞美的,引证完美的主人翁如圣人与英雄,接受的是赞美,而行为或态度规范会产生仿效,典型与教诲等。33因此阅读《唐大和上
31
《四分律》卷33,T 22.799c。
32引自梁明院校注《唐大和上東征傳校注》p79
33
RC赫魯伯著,董之林譯〈第三章主要的理論家〉《接受美學理論》p92,新北市:駱駝出版社,1994
东征传》产生对鉴真和尚的景仰充满的是赞美的情感。准此思考,周姚萍撰写《东征和尚鉴真大师》以小说语言重述大师行谊,企求能感动少年读者。因此删去原本的细节如东渡所带之物品,聚焦于六次东渡情节叙述使情节节奏紧凑,增加对大师内心活动的刻画以及平日对弟子的教导话语,使传记增添小说阅读的乐趣。
从叙事角度分析《唐大和上东征传》揭露它的文学意义,奠下与相关文本比较的基础,如井上靖在《天平之甍》的开始时间是日本遣唐使与留学僧受命准备去中国取经学习。叙事模式为第三人称,对人物内心活动更加深入,人物塑造除了鉴真和尚伟岸的身躯与宏法利生的精神,留日僧两组形象如为法忘躯邀请鉴真东度宏律,容荣瑞普照,有的却无心于此。这种叙事观点的转移使鉴真和尚的传记以新的表达形式将旧事物给与新义。
千克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一、我对教材的认识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于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37页的内容。 《千克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之后, 并初步认识了重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学习重量单位吨打下基础,也为学习其他学科铺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了解1千克的实际重量,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重量问题, 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 不能靠观察得到。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千克重量观念的建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 这样做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使学生在探索、 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本节课的课时安排为1课时
二、根据教学内容及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千克,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能力目标:使学生知道用案秤称物品重量的方法,会看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 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和估计。
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有机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特别订出了情感目标:激活学生认识千克的
主观需求,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 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 我确定了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的学法和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况。由于上一课时对重量单位克进行了学习,且二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二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对重量单位千克认识不深入,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不合适,以及估计物品重量不准确等错误。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把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学法确定为:主要采用分组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针对教材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决定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为:启发式、讲解法,分组实验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四、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的全程分为四个大的层次:导入、新课、总结和扩展练习。 导入
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 1.认识案秤
2.分组实验操作, 学 具体感知1千克。
新课 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共四个实验) 过 3.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 程 巩固练习 总结 4.简单小结 扩展练习
其中新课部分又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接着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其中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是新课的重点, 它的教学又分四个步骤进行:1、认识案秤;2、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3、 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4、 简单小结其中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下面分层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先谈谈导入
我采用启动原有认知导入新课,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够接触到一些以克作为重量单位的物品。比如这个苹果重200克,那么两个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克?5个这样的苹果重多少克? 如果我们要知道一大筐苹果重多少?重量再用克作单位合适吗?生答后师指出:一大筐苹果的重量以克作单位,由于数目较大就不方便了, 这就需要一个比克大一些的新的重量单位── 千克。(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 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并了解了千克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分三个环节
(一)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教师首先出示1克大米(同时多媒体出示1克大米图)
提问:10个1克是多少克?(同时多媒体出示10个1克就是 10克的思维过程)。由于多媒体形象地展示了10个1克就是10 克的思维过程,对于下面的问题“100个1克是多少克?”,“1000个1克是多少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学生回答后, 教师出示相应重量的大米,帮助学生具体地感知10克、100克、1000克。在学生回 答1000克时,师板书:1000克,并指出1000克就是1000个1克, 同时板书。接着指出1000克也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强调:1千克表示1个1千克。同时板书这句话。 师提问:那么1千克和1000克有什么关系呢?
得出结论:1千克=1000克,师在1千克和1000 克中间添上“=”号。
指导学生念这个等式,注意区分1千克和1000克的读法。 (二)新课的第二个环节是初步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1、认识案秤,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
通过教师实物演示,结合多媒体讲解, 帮助学生了解常用案秤的种类、名称、称物品重量的方法, 使用时首先将刻度盘上的指针定在
起点处,然后将所称物品放到托盘里, 最后看案秤的指针所指的位置,确定所称物品的重量, 当刻度盘上的指针指向数字“1”时,说明托盘内物品的重量为1千克, 那么当刻度盘上的指针指向数字“2”时,说明托盘内的物品重多少千克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明每台案秤都有一个称重的最大限度, 这台案秤最多只能称出5千克重的物品。
2、分组实验操作,具体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
我改变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 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合理安排下,分组而坐, 每组均有独立的学习活动用具,通过掂一掂、比一比、数一数、看一看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重量单位,具体作法是: A:称出1千克沙子,掂一掂
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1千克的实际重量。 B:比一比,一捆500克的挂面与1千克沙子的轻重关系。 这个过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体感知到克是1个比千克小的重量单位。 C:称出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
准备大小不一的苹果若干,学生在称的过程中, 必须经过调换才能准确称出1千克的苹果,从而培养了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称完后让学生数一数各组称出的苹果个数一样多吗?那么, 相同个数的苹果重量一定相同吗? 通过探讨苹果重量同苹果个数的关系,有机地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称出1千克的精盐,看一看
准备每袋重500克的袋装盐若干,部分学生能立刻拿两袋精盐来称,教师要求学生说想法,以此引导学生看商品包装上的重量标识,这是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乐趣。
3、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重量建立联系
教师实物出示并说明:一大袋洗衣粉重1千克, 然后要求学生举出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的已知重量为1千克的物品。
我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重量单位1千克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的重量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4、简单小结并指出千克和克都是国家法定重量单位。 1千克又叫1公斤。(同时板书)
(三)新课的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 1、填空。
1千克=( )克 3000克=( )千克 6千克=( )克 4000克=( )千克 学生口答,对于后两题,指名说理由。
2、在○里填上“〉”、“〈”或“=”。(39页第6题)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如发现问题,要让学生说想法,其余学生帮助纠正错误。 3、在( )里填合适的单位。(39页第5题)
这道题和生活联系最紧密, 可以加强学生对重量单位克与千克的对比,培养学生准确使用重量单位的能力。
在这道题里,我采用已知重量单位建立联系, 以及排除法来指导学生填单位。比如在填这个梨的重量单位时, 我让学生想一想,是填150千克还是150克,如果填150千克,那就和刚才称出的150 袋沙子的重量相同,显然不可能,正确答案只能是150克。用这种方法可以顺利填出后面三种物品的单位。
4、调查三位同学的体重,比较一下他们之间的关系(39 页第4题) 可抽一个体形较胖的, 一个体形较瘦的和一个中等体形的同学汇报自己的体重,联系对三位同学的认识,比较他们的体重, 可以加深学生对重量单位的理解。
5、小明体重25千克,小青体重21千克, 小明比小青重多少千克?(39页第7题)
由于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很简单,可要求学生口头解答。
三、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四、扩展练习
1、想一想:1千克棉花与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
学生讨论,指名汇报, 得出结论:虽然1千克的棉花看起来比1千克铁大一些,但由于它们都是1千克重,所以它们的重量相等,我们不能完全由物体的大小来确定物体的重量。 2、猜一猜这个柚子有多重?你有哪些方法?
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个柚子,学生分组操作讨论, 汇报采用的方法有:
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等。学生在寻找方法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发散思维,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 应用知识的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