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诗五首》中的一首。是传世名篇。颇能体现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曾学过他的《春望》、《秦州杂诗》(其一)、《月夜忆舍弟》、《江南逢李龟年》、《春夜喜雨》、《石壕吏》等诗篇。对其人其诗有些了解。但孩子们生活在衣食无忧的今天,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还是会有一定难度。
三、结合具体流程,谈谈教学设想和教学理念:
(一)复习导入:以师生齐背《春望》,简略交代杜甫生平的形式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歌行体的特点。温故知新,“但凭背诵长精神”,让学生已有的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分两部分内容,首先是解决朗读问题。本诗七言为主,间以长短句。语言通俗、形象、生动而凝练,感情真挚,适宜诵读。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反复的朗读促使学生初步获得语感,同时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对文本的解读,令课堂沉浸一种诗的氛围,实现“以读促教”。再有概括文意,训练学生抓关键字来概括文章思想内容、作者感情,提高阅读能力。
(三)赏析、质疑、探究:
或挑出你们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把你仍然认为不好理解的预习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这一环节集中体现“以学定教”学生主体原则。可以说,教师存在的价值在于学生的需要,学生该思考什么,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尽量有一个掌控。学生发现、提出预习问题,有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状态。不管他们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是如何的简单、肤浅甚至可笑,对他们来讲都是未知的领域。也让我们更了解学生。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也许自己一时不懂,抱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与学生共同研究。如果学生未能提出预期的有质量的问题,我们就引导或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二者互为引领,学生或在教师的预设环节下循序渐进地学习,教师或改变预设,应对精彩的生成。这样,让学生在彼此倾听,互相影响,互相分享的交流语境中体味思考的快乐。相对来说,学生的思维意识被激励、被唤醒、被鼓舞,比他记住多少词句、学会哪些语法要有意义的多。正像语文名师李镇西老师所说:“不追求我讲多少,而追求我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
(四)总结迁移:由杜甫只要“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宁愿“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忧国忧民情操,扩展联想,让学生例举忧国忧民内容的古诗文语句和具有这样的舍己为人情操的伟人。这样调动其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又是一次灵魂的净化、道德的提升。而且有助于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记录、积累的好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