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中探索大学生创就业的新动向
摘 要: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度敏感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生力军。而处于择业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就业问题。文章试图从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中探索大学生创就业的新动向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舆情 创就业
大学生作为社会高度敏感群体,是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和重要生力军。在目前中国的网民中,15~35岁的少年、青年占据了主流,其中大学生群体更是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由于较高的教育程度、政治参与度和网络依赖程度,广泛地活跃在网络舆论的参与中,是舆情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处于择业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就是就业问题。不管是在论坛、贴吧、微博还是其他任何网络信息聚集地,都可以听到大学生的声音—— 大学生群体俨然已经成为这一话题的核心成员和重要参与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来倾吐心声。网络舆情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既直接反映出当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
1 网络舆情中反映出的大学生创就业新动向
据中国新闻网数据,我国2011届高校毕业生超过660万人,比上年增加近30万,创历史新高。再加上往届未就业的几十万毕业生,今
年的就业形势仍旧不能乐观。但是,从今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在政策扶持、经济形势向好、中西部城市崛起以及毕业生就业心态变化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创就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
1.1 到广大基层建功立业
“大学生村官网”、“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吧”„„一个个与“村官”相关站点的出现,显示了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的热情。2009年4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人数已达到13万多人。高校毕业生积极参加“村官”选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十几名甚至上百名毕业生竞争一个“村官”岗位的现象。 1.2 到二线城市谋发展
目前,应届毕业生对工作地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比往年,今年的毕业生不再一味地坚守京、沪等大城市,而是更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相对压力较小、发展空间较大、幸福感更高的二线城市。应届毕业生之所以愿意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流动,即有市场调节方面的原因,亦是理性选择的结果。从市场角度来看,首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是有限的,每年新增就业岗位的速度低于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而部分二线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力逐渐显现,就业机会增多。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腾飞阶段,二线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给应届毕业生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活力。从理性选择来看,一线城市人口密集度高,生活
成本大,大部分毕业生不堪重负、难以承受。 1.3 自主创业方兴未艾
“创业甜酸苦辣咸五味俱全,是年轻人成熟的加速器,是社会进化的引擎。”“大学生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创业对我们来说,成了能为自己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败了也会是珍贵的人生经验,没后顾之忧”。“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不建议毕业之后直接创业,创业要有充分的准备!”网络舆情对创业的讨论近年来一直都是热门话题,“大学生是否应该创业”、“大学生创业有哪些困难”、“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法则”„„围绕着创业永远都有讲不完的话题,随着网民各抒己见的唇枪舌剑,自主创业之风也在各大高校校园里聚集起热度。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选择在毕业后开创自己的事业,自主创业成为了近年大学生就业的新动向之一。
2 基于大学生创就业网络舆情的高校管理建议 2.1 引导和监控大学生创就业网络舆情
加强大学生创就业网络舆情的管理,引导是重要方法之一。这里所说的网络舆情引导主要是利用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知名人士、学生党员和优秀学生干部的影响力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疏导,消除大学生由于创就业碰壁而产生的不良反映,如片面夸大就业压力、面对社会消极被动,甚至是逃避或抵触就业等。在开展网络舆情引导时,高校要特别注意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努力端正大学生就业心态,提高大学生就业技巧,全力做好就
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
加强大学生创就业网络舆情管理的另一方法,是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建立起这一机制,就是把握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动权。完善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机制有利于挖掘和推断网络舆情的内容、指向和强度。为了迅速掌握大学生的创就业动态,高校应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监控工作,建立起专业的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技术队伍,确立网络舆情信息处理制度,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及时地汇集、整理、分类和分析。只有这样,高校才能最快、最有效地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利用,对不同的大学生创就业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解决。 2.2 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创就业的指导 (1)就业方面。
日渐升温的基层就业和二线城市就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就业的理性化趋势,但事实上,急功近利、就业心态浮躁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之中。很多学生求大轻小,希望进“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对“小城市”、“小单位”、“小岗位”、“不感兴趣”;公务员考试仍是“中国竞争最激烈的考试”;很多大学生也仍旧认为“有房有车”才能“享受生活”,有权力、名声好、待遇高、有保障的工作才“够风光、够体面”。相互攀比,追求名利之风在网络舆情中也可见一斑。为此,高校需要继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端正求职动机,转换择业思路,调整就业期望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教育,高校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到基层事业中的发展机遇,更好地扩大学生的基层就业。 (2)创业方面。
高等教育应该加快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更加重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特别是创业的能力与素质上有一个大幅度跃升。在自主创业的问题上,高校要正确认识,积极引导,进一步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创业实践。但必须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创业投资的风险很大,不能期望和鼓励大多数毕业生都去创业;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总在不断涌现新的需求,大学生群体更应该、也更容易投入到社会技术进步和文化创新的工作中去。高校要为每个有意愿、有条件、有能力的青年人提供通过创业实现主动就业的条件,在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创业理想保驾护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