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纪录片,影视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花朵。想来大家也是看过些许记录片吧,只是或多或少而已。在我们观赏纪录片时,他带给我们的有视觉冲击也有思想上的磨擦,更甚至是对心灵上的洗涤与冲刷。那么本文主要是对纪录片创作的详细过程的探讨及分析。
一、 纪录片的总论
(一) 纪录片的界定和分类
纪录片是以人们的真是的现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把真人真事作为表现的对象,并且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展示,而且其本质是展现真实,且他就是用真实来引发观众思考的电视或电影艺术形式。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也就是说纪录片是具有特定的内容或主题取向的,真实地记录客体对象,并且对内容或主题进行深入的发掘和研究。
纪录片的分类现在并没有固定的统一标准,本文则把纪录片分为五类:依照题材内容、风格样式、操作形式、文化形态以及多标注。1.依照题材内容分为:人文类(人文类历史题材、人文类现实题材)、社会报道类、自然环境类2.依照风格样式分为:再现与表现两大类(纪实类、写意类或是纪实类、表现类以及思辨类)3.依照操作形式分为:旁白加解说词加画面的“主观式”、采访式、纯观察式、反射式4.依照文化形态分为:主流文化纪录片、精英文化纪录片、大众文化纪录片、边缘文化纪录片5.依照多标准分为:报道类、栏目类、非栏目类和其他类。
(二)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审美特性以及纪录片的功能 纪录片的艺术特性这个问题已经是一个谈论了百年的老话题了,而且直至今日也依然争论不休。纪录片本性在于视听形象纪实性,纪实也就是包含物质和人工双重作用。具体表现为若干特性。而本文则偏向于政论性、真实性和文献性。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风格,他的某种特性或强或弱都有所不同。概括性的来说纪录片的艺术特性为:纪实本性和政论性、纪实本性和真实性、纪实本性与文献性这样三种。
纪录片的审美这一特性问题一样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所说的纪录片审美特性主要为:自然美、和谐美和意境美三种。纪录片的自然美既是本性彰显,又是竞争驱使。纪录片的自然美包含了平实感、怯矫饰、艺术真实与艺术真理以及大巧若拙与大巧若俗这四个层面的蕴涵。当然纪录片也有对丑内容的审美处理,也就是审美不避丑、揭丑为扬美和审美无定势与负效果。丑是一种客观存在,也可以说是生活、事物多方面中的一个侧面。纪录片作为反映真实生活的艺术,展现了生活或事物的真善美也就不可回避生活或事物的假恶丑。毛泽东说过,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无丑不足以见美,无恶何以贵善?同为上层建筑,艺术不能脱离与它同在的伦理和法理基础,更不能与之对抗。作为传播媒介,纪录片被视为与一切丑恶现象作斗争的重要利器。[1]
纪录片的功能在本文中主要分为五大类:记录历史、认知功能、体验人生、审美愉悦和沟通文化。记录历史又分为四小类,1.记录重大事件;例如纪录片《玉树地震》,2010年4月14日上午7点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了两次地震,最高震级为7.1级,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在这次地震中造成2698
人遇难,270人失踪。《玉树地震》就记录了这次重大事件。2.钩沉和发现历史;例如纪录片《慈禧身世之谜》,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女人,她统治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她拥有无上的权利和无尽的财富。她曾两度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权倾天下。这个女人就是慈禧。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在史书中探究慈禧出生的时候,却找不到任何记载。慈禧到底出生在哪里?她的身世中又有怎样的悬疑?伴随着华丽的陪葬品,埋入冰冷的地宫之中的,还有慈禧神秘莫测的身世。[2]看这类纪录片它就会勾起了你去发现历史的兴趣。3.记录即将逝去的人类文明;例如《神鹿》,也许他曾今有,而如今因为各种原因他已经消失了,也许现在他还有,却已稀少很快就会随风而散。4.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例如《远在北京的家》,纪录片中讲的是一群从安徽省无为县的农村姑娘到北京打工的小保姆的生活历程,体现的是她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认知功能又分为两小类,认知社会(如:百年小平、篙山丰碑);认知自然(如:自然世界)。体验人生分为三小类:1.生命操作,人生体验;例如《沙与海》2.追求信仰,升华精神;例如《最后的山神》3.珍惜生命,抗拒死亡;例如《壁画后面的故事》。
