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算机网络名词解释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1.传播时延:一比特数据从链路起点传播到终点所需要的时间

2.网络层的SAP:服务访问点:简称SAP,是一个层次系统的上下层之间进行通信的接口,N层的SAP就是N+1层可以访问N层服务的地方

3.信道的误码率:接收方收到的错误码元数与发送方发出的总的码元数之比

4.分组交换:发送端将要发送的数据分成若干较小的块,添加首部形成分组(包packet) ,分别发送到目的端,再组装恢复原数据

5.虚电路:网络层向运输层提供的一种面向连接的,使所有分组序到达目的系统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6.UTP:非屏蔽双绞线

7.VLAN:虚拟局域网

8.发送窗口:用来控制发送放数据发送率的缓存大小

9.流量控制:迫使发送方降低速率,从而确保任何一方不会过快的发送过量的数据而波及另一方

10.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

11.全双工: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要有两条数据通道,发送端和接收端都要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12.广播风暴:广播数据充斥网络无法处理,并占用大量网络带宽,导致正常业务不能运行,甚至彻底瘫痪

13.AUI:附加单元接口,是连接在计算机网卡和网线之间的一个十五针的接口

14.4B/5B编码:4B/5B编码是百兆以太网(即快速以太网)中线路层编码类型之一,就是用5bit的二进制数来表示4bit二进制数

15.对等实体:执行对等协议的实体

16.重装死锁:路由缓冲溢出;假设发给一个端系统的报文很长,被源节点拆成若干个分组发送,目的节点要将所有具有相同编号的分组重新装配成报文递交给目的端系统,若目的节点用于重装报 文的缓冲区空间有限,而且它无法知道正在接收的报文究竟被拆成多少个分组,此时,就可能发生严重的问题:为了接收更多的分组,该目的节点用完了它的缓冲空 间,但它又不能将尚未拼装完整的报文递送给目的端系统,而邻节点仍在不断地向它传送分组,但它却无法接收。这样,经过多次尝试后,邻节点就会绕道从其它途 径再向该目的节点传送分组,但该目的节点已被死锁,其周边区域也由此发生了拥塞

17.帧中继:是一种新型快速分组交换方式,它在继承了的特点之后,简化了其网络层协议功能而发展起来的

18.网络负载:网络的承受能力

19.冲突碎片:

20.可靠数据传输:一个应用程序能够无差错按顺序传递数据

21.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网络,是网络中的路由货链路不过载

22.网络核心即通信子网:由结点交换机、通信线路及设备组成

23.存储转发:在转发分组的第一个比特之前,已经预先收到了整个分组

24.自治系统:AS按区域划分的系统。每个AS由一组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同一个AS内的路由器运行相同的选路算法。相互拥有信息

25.FDM:按频率划分若干频段,每个频段专用于一个连接。

26.TDM:时间划分为固定区间的帧,每帧再划分为固定数量的时隙,每一个时隙专用于一个连接,用于传输数据。

27.移动接入:即无线局域网接入

28.DSL:数字网络用户线

29.ISP:英特网服务提供商

30.传输时延:一个比特从链路一端到另一端传播所需要的时间

31.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后排队等待向链路传输的时延

32.数据通信: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或其他数据装置与通信线路,完成数据编码信号的传输、转接、存储和处理的通信技术。

33.数据传输率:每秒能传输的二进制信息位数,单位为B/S。

34.信道容量:是信息传输数据能力的极限,是信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

35.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的方法。

36.PCM:称脉码调制,是将模拟数据换成数字信号编码的最常用方法。

37.同步传输:是以一批字符为传输单位,仅在开始和结尾加同步标志,字符间和比特间均要求同步。

38.差错控制:是指在数据通信过程中能发现或纠正差错,把差错限制在尽可能小的允许范围内的技术和方法。

39.分组丢失:

40.服务模型:

41.PUD:对等层次之间传输的数据单位

42.毒性逆转:若x经y连接到z,则x告诉y它到z的距离是无穷,即没有一条x到z的路

43.面向连接服务:双方在通信时,要事先建立一条通信线路

44.网络实体:能够代表起始服务器满足网络请求的实体

45.用户代理:用户与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46.代理服务器:用户通过这个服务与另一个终端进行非直接连接

