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杜甫的《蜀相》中的诗句导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
那一定听过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那谁能给我介绍以下诸葛亮?(读课下注释) 《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军师,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板书题目)
诫:警告,劝诫。 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顺。
联系上节课的内容,思考既然这是一封家书,那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先领读,正音和划分节奏。找学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3、全班齐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质疑问难。 3、师强调重点词
4、生译全文。力求文字优美。(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
1、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哪一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 淡泊,立志,惜时。
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结构层次
第一层:(①)告诫儿子应当将“静”与“俭”作为“修身”与“养德”的根本。 第二层:(②③)阐述“静”与“学”的辩证关系,鼓励儿子成就学业。 第三层:(④)告诫儿子要珍惜时光,有所作为。
5、画出文中提高“志”的语句,练习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志:以俭养德 学:以静求学 才:以学广才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君子之行——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四)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1)对偶: 对偶句的运用: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文字简洁精警。 2、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重要性。 (一)理解默写。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座右铭的两句话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五、作业 1.搜集有关古代修身养性的名言2.背默课文、课下注释3.课时练写两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