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28卷第12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VoI_28 NO.12 2009年l2月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Dee 2009 毒 鞲渔馘与瓣鸯蝉降l 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 徐 辉。, 郁汉琪 , 朱 军。, 褚南峰 (南京工程学院a.教务处;b.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江苏南京211167) 摘 要: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从企业提高科技创新力等方面阐述了校企 合作共建的必然性。通过对南京工程学院开展的多样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建模式的实践总结,论述 了校企合作共建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建模式;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67(2009)12—0187—04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by College and Enterprise XU Hui ,YU Han—qi ,ZHU Jun ,CU Nan-feng (a.Department of Teaching Affairs;b.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for Engineering Fundamentals,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 1 1 1 67,China) Abstract:From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the need of high application talents training,the improvement of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 in enterprise and etc.,this article elaborated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Through the summary of practice with multi—styles and deep level cooperation which are developing in 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t expounded that the cooperation has promoted the training of applica— tion talents and met with good results.The article gave out some measures and explored how to further impel and deepen the cooperation.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CO—construction pattern;innovation talents 1 引 言 才,提升了办学水平。 教育部教高[2005]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产 2 多样式、深层次校企合作 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不断拓展校际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技术创新步伐的 间、校企之间、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加强各种 加快,企业技术水平和技术的密集程度不断提高,对企 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因此,高校要 业一线员工、工程技术人员、各级管理者的能力和水平 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创造良好条件。多年来,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更新、管理观念更新、岗位 学校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走产学研相结 技术培训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但是与此同时,人才 合的道路,积极探索多样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建有 培养,包括员工培训的难度越来越大,生产现场能提供 效途径,全力提供和打造育人的优质资源和有利条件, 学生实习和员工培训动手的范围越来越少,严重影响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社 实习和培训的效果 。在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的 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 过程中,企业科技研发能力的薄弱与高校科技成果转 收稿日期:2009—05—20 化率低的不协调现象仍大量存在,企业和社会对高层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课题资助项目(FIB070335.A7-44) 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 作者简介:徐辉(1971一),男,江苏启东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从 突出,出现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Te1.:025 ̄6118849;E-mail:huix@njit.edu.cn 高校与企业建立传统单一松散的实习基地的校企合作 188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 索 第28卷 模式面临严峻挑战。要解决这些矛盾,企业与高校必 须另辟蹊径,进行多样式深层次合作。 近l0多年来我国在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的情 况下,由于国家财力的有限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远远 跟不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教育资源的 严重紧缺。各高校暴露出来的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不 足,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影响了教育质量和科研水 平的提高 。在美国、德国、13本、新加坡等一些发达 国家的高校,他们除教学经费充足外,实验室的条件是 非常好的,不少实验室得到了企业的赞助和支持,在学 校内挂牌共建的实验室也是非常普遍的。国外的办学 经验值得借鉴,在国家投资不足的情况下,多渠道、多 形式的筹措办学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是高校实现自我 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习 基地的方式,争取企业在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为高 校的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提供支持,这是解决高校实 验资源紧缺问题的新途径。 3 多样式、深层次校企合作共建的模式 学校本着“诚信合作、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互利 共赢”的宗旨,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种优质资源,切实开 展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合作,先后与25家国内外企 业合作共建了30个项目,协议资金达3.65亿元,专业 覆盖面达90%以上。 3.1共建师资队伍 培养社会、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要求教师既要有能教善教的本领,又要有工程师的能 工善工的能力。一方面,学校积极引进在企业或研究 所工作的实践性知识丰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充实 教师队伍,同时聘请企业及社会上经验丰富的名师专 家、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扩大“双师型”队伍 数量。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每年 要求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校办企业去挂职锻炼,参 与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教师通过参与研究新技 术,进行二次开发,设计制作教学设备,开发实验项目, 编写实验指导书,其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工程能力有 了很大的提高,上课效果好,深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因此,通过校企共建,着力打造了一支新型的“双师 型”师资队伍。 