二、 纪录片的前期创作
(一) 选题策划与采访
纪录片的创作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他的前期创作包括了选题策划、搜集文字、采访和形象资料、录音和拍摄等多项工作,这些前期工作也都是为后期编辑加工做好必要的各种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便是拍摄和录音,而且作品的风格样式也是必须在前期创作中孕育和确定的,这样有利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纪录片的创作就与新闻中的调查节目有些相似,都分前期与后期,新闻调查节目前期也要策划选题、拍摄和录音,后期是制作播出。但是纪录片与新闻节目不同的是新闻要求实事求是,然而纪录片拍出是给观众欣赏的,如果像新闻那样画面呆板就不足以吸引观众。当然纪录片的创作也应该要有像科学考察那样的严肃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样制作出来的记录片作品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还有时间的检验的。纪录片必须在创作的开端就加入形象思维,也就是通过逻辑和形象双重思维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处理,直到创作完成。
1. 创作的准备
在我们要做一件比较大型的事件时,我们都要做准备工作。纪录片创作也是如此,在思想上创作者要做好吃苦、艰苦奋战的准备,当然坚持也是必备的精神,拍摄纪录片要求的不仅仅是时间,还需要文化底蕴。创作者没有文化怎么创作出有内涵的纪录片呢?物质准备那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上山区或是高原、下走农村、矿井又或是出海进森林等这些都需要有专门的物质准备。
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整体过程,无论是拍摄、采访还是录音,他们没有前者,所以就很难有后者。但由于创作者缺乏必要的准备而影响了整个策划和创作,甚至是在拍摄的中途停下机器来研究材料、读书的教训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特定的题材,比如,对少数民族采访与了解、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展现,这些题材的纪录片都需要创作者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对事物的了解。一部作品的成功条件有很多,但归根结底他的决定条件在于主创者的思想还有文化素养。
2.选题策划
本文觉得纪录片的选题策划主要取决于六个词十二个字:题材、责任、兴趣、内容、方法和样式。
要拍摄一部怎样题材的纪录片,这个选题的产生可能性有很多种:由上级布置的、有自己主观构思而成的、有采访过程中发现的,但无论是哪一种他的产生就表明了这是生活和社会的需要。当今纪录片大体上有三种来源:独立制作人、制作公司和国家媒体。官方和半官方媒体是传播以及舆论的主渠道,都以强调社会利益为主。制作公司的选题则是以社会利益和兴趣爱好并重的,那么独立制作人就基本上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题的。作品的艺术样式取决于作品题材和创作方法,同时与个人追求有直接关系。因而,策划必须对题材内容、作品风格和创作方法进行总体考虑。[3]无数条溪流可以汇成大海,人的创意也是一样,一个想法创意可以是个人想出来的,然而要完善这个想法或是创意就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纪录片的选题策划也是如此,题目可能开始于个人,然而成于集体。
事情都有轻重缓急之分,纪录片的题目内容也有主次轻重之分。在这些创作的前期过程中便会有许多的取舍和选择,那么这时,主创者或是领导者便要看到这些问题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在前期的策划中,对内容宜宽不宜窄;对整体框架结构宜粗不宜细;对最终完成的形式宜虚不宜实,这样就为后面的采访、拍摄或是录音甚至是后期的创作都留下了可以删改的发展空间,不至于太死板无法改动为后期制作带来不便。
3.形象思维与计划调整
