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
《母鸡》教学
金
设
鸣
计
王自文
浙江安吉天略外国语学校(313300)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7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母鸡》与《猫》在写法上3.比较的特点。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1.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读通课文。②用横线画出文中作者对母鸡态度的句子。
2.理清文脉,尝试分段。【设计思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1)交流画出的两个句子:①我一向讨厌母鸡。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相机板书:讨厌,不敢讨厌。(2)找一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讨厌母鸡,哪几个自然段写不敢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将课文分
教学难点
明白本文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与《猫》一文的写作手法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的调皮可爱,这节课我们去看看他笔下的母鸡又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
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或一段念出来,与大家分享。
生1:魔术开始了,老师把嘴巴凑近陈新益的耳朵嘀咕了几句,不知她打的什么鬼主意……
(掌声响起来)
生2:因为他的“嘀咕”一词用得好。
生3:魔术开始了,吉老师闪亮登场,陈新益充当领头羊……
(掌声)
师:为什么给掌声啊?
生:因为“闪亮登场”“领头羊”两个词用得不错。师:很多精彩的语句都没时间欣赏,因为老师告诉过大家,写好了,就给你们谜底。请助手陈新益同学上来,告诉大家,老师到底给你说了什么。
助手陈新益:老师悄悄跟我说,硬币放在1号杯子就说“好”,放在2号杯子就说“好了”,放在3号杯子就说“太好了”,放在4号杯子就说“已经好了”。
(孩子们乐得哈哈大笑)师:为什么那么乐啊?
生:因为我们一些同学猜准了,是老师跟陈新益商量好了,陈新益用暗号告诉老师的。
师:乐过之余,有什么启发吗?
生:有!
师: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从中得到的启发。
【评析:孩子们又一次大胆猜想之后,吉老师抓住孩子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提出“苛刻”条件,要孩子们写好魔术的经过才告知他们谜底。孩子们多么想知道谜底啊!没办法,只得写,并且写清楚、写具体才能得到谜底。关于魔术的过程,孩子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吉老师“苛刻”的条件实则是鼓励学生书面表达。从几位孩子所念的语句,能看出他们写得很不错。这一片段的教学,孩子们写出了本次作文的主体部分,再加上魔术规则和魔术后的启示,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作文。吉老师在此让学生明白作文要有头有尾,重点部分要具体清楚,无形地渗透了“篇”的概念,真可谓“润物细无声”。】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吉老师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表演,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开心,快乐的课堂一定会生成意想不到的收获。古人云:“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学生在吉老师营造的快乐氛围中,在吉老师不断激发之下,大胆猜想,积极叙述,认真写作。他们在快乐中成长,作文也在快乐中提高。
11
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20089
教学设计
成两段。
(3)交流评议。
3.自主学习,教学生字。
(1)交流:本课中有哪些生字词难读或难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2)学生自主教学:由提出生字词的学生做“小老师”或带大家读,或带大家写。
(3)教师检查。①课件出示:
颤颤巍巍如怨如诉小疙瘩下毒手狠狠
欺侮
挺着
警戒
啼叫
慈爱
辛苦
英雄
②抽读———齐读。
③比一比:上下两行词语有什么不同。(上一行:贬义,出现在第一段;下一行:褒义,出现在第二段)
三、研读感悟,体会母爱1.研读第一段,培养概括能力。
(1)读第一段,画出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句子,并尝试用一两个词概括。
(2)交流讨论。①学生读并找出句子。
②找出句中最能体现讨厌母鸡的词语。
③想一想这句主要写讨厌母鸡的哪一方面。(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预设:
①第一自然段抓住“没完没了”“、如怨如诉”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无病呻吟。
②第二自然段抓住“下毒手”“、趁其不备”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欺软怕硬。
③第三自然段抓住“发了狂”“、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帮助学生提升概括出:居功炫耀。
随机理解句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①出示句子,自读,交流句子写什么。
②体会夸张写法:聋子能听见母鸡叫吗?为什么要说聋子都受不了呢?
③仿写:这座山太高了,
2.研读第二段,培养分析能力。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出这一原因的句子,并标画出来。
出示中心句: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指名学生读句子———圈出重点词再读。(3)围绕中心句研读第二段。
认真读课文第二段,找出体现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词句,可以圈画,写感受,谈体会。小学教学参考
语文20089
12
(4)交流讨论。
预设一:体会负责。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等)都是母鸡负责的表现。
预设二:体会慈爱。
句1: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
①自读,谈感受。
②比较:鸡雏的肚子怎样?母鸡自己又怎样?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③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句2: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①读句子抓住“一声也不哼”感受慈爱,随机进行朗读指导。
②比较:以前会这样吗?(联系第二自然段:对别的母鸡下毒手,咬下一撮儿毛来)体会慈爱。
③齐读这一句。
预设三:体会勇敢。
句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
①抓
“不论……总是……”读。②从“挺着脖儿”感受勇敢。
句2: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①自读,谈感受。
②比较:以前它见大公鸡是怎样的?(联系“它永远不反抗公鸡”)
③指名学生读。预设四:体会辛苦。
引导学生从第八自然段体会,并概括出这里主要写出了母鸡“夜间睡不好”—辛苦。——
(5)再读中心句,体会母鸡的伟大。
(6)体会敬意。①出示:“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②质疑:对一只小小的母鸡有什么不敢的,作者用恰当吗?
③小结:用不敢是对母爱的敬意。
④带着敬意齐读这一句。
⑤什么原因使我对母鸡怀有深深的敬意?齐读中心句。
四、比较写法,尝试运用
1.请学生说说本文和《猫》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引导理解作者对猫的感情始终都是喜爱的,而对母鸡先是讨厌的,所以写法上本文是先贬后褒;本文的对比写法更能突出作者情感转变的不易,突出母爱的伟大)
2.将前三自然段改写成一段,把讨厌之情转变为喜爱之情。
“不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