3.2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 学校充分利用机电控制类专业的优势,以大型跨 国公司在中国高校实施技术输入为契机,主动与一些 跨国公司开展诚信合作,通过企业捐赠实验设备、学校 共同投入的方式来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合作企业 中有美国GE FANUC公司、UGS公司、日本三菱(电 机)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法国施 耐德公司等11家大型跨国公司(6家为世界500强), 国内合作伙伴多为行业领军型企业。企业与学校的合 作是深层次的,在实验中心,这些知名企业不仅投入建 设了代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设备,专供学 生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使用,而且还提供一定的 免费技术支持和服务等多种合作形式。以共建的GE 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为例,南京工程学院成 为GE FANUC自动化有限公司中国大学计划的第一 家合作共建高校,合作内容主要包括:企业不仅为学提 供体现行业最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而且利用共建实 验室开展教师技术培训、学生职业资质培训、参加专业 改革课程建设、合编教材、指导实验、组织科技竞赛、传 播企业文化等方法,全面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 。 3.3 共建实习(实训)中心、实习基地 根据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要求, 企业和学校依据各自的特点相互介入渗透、优势互补, 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 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而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 利益共享关系,学校积极改革模式、创新机制,按照专 业与相应的行业合作共建校内实习(实训)中心、实习 基地。江苏省电力公司与我校共建了输变电工程实习 (实训)中心、电力市场营销实习(实训)中心,为学生 提供与现场相同的设备与真实的环境。为推进“教学 生产一体化”,学校积极解放思想,把名企生产线搬进 校园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飞兆国际(香港)电子有限公司投资近1 000万元建设 两条SMT贴片焊生产线,由学校提供场地,共同组建 南京工程学院一飞兆电子与自动化生产实训基地,一 条用于企业生产,另一条用于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毕 业设计、顶岗实习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研发实验等;实 训基地运行2年以来,已承担了86个班级3 700多名 学生进行了相关的电子实习、专业认识实习,有15名 学生进行了3个月以上的连续顶岗实习。 3.4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除了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走 进课堂给学生开设讲座、作学术报告、讲述生产一线最 实用的技术,还十分注重企业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参与 度。在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中,学校提出了各专业建 设指导委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教学大纲的审 定必须有企业专家参加。学校经常聘请企业专家开展 咨询,了解行业技术发展,认真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 意见和建议,不断溶人职业元素,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 新要求,参照相关工程师资格标准,适时科学合理调整 课程结构。同时学校还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编写教 材、审阅教材以及教材选用论证,确保教学内容紧跟行 业发展。 3.5 共建校企产学研联合体 学校加强与校办科技产业联合培养人才,共建产 第12期 徐 辉,等: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践与探究 l89 学研联合体,以“产学研训一体化”作为学校的传统特 色。学校高度重视校办科技产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 建有占地257亩的高新产业园区及6家校办科技企 业,其中1家公司为国家级重点高薪技术企业,3家为 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校办企业与其主要技术支撑的 证书,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立项3 000多项,获国家级 奖l4项,省级奖176项。我校学生在2007年全国首 届“三菱电机自动化杯”大学生自动化科技创新设计 大赛中获得了唯一的一等奖,在2009年全国大学生 “施耐德杯”节能设计竞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得第5 名。 相应专业紧密结合,共建研究所,主要研究企业的技术 攻关问题。学校与校办企业采用交叉培养模式共同举 办教改班,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过程中,利用假 4.4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理论 期和双休日空余时间,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 企业生产活动以及专门设计的强化训练,学生在真实 与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适应市场经 济发展需要的优秀应用型创新人才 。通过与国际 的工程环境中,通过主动思考、独立作业、培养工程意 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目前,校办企业已 经成为学生实训和实习基地、教师的实践基地、毕业生 的就业基地。 4校企合作共建的效果 通过与企业开展多样式、深层次的共建合作,学校 在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生综合能力、就 业能力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学校的应用型人 才培养,同时企业得到了实惠。 4.1 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优化 学校与企业通过合作,打破了传统的隔阂,以“优 基础,适口径,强素能,多方向”为指导,制定体现应用 型本科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大学的人才培养 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人才计划和人才需求实现 “零距离”接轨,使大学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 实现“无缝对接”L 。同时,在与国际大型企业合作 中,使学校在人才培养标准、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 与国际标准接轨。 4.2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水平 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向学校援助仪器设备,增加 了学校实验室的设备数量,提高了设备的质量。同时, 企业免费或特价提供最新的产品、技术及软件升级,提 高了学校实验设备水平。例如,我校与三菱公司共建 的“三菱CNC实验室”,三菱公司年年推出新产品,从 E60一M60s—E68一M70,每推出一个新产品,三菱公 司均向我校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免费到学校进行技 术讲座和宣传等。这不仅有利于实验室设备的更新, 也有利于教师、学生掌握当前最新的数控技术。因此, 校企共建实验室,使实验室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与市 场同步,大大方便了教师教学、项目应用和开发,促进 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 4.3学生综合能力大大提高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应用和创 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服务于企业和社会。在这良 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下,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科技竞赛 和技能培训,教改实验班90%学生取得职业技术资质 上知名公司的合作,将他们的企业文化、管理经验、科 技知识等融入到实践教学环境中,学生在实践中感悟 到这些世界级企业的文化理念、技术水准和为人处世 的诚信态度、办事准则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 是为企业量身定做、为企业特殊需要开“订单”。在这 些实验室进行毕业设计的同学,受到公司文化的熏陶, 对公司的产品、技术熟悉和掌握后,很容易找到适合自 己的工作岗位。例如,有些学生在“三菱CNC、FA实 验室”或“FANUC数控实验室”做过“数控系统应用于 数控机床或加工中心的课题研究”后,很受数控业界 的青睐。