47.CDN:内容分发网络

48.P2P:对等网络,网络上计算机无主从之分

49.移动IP:为了满足移动节点在移动中保持其连接性

50.基带传输:是在线路中直接传送数字信号的电脉冲,是一种最简单的传输方式,适用于近距离通信的局域网

51.Web缓存器(Web cache):也叫代理服务器。代表起始服务器来满足HTTP请求的网络实体

52.直通交换:分组交换前不需要完全接收,而是边接收边转发

53.广播链路:许多主机被连接到相同的通信信道

54.层次路由选择:将一个大的系统划分成若干小系统(自治系统),自治系统之间再互连。

55.组播(Multicast)传输:在发送者和每一接收者之间实现点对多点网络连接。如果一台发送者同时给多个的接收者传输相同的数据,也只需复制一份的相同数据包。

56.分用(Demultiplexing)是指将经复用所形成的合成信号恢复为多个原独立信号,或恢复为由这些独立信号所组成的信号群的处理过程

57.协议:控制网络中信息接收和发送的一组软件

58.半双工通信:即通信和双方都可以发送信息,但不能双方同时发送(当然也不能同时接收

第一章

1.网络边缘(资源子网)外围部件、主机;网络应用

2.网络核心(通信子网) 路由器;通信链路;网络的网络

3.RFC(Request For Comments ):请求评论

4.IETF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 : 因特网工程任务组。

5.面向连接的可靠服务:确保从发送方发出的数据最终按顺序完整地交付给接收方

6.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服务:不能对最终交付作任何保证。

7.存储转发时延: 将一个分组转发到输出链路上所需时间

8.输出缓存 (输出队列): 用于保存准备发往某个链路的分组。每条相连的链路都对应有一个。

9.排队时延:分组在输出缓存中等待转发的时间。

10.路上要转发的分组多,在其输出缓存中等待。排队时延是变化的,与网络中的拥塞有关。

11.分组丢失: 当缓存空间已满时,有分组要被丢弃

12.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

13.数字用户线DSL ADSL SDSL HDSL VDSL

14.HFC:混合光纤同轴电缆

15.共享以太网:端系统共享以太网的传输速率

16.交换以太网:多个端系统连接到一台交换机,使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全部带宽通信

17.物理媒体:将网络中不同端系统互相连接起来的物理线路 引导和非引导型

18.STP;UTP

19.基带传输:比特流(数字信号)直接向电缆发送,无需调制到不同的频段。

20.导引式共享媒体:连接许多端系统,所有端系统都能接收其他端系统发送的数据。

21.宽带传输:将数字信号调制成特定频段的模拟信号传送

22.分组丢失(lost):当到达的分组发现队列已满,没有空间存储,被丢弃 (drop)。

23.重传丢失分组:可能由前面的节点或由源端系统进行。

24.体系结构:网络的分层结构及其各层协议的集合,是对网络及其组成部分功能的精确定义。

25.协议分层:采用分层(layer)的方式组织协议及实现协议的网络硬件和软件

26.协议栈 (protocol stack):各层所有协议的集合

27.服务的提供:通过第n层本身执行某些动作,或再使用其相邻下层(第n-1层)的服务,来完成向其上层(第n+1层)提供的服务

28.ALOHAnet :一个基于分组的无线电网络,允许多个远程站点之间通信。

29.ALOHA协议:是第一个多路访问协议,允许地理上分布的用户共享单一的广播通信媒体(无线电频率)。

30.以太网:基于有线的共享广播网,连接多台PC 机、共享设备,采用以太网协议

31.简述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特点及工作过程

电:需要预留资源;恒定速率发送;实时效率低 先建立连接;

分:无需预留资源;按需使用资源,可能要排队等待;先分组

32.简述分层的特点和分层后数据的传递过程

分层特点:

每层功能独立;

每两个相邻层之间有一逻辑接口(SAP),可交换信息。

上一层建立在下一层基础上:

上一层可调用下一层的服务,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服务

主机(端系统)间数据传送实际上并不是在对等层间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相邻层间的传递合作完成。

第二章

1.套接字:同一台主机内应用层与运输层之间的接口

2.进程寻址:根据进程识别信息找到相应进程

3.用户代理:是用户与网络应用程序之间的接口。

4.应用层协议:定义运行在不同端系统上的应用程序进程间传递报文的格式和方式;报文类型;语法;语义;规则

5.HTTP协议:定义了报文的格式以及客户机和服务器交换报文的方式。

6.Cookie:允许Web站点跟踪、识别用户;服务器可以限制用户访问,或把内容与用户身份关联

7.Web缓存器(Web cache):也叫代理服务器。代表起始服务器来满足HTTP请求的网络实体;减少客户机请求的响应时间;减少机构内部网络与因特网连接链路上的通信量

8.因特网电子邮件系统的总体结构: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9.邮件发送主要过程:邮件保存到发送方报文队列;通过SMTP协议转发到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保存到相应邮箱中

