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简介
魏县位于河北省南端,总面积862平方公里,人口79万,为河北省第三人口大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西距京广铁路、107国道、京深高速公路40余公里,北距邯济铁路、309国道十余公里,东距106国道20余公里、邯大公路横穿县境北部,安聊公路穿越县境南端,宁(晋)魏(县)公路纵贯南北。
魏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周为武王少弟康叔封地。春秋初为卫国,后为晋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59年)设魏郡置魏县。丰厚的历史,造就了底蕴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青史垂名的历史人物,为魏县历史谱写了光辉篇章。
魏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粮棉果菜肉蛋等农副产品产高质优,鸭梨、蔬菜、养殖成为三大支柱产业,生产、加工、销售成龙配套。鸭梨是魏县的传统特色产业,北宋已有大面积栽培,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魏县鸭梨以个大皮薄、核小渣少、酸甜适度、香酥可口而享誉海内外,出口东南亚、欧洲的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品质鉴评会上获鸭梨品系第一名,1995年魏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近几年来开发生产的精品鸭梨,以果面洁净、无污染的优良品质,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绿色食品”。魏州牌天仙精品鸭梨200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目前,全县鸭梨种植面积15万亩,年产量2亿公斤。
魏县工业门类多、基础雄厚,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全县已形成制药、果菜速冻冷藏、果品加工、肠衣、油漆化工、粮油加工、废品收购加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等十几个行业,生产100
多个品种,有十多个品种打入国际市场。引进全套日本设备、投资2.3亿元的邯郸冀
南化工有限公司,年产“冠球”牌尿素7.5万吨。邯郸神农制药有限公司、
邯郸太行农药厂在全市中药、农药生产研制领域颇负盛名。全县建有中外合资企业15家。亚华肠衣有限公司是全球为数不多的3家同类企业之一,
生产的肠衣和可食性肠衣直接出口日本和欧盟。隆生隆(工业)集团公司是国内标准件行业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工艺设备最先进的微型螺丝生产企业。龙腾速冻有限公司、美康饮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速冻菜、浓缩果汁深受日本、法国、比利时等国家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青睐。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发扬“自加压力、自我激励、敢为人先、跳跃发展”的精神和“唯实、求实、务实、实干”的作风,大打社会治安、经济环境、农民脱贫增收、城市建设、干部作风建设五大翻身仗,积极实施县城拉动经济发展战略。高标准,高起点,大力度,大动作,一次性投入8000多万元,新建和拓宽了14条街道,建设了一座县标,对城区内街巷进行硬化,做到了供排水、电力、通信、便道铺设、路灯架设、街道绿化一步到位,实现了县城巨变。目前,一座整洁靓丽、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经济繁荣,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力拉动作用的崭新的生态园林城市已奇迹般地矗立在梨乡大地。
为了再造优势,跨越发展,实现“二次创业”,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全力推进开放,实施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在全县大力实施“商贸兴县、工业立县、教育强县”工程,决定利用一年时间,建设十大市场、十所学校和1000亩工业园区,并把2002年确定为“招商引资年”。坚持“投资到魏县,什么都可以谈”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致力营造“三最”(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洼地效应,以推进魏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放的魏县,热情好客的梨乡人民,真诚欢迎各界有识之士来魏县洽谈投资,共兴大业。
不可不看
魏域早在7000年前即有人类聚居,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发生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凝结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魏县文物古迹众多,从上古时期到清代,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古城镇、古寺庙、古道路、古桥梁、古石刻、古墓葬等一应俱全。