在影视作品中有一种作品被称为“遗憾的艺术”,这类作品是指在作品播出后才发现作品中的缺陷和不足。可是,木已成舟,想要改已是为时已晚了,只能留下遗憾。所以,为了不让作品最后归类为“遗憾的艺术”之中的话,就要在发现不妥或是出现问题之际,及时的做出调整、修改和完善。修改、完善后的创作方案要尽可能达到的目标是:主题鲜明,观点正确;
使结构合理、顺畅; 曾强故事性,富有悬念; 风格鲜明,形式完美;
抓住要害,挤压水分,精炼篇幅。
形象思维也就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伴随着的形象、联想和想象以及情感,并使用这些创作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基础元素是视象和听象。形象思维是认识和反映世界的一种重要思维形式,是教育人和培养人的有力工具,所以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逻辑思维,还要重视或是更重视形象思维。
(二) 采访与拍摄 1. 采访
本文所讲的采访分为两种:先期采访和拍摄采访。 先期采访要考虑详细、周密、具体。对后期事件有关的信息都要力求弄清楚、弄明白,而这些事件也无非是时间、地点、人物、数据资料等。当然先期采访的要求就是对事物的了解要具体、深入、全面以及扩展。先期采访可以说是一种调查,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也就是多观察和考察,所以在这个先期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到:宁滥勿缺,宁细勿粗。但是,这些详细和全面并不是让你写一个详细、完整的脚本,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这个详细、完整的脚本已经落伍了,详细、完整的脚本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会制约拍摄采访的现场发挥,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就不利于在变化新情况的出现时捕捉新内容。在现如今的电子录像时代,先期采访一般只拟定大致的拍摄大纲,给拍摄时预留发挥的余地。
对于纪录片来说,录音和拍摄才是真正的视听纪实采访。拍摄采访在条件允许的时候可以直接拍摄、录音简单方便,然而有些情况下也要口头采访以及做笔记。也正因为这种拍摄采访,使纪录片的逼真性、直观性十分强烈,也因此观众觉得纪录片真实。当然拍摄采访就得对拍摄者有要求:拍摄技巧娴熟;有细节拍摄的意识;拍摄哪些内容做到宏观把握,心中有数;有段落、章、节意识和后期编辑意识;有应变能力和声画并重意识。
2. 拍摄
拍摄是一种行为,而这一行为是由人发出的,那么就会带些主观色彩,“干预”一词也就应运而生了。许多纪录片在拍摄过程中也都有“干预”,编导者也是可以根据内容适当的在拍摄过程中进行“干预”。例如系列片《龙的心》中《调解》一集中便进行了“干预”。当然,有些内容、风格的纪录片是不可进行“干预”的,那便不可插手“干预”,避免破坏纪录片原本的风格样式。
对于已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是已经发生了而无法再倒回的事物,需要对其进行拍摄,那么最常使用的是“重现”和“情景再现”两种拍摄方法。“重现”是将某一特定人物过去的有意义经历由本人重新演示进行拍摄。一般是限于一个人的经历时隔不久、环境无大变化;“重现”的内容与整个作品内容没有明显视觉差异,即对象“自身”经历的重演。时隔较久,环境变化,当事者形象面貌全非,或涉及人物较多的内容,则不宜重演。[4]“重现”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要画龙点睛的突出作品的某些特定内容、特定时空。“重现”也不是一种容易使用的方法,有些作者不善于“现在进行式”的创作,那么滥用“重现”就容易创作不成功;也有些当事人在面对镜头的拍摄时会显得不自然,无法拍出当时事件发生时的那种感觉以及效果,这也会导致拍摄的不成功。“情景再现”,又称“搬演”、“扮演”、“情景再现”,则是由他人扮演时过境迁的特定重要情节,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情景再现”一般用于人类学和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例如《李大钊》、《共产党宣言》等纪录片都做了有益尝试。“情景再现”虽然是扮演,却与影视表演艺术有原则性的不同。“情景再现”要控制表演,必须符合纪录片的总体纪实基调。所以“情景再现”对于纪录片来说只是一种讲故事的辅助手段。
有些纪录片是融入到被拍摄者当中进行拍摄的,有些纪录片是隐瞒被拍摄者进行拍摄的;这是两种不同的拍摄方法,前者是交友拍摄,后者是偷拍。这两种拍摄方法都是想要拍出自然地效果,但是,他们题材是有差别的,交友拍摄是一种好方法、好作风,偷拍却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允许的情况下都会采用交友拍摄而不是偷拍。