10.简述应用程序体系结构三种类型的特点

11.什么是套接字、用户代理和Web缓存?简述用户进程和套接字的关系

12.简述P2P文件共享内容定位三种方式的原理

第三章

1.GBN:发送方:连续发送多个数据分组,停止等待

收到确认ACK,继续发送后面分组;

超时,未收到应答,从出错分组开始重发

接收方:按序号接收数据分组

正确:接收处理,发确认ACK;

出错:将出错分组及后面分组均丢弃,不发任何应答。

:发送方:连发多个数据分组,停止等待

收到确认ACK,继续发送后面分组;

超时,未收到应答,只重发出错分组。

接收方:不按序号接收数据分组

第四章

1.网络层功能和服务:虚电路和数据报

2.虚电路VC 组成:源和目的地之间的一条逻辑连接路径;VC号:该路径上每段链路的号码;转发表:VC路径上每台路由器中都有该表

3.信令报文:端系统向网络发送的指示虚电路的启动与终止的报文、以及路由器之间传递的用于建立虚电路的报文。

信令协议:用来交换信令报文的协议

4.路由器组成:

输入端口:

实现与输入链路相关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功能。

查找、转发、排队

选路处理器:

执行选路协议、维护选路信息和转发表以及执行路由器中的网络管理功能。

输出端口:

存储经过交换结构转发给它的分组,并将分组发送到输出链路。

完成与输入端口顺序相反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功能。

交换结构:

将路由器的输入端口连接到它的输出端口

5.线头HOL (head-of-the-line)阻塞:输入队列中后面的分组被位于线头的一个分组阻塞(即使输出端口空闲的),等待交换结构发送

6.网络链路帧有最大传输长度MTU

7.数据报服务:在给定源和目的地之间传输不同分组可能采用不同的路由。

8.虚电路服务:在给定源和目的地之间的所有分组采用同一路径

:链路费用增加的“坏消息”传播很慢!

当链路费用增加很大,会出现“计数到无穷”;问题产生“选路回环”

10.LS,DV比较:

DV算法:每个节点只与邻居互相交流,得到邻居的新费用,并告知邻居自己的当前最低费用

LS算法:每个节点与所有其他节点广播交流,只告知与其直接相连链路的费用。

报文复杂性:

LS算法:知道网络每条链路的费用,需发送O(nE)个报文;当一条链路的费用变化时,必须通知所有节点

DV算法:迭代时,在两个直接邻居之间交换报文

收敛时间受许多因素影响;当链路费用改变时,只有该链路相连的节点的最低费用路径发生改变时,才传播已改变的链路费用。

收敛速度:

LS算法:需要O(nE)个报文和O(n2)的搜寻。

DV算法:收敛较慢。可能会遇到选路回环,或计数到无穷的问题。

健壮性: 当一台路由器发生故障、操作错误或受到破坏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LS算法:路由器向其连接的一条链路广播不正确费用。路由计算基本独立(仅计算自己的转发表),有一定健壮性。

DV算法:一个节点可向任意或所有目的节点发布其不正确的最低费用路径。

一个节点的计算值会传递给它的邻居,并间接地传递给邻居的邻居。一个不正确的计算值会扩散到整个网络。

11.层次选路:按区域或自治系统的形式组织路由器。将一个大的系统划分成若干小系统(自治系统),自治系统之间再互连。

12.自治系统AS:按区域划分的系统。每个AS由一组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组成。同一个AS内的路由器运行相同的选路算法。相互拥有信息。

第五章广播链路:许多主机被连接到相同的通信信道(共享信道)

1.点对点链路:直接链接两个节点的链路,每一端有一个节点

CD基基本原理:

封装成帧,侦听信道,无冲突成功传输,有冲突停止传输,等待随机时间再侦听

CA:通过信道预约,避免数据帧完全碰撞

发送前侦听信道

忙:后退等待

空:先对信道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发送。避免冲突

无碰撞检测:隐藏终端、信号衰退等影响

5.集线器特点:物理层设备:转发作用,不缓存帧,提供网络管理功能,广播风暴

6.交换机特点:数据链路层的设备,根据目的MAC 地址转发帧,全双工工作方式,自学习功能,即插即用

7.存储转发方式(store-and-forward)

先接收整个帧,保存到缓冲区,再转发。

8.直通交换 (cut-though switching)

帧在转发之前不需要完全“存储”。

边接收边转发:只要接收到帧头中的目的地址,就立即查表转发,不需保存整个帧。(不存储,直接转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