1、古驿道。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驮远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禀甲时迁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这条古驿道,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古驿道形成的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2、古城遗址。魏县治历经于村、旧县庙、洹水、今魏城镇4处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公里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胶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尚存断续城墙基。史称汉城,建治968年。
旧县庙古城。位于今魏城东北14公里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现存有旧县庙碑一道,建治329年,史称唐城。
洹水古城。位于今魏城西南15公里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规模不详,现存2米高石狮一座,建治297年,史称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3、古遗址。魏县古遗址众多,已发现现存最早的达5000余年的历史,主要有尧帝子“丹朱夜游台”遗址、大禹治水的“黄河故道”遗址、周“洹水城”遗址、春秋“葛筑城”遗址,战国时魏文侯所筑“礼贤台”遗址,苏秦会六国诸候的“会盟台”遗址,春秋时的“烽火台”遗址,西汉“盖公台”遗址,三国曹操疏通的“白沟”遗址,隋末李密所筑的“卧牛城”遗址,唐李世民大战刘黑闼战场遗址,唐末李克用大战“白龙潭”遗址,宋真宗御驾亲征驻地“回隆”遗址等计36处。此外尚有自唐以来修建的寺庙遗址38处,仅唐代所建寺庙多达18个。主要有:唐敬德监工修建的罗庄村“白龙庙”遗址,蒲潭营村的“观音寺”遗址,唐贞观年间的大严屯村“千佛寺”遗址,狮子口村达摩法师颂经传道的“万佛寺”遗址,建于唐高宗年间的“兴国寺”遗址、“文殊寺”遗址,宋代“白佛寺”遗址,明代“观澜寺”遗址等。据志书记载及民间传说,各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庞大、气势非凡,对冀、豫、鲁、晋四省乃至全国影响巨大。
不可不吃
魏县传统名土特产简介
一、魏县鸭梨,始于宋代,明清已成规模。清康熙十一年(1672),魏县知县毛天麒在游魏台诗中有“长林响梨叶,秋光遍原阜”的名句。魏县鸭梨的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肉细,渣少,汁多,酸甜适宜,酥脆可口,畅销国内外。
二、南关恰铬:据考隋代已开始出现在摊点上,是魏县一道名食。它色艳味浓,肥香不腻,是请客宴友的上等佳肴。其原料以精细小米面为主,加一些榆皮面。卤子是鲜猪肉炒的。存三年,过三夏,不变色,不变味。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曾吃过魏县恰恪,对此赞不绝口。民国35年(1946),国际救济总会三人小组来魏,县长白佩珩曾用铪铬宴请客人。
三、岳庄瓦盆:产生于清嘉庆年问。瓦盆是广大农村经常使用的一种古朴器皿。初只出产瓦盆,后来又增加了瓦瓮、瓦缸、花盆、茅罐等多种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它既是锅灶上的炊具,也是盛米、贮面、洗衣、喂猪、饮羊等用品。除在本县广销之外,在大名、成安、广平、临漳等县也有大量销售,并深受欢迎。
四、贤孝门鸡毛扇:产生于明末,祖传手艺至今。开始仅作鸡毛扇,后来又增加了鹅毛扇、雁翎扇、雕翎扇、鸡毛掸、高杆掸等品种。鸡毛扇为城乡老年人所喜用,轻巧省力,风大凉爽,谓之“羽扇风清透衣衫”。鸡毛掸是打扫卫生用品,也是装饰品。穿衣镜两旁的花瓶内,惟插上鸡毛掸才显庄丽美观。此产品不仅在本县享有盛名,还远销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及东北三省。
五、薛庄村凉粉:由绿豆做成,每年春末至中秋,为卖凉粉的旺季。该村凉粉分两种:一是浑凉粉,呈蛋青色,用刀切条,吃着略有浆溺味,很美口;另一种是白凉粉,透明天
白,用挠子刮丝,或用刀切条吃着清凉可口。其调料主要是:盐、醋、蒜和小磨香油。凉粉是夏季消暑的良好食品。 :
六、大辛庄一带的草帽辫:过去,这一带村庄的妇女把掐草帽辫当成一项家庭副业来生产。她们无论看戏,赶会,还是串亲戚,手中从不丢活计。草帽在农村户户都有,销量很长。用草帽辫精制的草帽、提篮和其它装饰品,不仅国人,外国人也喜欢。 七、西照河村大豆酱:多年祖传手艺。豆酱色真,味正,为城乡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
八、回隆镇烧酒:又叫“隆酒”。酒味醇香,绵软适口,据说在清代曾做过宫内御酒。
九、康疃白萝卜:皮薄,肉嫩,味道甜辣,个头大,素有“银娃娃”之称。它既能炒 熟菜,又能腌咸菜,还是包水饺、蒸大包的好材料。白萝卜在秋收之后,能储存到下年四、五月间,仍鲜嫩不变质。
十、郭家堂村大葱:也叫“鸡腿葱”,脖子粗,嫩肥长,生吃辣味大,熟食香味浓,是农民的普通调味品,不论炒菜、拌凉菜、包水饺、蒸大包都离不开大葱。
十一、仕望集油条:炸得透落,盐、碱、矾适量,内筋外焦,味道好,色渗黄亮,吃 起来愈嚼愈香,为当地人看望亲朋的常用礼物。
十二、院堡集白面烧饼:圆形,外粘芝麻,刀切花边,个头大,层多,油、盐、花椒 粉佐料齐全,吃着焦、酥、脆,嚼着满口香。
十三、疃上、翟小庄的大白桃和水白杏:桃到成熟期发白色,称为“大自桃”,甜如
蜂蜜。白杏有离核、粘核两种,粘汁多,甜酸适口。它是制作果脯和糖水罐头的好原料,远销北京,天津和全国各地。
十四、傅夹河手工挂面:多年传统手艺。挂面的原料是小麦面粉和一定数量的碎盐。 它在农村是常用待客饭,也是看望亲友的上等礼物。
十五、魏县瓜篓:个大皮薄,药效好,称为“糖瓜篓”,属特产之一。
交通