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学校为学生拓宽了 就业渠道,学生提高了就业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企业获得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优秀人才,就业率 一直名列江苏省前茅,连续四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 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5 问题与思考 结合国内校企合作的现状和我校与企业合作共建 的实践分析,为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确保 校企合作共建的正常运行和健康有序发展,应采取的 以下几个方面措施。 5.1 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 (1)政府要将校企合作共建制度化。要规范制 定、完善学校和企业的责任机制,明确规定企业参与高 等教育的义务和责任。 (2)发挥政府的催化剂作用。政府各个部门之间 要充分协调,对各自的领域进行引导与支持,以创建良 好的校企合作环境,鼓励企业参与合作共建,并对参与 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财政补偿。 5.2建立专门管理机构 校企合作共建委员会应有高校、企业、行业、学会 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组成,共同签订委员会 合作协议,明确各理事单位拥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组 织各项活动的开展,共谋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合作“双 赢”的长效机制。学校内部应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对全校的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进行实质性管理工作,促 进院系共建实验室发挥功效进入良性循环。 19O 5.3加强共建的内涵建设 实 验 室 研 究 与 探 索 第28卷 校企之间开放、融合、高效、务实、共赢的新型合作模 式,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为国家以及地方经济 的发展做出高等学校应有的贡献,也为高等学校自身 的可持续发展增添活力与动力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校企合作要实现双赢,校企双方就应该在诚信、互 惠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之内涵。共同确定培养目 标、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负责师资培训, 共同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共同开发研究等多种形式 深层次合作 。在加强融合的基础上,切实营造促进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环境。 5.4实现资源共享 共建实验室既要满足高校的教学需要,又要满足 教师科研、企业研发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做好 [EB/OL].(2005-11-21)[2009-03-20].http://www.edu.cn/ 2o051121/3161897.shtml [2]郭文莉.从松散到紧密的“校企合作”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08(19):47-49. 规划。应充分利用信息科技,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对实 验室建设实行网络化管理,便于合作双方相互沟通和 [3] 何小平,李明.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的研究与实践[J].企业科 技与发展,2008(24):195-197. 了解,便于共同管理 。实验室要全方位开放,打破 学科堡垒、院系界限,互通有无,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同 时要服务于周边高校、服务于地方,促进先进技术的传 播,实现资源共享。 [4]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9(2):6-11. [5] 陈小虎.多元化、多样式产学融合的理论探究与实践探索[J].常 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6(1/2):127.130. [6] 王晓听.构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培养贴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5.24. 6 结 语 校企合作共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多元化、多 样式、深层次的合作更是高校培养创新型高等工程应 用人才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必 须要不断探索和实践,践行科学发展观,要从产学研合 作的切入点出发,切实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 充分发挥高校在技术创新领域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 [7] 何培玲,张兴丽.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培养应用型土木工程专 业人才[C]//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138—141. [8] 邵红艳,郑春龙.校企共建实验室的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探讨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9):119-121. [9] 李健,李扬,徐馨.产学合作与就业联动推进高等教育可 持续发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8(4):26-29. [10] 王树国.探索高校产学研联盟新模式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09(2):31—33. 要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和构建 (上接第186页) 4.5政策倾斜 在实验教学的课时津贴、工资、奖金、职称、福利、 验技术队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6):115—118. [2] 李廷国,姚瑛,程刚.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研究[J].实 评优选先等方面给予照顾,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鼓 励进行实验室管理和教学上的改革,使实验教学岗位 更具有吸引力,使实验教学工作人员安心于本职工作, 在工作中形成一种人人努力进取,个个爱岗敬业的良 好风气。 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 1):150-152. [3] 杨晓雁,魏晓玲,白学清.谈高等学校实验教师的培养[J].职业 时空,2007(19):14. [4] 何庆领,李梅川,汪正力.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新探索[J].实 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7):939-940. [5] 刘智平,蒋永平,林洁.刍议高等学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165—166. 5 结 语 高等学校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实验室建设和 [6] 周明贵,刘俊生,刘满银.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5):105—109. [7] 黄扬帆,谢礼莹,甘平.实验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 较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合 理的实验教师队伍既包括具有深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148-159. [8] 周开兵,陈梦晖.重视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 究与探索,2008,27(1):145—148. [9] 贾挚,尹秋艳.高校实验室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设对策[J].实 授和讲师,又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人才,他们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活动过程中,各自发挥着不同 的作用。 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59-161. [1O] 冯卫芝,管志勇,洪庆华.浅议高校实验队伍的素质提高[J].实 验室科学,2008(6):172-17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双才,王友明,罗联社.优化结构完善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