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一的诗歌赏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观沧海》

1、“澹澹”是形容 的样子,“竦峙”是写 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句是实写,后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 , ”;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 。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 。 4、这首诗的主旨是

《次北固山下》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钱塘湖春行》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 的情景。

《天静沙·秋思》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龟虽寿》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竟时,终结,这里指死亡。神龟虽能长寿,但也有死亡的时候。)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骥,良马。枥,马槽。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有远大抱负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盈缩:原指木星的长短变化,这里指人的寿命长短)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怡,调养身心。永年,长寿。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

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选自《乐府诗集》,是曹操的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 这是曹操晚年写作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诗,诗中的哲理来自诗人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诗中融哲理思考、慷慨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过故人庄》孟浩然 (过:拜访,探访,看望)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具:准备,置办。黍(shǔ):黄米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xiá)。(合:环绕。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户。场圃,打谷场和菜园。桑麻,泛指庄稼。)

待到重阳日,还(huán)来就菊花。(就:靠近、赴。这里指欣赏的意思。) 选自《孟襄阳集》。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现在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佳作。

3《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选自《全唐诗》。作者常建(708-765),唐朝诗人。大约是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

诗中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省净,兴象深微,意境浑融,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形容禅院环境幽静,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柳絮)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选自《李太白全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诗歌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杨花”“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打下铺垫。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5《夜雨寄北》李商隐(寄北:当时诗人在巴蜀,寄诗给长安的友人或妻子,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巴山:泛指巴蜀之地)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却:再。)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

此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情景交融构成一种艺术境界。

前两句实写当前景,后两句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巴山夜雨”,在本诗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却自然天成不漏痕迹。 6《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歌女。)

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选自《樊川文集》。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

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

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一个“犹”字透露出作者批判之意,忧虑之情。

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和谐统一。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

7《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州(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的上片联系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

的艺术享受。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本词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赚得,骗得)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选自《诚斋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宋代诗人。松源,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诗的前半部为议论,后半部为描摹,二者构成先果后因的内在联系,均渗透着诗人浓郁的思想感情,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的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

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拟人)。

9《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选自《漱玉词》。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

本词表达了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接下来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拓展: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另一首:《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雨疏:雨水稀疏的样子,或译大雨疏狂。)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指海棠花叶子肥嫩,花儿却憔悴了。)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首词用叙述、对话体的方式来交待来龙去脉,宛若电影画面般将镜头从远拉近。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本词经典之句在于“应是绿肥红瘦”,以红、绿相对称,对比甚为鲜明、强烈,不仅丰富视觉飨宴,也让人品会更深层的韵味,因而突出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除了李清照词以外,白居易也曾将色彩的运用比拟得相当精湛,其《忆江南》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以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相对印,丰富了诗词色彩的美丽,让人感同身受,仿佛真见火红的旭日、蓝绿的深邃江水。此外,此句也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

10《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天光云影共徘徊。(共徘徊,都在镜子般的水面中一起荡漾) 问渠那得清如许?(渠,它,指方塘。那,通“哪”,怎么。) 为有源头活水来。(为,因为)

选自《朱子大全》。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读书的道理。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因为常有活水注入,得以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诗中以象征的手法,将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拓展:《观书有感》 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一、《观沧海》1、水波动荡 山岛巍然屹立 生机蓬勃 2、B 3、观 六 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日月星辰 海水呈青苍色 4、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二、《次北固山下》1、A 2、C 3、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三、《钱塘湖春行》1、初、早、新、渐、浅 2、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自制: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5、钱塘湖初春 在湖边骑马春行

四、《天静沙·秋思》1、深秋晚景图 2、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