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社区医疗网络服务系统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互联网+”社区医疗网络服务系统研究

钟葳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形态不断创新、完善,“互联网+”就是知识社会背景下,互联网创新形态的演进。从狭义的角度,“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就医疗事业而言,其意味着移动医疗、智慧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管理。社区医疗作为医疗事业的基础组成,承载着重要的医疗职能,“互联网+”模式下,其服务和管理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笔者从社区医疗服务入手,就其“互联网+”网络系统,发表几点看法。 【期刊名称】《环球市场》 【年(卷),期】2016(000)036 【总页数】2页(P45-46)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医疗;网络服务系统;研究 【作 者】钟葳

【作者单位】[1]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842

随着智能小区不断发展以及医疗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社区医疗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组成,将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医疗服务是建立在全科医生基础上的卫生服务机构,“互联网+”背景下,其将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精准化的资源整合管理,向社区居民提供集医疗、保健、预防以及健康教育

等内容于一体的医疗服务,进而实现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目标。 社区医疗服务是指建立在全科医生基础上的卫生服务机构,在城市医疗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互联网+”背景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是指在智能化小区相应的网络系统基础上,以城市大中型医院为系统中心,向周边社区进行辐射,为社区居民提供在线社区医疗呼叫、数字化病例存取、家庭病房会诊以及数字化远程监控咨询等服务的网络平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该平台可实现更科学、合理及精准化的服务和管理,通过相应的资源整合措施,提高居民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而达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的目的。

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社区护理以及社区卫生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外国及中国少数地区,已经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如美国的“HOSPICE”组织就是专职的社区护理组织;在澳大利亚,社区具有不同服务类型的医疗服务中心,其中医疗护理人员可独立完成儿童保健、产后访视等工作;而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要求社区护士具有完整的入职介绍和转介病人程序,以保障病人治疗的连续性。

现阶段,我国社区医疗服务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多发病、常见病以及具有明确诊断的慢性病的相关医疗服务;二,各项疑难杂症的转诊服务;三,急危重症现场诊断、紧急救护以及转诊服务;四,家庭护理、家庭出诊和家庭病床等社区家庭医疗服务。通过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可以有效拉近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居民的距离,给予社区居民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从而建立友好、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促进社区居民基础卫生报检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选择B/S系统,分为服务器层、业务逻辑中间层以及客户层三层。根据业务内容差异分类,可分为社区信息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社区家庭信息管理、个人医疗信息管理、特殊群体(社区残障人士)信息管理等内容。系统构成包括用户界面、数据库服务器以及Java服务器三部分文件,实际程序安装过程

中,系统将完成此三部分文件的自动安装及相应的设置操作。系统具体的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一)社会医疗服务呼叫系统

在社区虚拟网络电话互联基础上,如社区居民需要医疗帮助,仅需一键操作即可实现与社区医疗机构值班护士的在线沟通。社区医疗机构端接受到居民呼叫时,系统接受装置会立即发出声光提示,同时在电脑系统界面上显示呼叫者的姓名、年龄、性别、过往病史等信息,值班护士确认后可自主选择是否打印先关信息。 (二)数字化医疗病历管理系统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中,病人病历会由传统的纸质病历改为现代数字化病历,其内容包含心电图、脑电图、B超检测等,同时包括居民个人的定期体检结果。医护人员可通过病人的数字化病历,系统、全面的了解病人病情,并相应了解病人的过往病史、健康状况等信息。 (三)家庭病房会诊系统

对于在家庭病房进行疗养的病人,当其需要远程会诊或医疗监护服务时,社区救护端医生可使用便携式远程会诊网络终端,与大中型医院会诊中心的医疗专家完成对病人的远程会诊,或通过社区医院内部设置的监护中心,完成相应的远程监护服务。 (四)社区远程保健咨询服务

“互联网+”模式下,社区医疗服务将更智能化、人性化和精准化,远程医疗保健咨询功能使其具体表现之一。在社区医疗网络系统支持下,社区医务人员可为社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具体包括社区医疗就诊、特需病人护理、居民数字监控档案、数字化处方等,医学专家可在用户数字化信息基础上,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和心理咨询。此外,该系统还支持远程电子结算功能。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包括家具摄像头、社区医疗信息工作站、电视机、医疗档案数据库和异地保健咨询服务终端构成。系统网络同时包含无线和有线两种接入方式。

(一)视频网络实现

目前,市场上拥有众多的视频网络产品,包括华为公司、思科公司等均具有技术成熟的视频网络产品。这些产品普遍具有良好的视频音频功能,且操作简便、数据存储灵活、用户界面良好。社区可根据自身实际功能需求和品牌喜好,选择合适的产品。在智能小区信息管理控制平台及相应的宽带信息网络基础上,借助视频网络产品,即可实现居民端和社区医疗信息工作站的实时双向信息传输,包括语音、图像、数据等形式。此外,针对不同的医疗场合,其可以提供相应的医疗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会诊室解决方案、桌面级解决方案等。 (二)网络音频实现

联合LAN交换系统和IP语音技术,就能在传统数据网络基础上,实现端到端QoS保障的网络音频服务,其可以借助QoS呼叫管理功能,进行端到端的互相操作。选择建立语音动态QoS,而不是宽带预留或静态配置,是由于前者可以更好地节约宽带资源,综合性价比更高。任意交换机访问路由器都可实现对VoIP的支持,并且后者可与社区网及WAN系统五峰连接,进一步节省了广域网链路成本。 (一)医疗服务适应性要求

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的中心是城市大中型医院,其在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时,应注意避免“大检查、大处方”的习惯,要结合社区居民实际需求,提供适宜的健康医疗知识和医疗技术服务,与社区居民建立和谐、友好、信任的医患关系,从而吸引社区内潜在的医疗服务消费者。 (二)加强社区医疗服务通道建设

社区医疗机构到大中型医院间的医疗通道畅通、稳定是实现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的重要保障,系统应满足社区居民在线挂号、预约等需求,如遭遇社区急危重症病人等紧急情况,在病人转诊及抢救过程中,系统应具备相应的协调功能,从而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服务水平,使社区居民真正感受到社会医疗服务网络系统的实

际作用,从而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三)保持良好的数据资源共享性

社区医疗机构和医院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数据信息共享关系,从而保障病人整个疗养阶段的治疗完整性和连续性,科学提高病人医疗治疗和康复效果,促进社区医疗服务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互联网+”背景下,移动医疗、智能医疗以及医疗信息化,是现代医疗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构成,承担着联系医院和社区居民的重要职能,以此为基础建立相应的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系统,可有效提高基础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献】

[1]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8).

[2]郝涛,徐宏.“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老年残疾人养老服务社会支持体系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6(04).

[3]李晓南,孙俊菲,倪小玲,张金贵,熊蕊,李小红,陈敏,孟浦.互联网+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探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6(01).

[4]邵星,王翠香,孟海涛,刘其明,韩立毛,徐秀芳.基于物联网的社区智慧医疗系统研究[J].软件,2015(12).

[5]吴建宁,黄河清,唐浩,黄健.面向无线传感网的社区远程医疗实时生理参数监测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4(02).

钟葳,广东河源人,1983年2月生,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高职教育 株科发[2016]68号株洲市科技局项目《“互联网+”株洲社区医疗服务发展评价及对策研究》成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