魏县交通便利,省道魏磁线S316通过临漳县直达磁县连通106国道和107国道,并延伸到山西省主干道,定(州)魏(县)线,邯(郸)大(名)二汽专用线横穿县境北部,安(阳)聊(城)路穿越县境南端,宁魏路纵贯南北,县级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相互连接,形成了“三纵三横”交通框架,魏县已发展成为冀鲁豫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邯郸市的道路发展规划上,邯大高速公路(邯郸---大名)将在之后开工,使魏县的交通事业更上一层楼。
水景游览
六处水景花韵观光区:金龟湖景区、民有湖景区、玉泉河台地广场景区、魏都黄河水景园景区、河心公园景区、北张庄水利枢纽景区。
金龟湖景区
金龟湖景区位于县城东南方向,新定魏公路与天河路交叉处东侧。金龟湖是借助益民河与兴源河平交,顺势开挖而成的人工湖,是引黄入邯工程的蓄水湖
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
魏县龟驮城资料
日前,邯郸晚报报道:在魏县城南益民河渠(德政桥东150米)清淤中,挖出了一只重约800克长20多厘米的大乌龟。如今河渠干枯多年,又挖出这个活乌龟真是希罕。乌龟两只眼睛特别园亮饱满,两侧有着两块鲜艳的红斑,腹部下面带有大片金黄色花纹,龟壳呈漆黑色油光发亮。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了网络上记载着魏县“龟驮城”这个传说。
在上古时代,古黄河流经魏县。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料,美丽富饶的景象却引来修炼万年的鳖精。鳖精带领虾兵鳖将强占魏县后,餐食童男童女,危害百姓,而且大旱三年,使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终日祈祷,惊动天庭。玉皇大帝派他最宠爱的娇儿——天龙下凡魏县泊儿村白龙潭捉拿鳖精,鳖精把仇记恨于老百姓,使动魔法,水淹魏县城,天龙闻讯,即令其九弟神龟下凡助阵,神龟钻进魏县城下,把整座城驮在了身上。于是如果发生洪水,水涨一尺,它便托浮着县城涨一尺,保住了全城百姓,直至鳖精魔法使尽,被天龙抓回天庭。此后,魏县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景象,至今,魏县还流传着“北京到南京,魏县两座城。每逢发洪水,水涨城墙升。”的民谣。
此后几千年,据说,由于天龙和神龟佑护和赐福,魏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像西汉司隶校尉盖宽饶、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唐剡国公张公瑾等等。尤其到明代,在朝做官的人更多,有“魏半朝”之称,意在朝庭做官有一半是魏县人。南方才子屡试不第,
做不了官,又嫉妒又气愤,就让风水先生到北方看个究竟。当风水先生看到神龟驮城的魏县这块宝地争夺了他们的风水,阻塞了仕途,就暗搞破坏,下黑心设法毁掉它。他以保魏县城免遭水灾为由,游说县令杨琪,在城四角钻了四口大井,而这四口大井恰好钉在了神龟的四爪上。到了清朝中朝,漳河发大水,由于神龟被琐,四爪动弹不得,驮不起城,致使魏县县城被洪水淹没。魏县从此废置,并入大名。1940年6月恢复建制。但这一美好而神奇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河北魏县重建礼贤台
这是河北省魏县打造的文化旅游景点墨池?礼贤台
近日,千年古县河北省魏县根据历史打造的文化旅游景点墨池?礼贤台完成重建。礼贤台位于魏县县城东北的三河交汇处,高20多米、面积上千平方米,四周有开阔湖面。
魏县历史上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都城,魏文侯在这里筑礼贤台三拜段干木为师,尊贤纳士、富国强兵。
孔融让梨
原文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
续汉书曰:“孔融,字文举,鲁国人,孔子二十四世孙也。高祖父尚,钜鹿太守。父宙,泰山都尉。”融别传曰: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
法当取小者。”
《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融家传》曰:‘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编辑本段故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个儿子。孔融七岁的时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寿,来客很多。有一盘酢梨,放在寿台上面,母亲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长幼次序来分,每个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独给自己的那一个是最小的。父亲奇怪地问他:别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却分到小的,为什么呢?孔融从容答道:树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长辈,是做人的道理!父亲很是高兴。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长幼顺序分给兄弟。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小孔融也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其人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