3.摄影造型 本章内容丰富,所涉及元素颇多,这章的内容也是可根据编导或主创者自己的理解以及剧本内容的需要自己有不同的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摄影造型。就如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本章内容本文只是粗略的、大致的写,如果大家有兴趣可自己找相关专业的书籍来阅读。
摄影造型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摄影——摄像、镜头——画面、造型——构图等。这原本是六个词,他们有属于各自不同的内涵,但是业内却习惯把他们当做三个术语来使用。
在镜头方面,以16毫米摄影机为例,镜头的分类为: 标准镜头:焦距为25毫米,大体与人的眼睛相同; 长镜头:焦距长于25毫米;
广角镜头:焦距短于25毫米; 超广角镜头:又称鱼眼镜头;
变焦距镜头:可以在拍摄过程中变化焦距。
镜头焦距越短,视野角度就会越来越宽广,被拍摄的物体成像就会越小。反之,镜头焦距越长,视野范围就会越窄,景物的成像就会越来越大。
摄影构图有十大方法:视听时空统一,景别,角度,画面内容结构,光线与摄影,色彩、影调、线条,运动与造型,综合运动长画面拍摄,方法、时机与摄影猎奇,摄影基本功与艺术策略。影视摄影构图的特点:系统性、视听同时性、动态性、现场一次性。构图的四种形式:单一构图和多意构图,静态构图和动态构图,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斜线构图、曲线构图,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构图的方法很多,但是注意要符合摄影构图的要求:艺术营造的自然美效果。
景别大致分为五类:远景、中景、近景、全景和特写。远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般的景观,这种景别用来介绍环境,渲染气氛、展现场面。中景: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表现效果。近景:只有被物体的局部,表现细微变化,有声胜无声。全景:能将人物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能用来展现多个人物的歌舞、打斗场面,如“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效果。特写: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效果。
三、 后期创作
(一) 影片剪辑 1.蒙太奇画面组接技巧
后期的创作也就是将前期创作中拍摄所获取的影响素材以及声像素材等进行编辑加工。在编辑中最主要的就是蒙太奇组接艺术。蒙太奇的画面组接有八大技巧:画面组接艺术,叙事型组接,表现型组接,强化主体意识和理性蒙太奇,画面组接依据和接点选择,画面组接与作品节奏,两种长画面比较与剪辑选用,影视资料与剪辑。要想创作出好的纪录片就要灵活的运用蒙太奇的这八大画面组接技巧,要想创作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就要看透蒙太奇的这八大画面组接技巧。那么有人会问蒙太奇是什么?简单来说蒙太奇就是运用画面形象来做文章的语法与修辞。 2.声像剪辑
很多的纪录片都是有访谈、现场声或是模拟声的,而且访谈在当今的纪录片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当作者在作品中出声了,那么在剪辑中要注意剪好作者的形象。在剪辑声像的过程中将那些捕捉到的自然交谈和争论运用好,这样会使人物的性格描写更加的生动。而对观点对立和心灵交谈的声像剪辑就要合理严密,形成鲜明的对照,构成作品的关键部分,使作品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现场声的作用在于传达情绪和渲染氛围,有效的阐释画面,使视觉形象的深层含义通过声音表达出来,所以现场声有其他造型元素无法替代的地位。
(二) 解说词、音乐创作
解说词不是为独立传播而写作,它是影视纪实艺术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形式,是一种提倡“不完整”的文体。离开作品整体叫人读不懂,不仅是正常的,还是它应有的独特品格。[5]纪录片的解说词也分四种:写实风格类的报道型,写意风格类的文学型,写意风格类的政论型,还有无解说型。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主观声音,音乐选的到位也可以为作品加分,使观众印象深刻。音乐的表现作用:对作品结构起承转合的黏合作用和描绘作
用。配乐的基本要求:统一性与多样性并重,抓重点,形离神不离。最后再将这些剪辑好的声像与影像合成,配上字幕便可成为完整的纪录片作品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