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这些都是年幼时就应该知道的道德常识。古人对道德常识非常重视。道德常识是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融于日常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
另类解读
曾经有一位老师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交流听了这个故事后的感受,学生们大多都说孔融具有谦让的美德、要如何学习云云。惟独一名学生,语出惊人:如果孔融不让梨,他的哥哥们会揍他。这是他不得已的选择。也许在他哥哥们的眼里,他这不是谦让,而是一种屈服。
细细分析故事的本身:兄大弟小,兄之于弟是强者,弟之于兄是弱者;梨有大小,大梨乃大利者,小梨乃小利者。强者占大利,弱者占小利,何来谦让?要是强者将占据大利的机会让给弱者,这才叫谦让(因为强者本来就有力占据大利)。
“孔融让梨”的故事本是教育中国的孩子们要学会谦虚礼让,但是教科书里却省去了后面部分,所以人们一直认为孔融是一个很懂事的好孩子,其实不然。
当初孔融把大的梨子给了哥哥和弟弟,就有人指出:“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城府。”果然,孔融年龄稍大后,竟然抛妻弃子,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延展故事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罪犯,分别给他们写信,邀请他们谈一谈自己的母亲。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特别深。这两个人谈的事,都与“孔融让梨”有关。
一封来信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又红又大的,别提多想得到了。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呀?”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没想到弟弟抢先一步把这话说了出来。妈妈听后瞪了弟弟一眼,责备他:“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一听到这个话,我马上转过弯来了,改口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很高兴,就把那个大苹果“奖”给了我。从此我知道了,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能直接说出来,要学会说谎。以后我学会了打架、偷、抢,只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这是一名犯人写来的信。
第二封信是一位叫约翰的成功人士写来的,信中说: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我和弟弟们都抢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孩子们,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你们都有权利得到它,但大苹果只有一个,怎么办呢?现在咱们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3块,你们3人一人一块儿把它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结果我干的最好,就赢得了最大的苹果。
这与其说是美国版的“孔融让梨”,不如说是“约翰争梨”。要说一个故事就能决定一种人生,显然是极而言之;但要说母亲的观念和做法对孩子的一生没有影响,也不实际。事故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的启示。
在“约翰争梨”的故事里,,约翰和他们的兄弟无论年龄多小,都是他们妈妈眼中拥有独立人格和意志的“人”,而不是可以任由成人意志驱使安排的“屁孩儿”。“约翰争
梨”,正视人的天性和权利,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实现了人的权利和义务之间、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统一。
当然,这种“争”,是“明争”,不是“暗斗”,更不同于抢、夺。它必须在两个条件下进行,一是有一套大家认同的规则,二是有“裁判”监督规则的执行。
西方看法
在西方的教育体系中,孔融让梨显然不符合他们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理念,西方学者普遍对此进行了实验。在传统的西方家庭中,一位家长为了观察孩子们之间的友爱程度,把大小不同的苹果放在桌上,任由他们挑选,在挑选的结果出来以后,家长表扬了那位选的最小苹果的那位孩子,而对那位挑选了大苹果的孩子进行了批评,其实在挑选的最初,那位选择小苹果的孩子也是想选大苹果,但他懂得选小的更能赢得大人的青睐,从而违背自己最初的意愿选择了小苹果。而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了那些受批评的孩子一些启发,间接导致了孩子们学会了撒谎,过早接触了一些不良的信息。最终孩子们长大后都走上了违法的道路,然而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另一个家庭,却发生了不同结果,家长鼓励挑选小的苹果的孩子,赞扬他们的友爱精神,并且表扬挑选大苹果的孩子,称赞他们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显然这些孩子长大后都有了不一般的成就。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孔融让梨就一定能造就一个圣人(这是什么论调,让了个梨就成圣人了,古人让不学无术的今人冤死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