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中历史必修⼀《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

1927-1937:国共⼗年对峙、⼟地⾰命时期1937-1945:抗⽇战争、国共第⼆次合作1945-1949:解放战争⼀、旧民主主义⾰命时期考点⼀鸦⽚战争⼀、鸦⽚战争1、原因:

根本原因:英国完成⼯业⾰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需要扩⼤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直接原因: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私鸦⽚。导⽕线:1840年禁烟运动。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①割⾹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五⼝——⼴夏福宁上;④协定关税。)1843年⼜签订《五⼝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取得了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和租赁⼟地居留等特权。4、影响:①中国主权和领⼟完整遭到破坏。②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鸦⽚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社会性质的变化: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盾的变化: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盾(最主要⽭盾)、封建主义与⼈民⼤众的⽭盾;

⾰命任务的变化: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命任务。中国进⼊旧民主主义⾰命时期。⼆、第⼆次鸦⽚战争

1、原因:1856年,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拒绝,为进⼀步扩⼤侵略权益,战⽕再燃。2、过程:①1856年,英军进攻⼴州,战争爆发,法国加⼊。

②英法联军攻陷⼴州,进逼天津,于1858年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内容:①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开⼗⼝;③赔偿英法⽩银;④允许游历、经商、传教;⑤外国军舰和商船允许在长江各⼝岸通航。)

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内容:①承认《天津条约》有效;②增开天津为商埠;③割九龙司给英国;④赔款。)

④美俄两国趁⽕打劫,特别是俄国乘机强占了中国北⽅的⼤⽚领⼟。3、危害:①中国丧失⼤⽚领⼟,主权受到更⼤侵害;②中外反动势⼒公开勾结,镇压中国⼈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4、理解第⼆次鸦⽚战争是第⼀次鸦⽚战争的继续和扩⼤

继续:①根本⽬的都是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②战争性质都是侵略性的⾮正义的殖民掠夺战

争;③战争影响⼀脉相承,都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次鸦⽚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扩⼤:①侵略国家增多,由英国⼀国扩⼤为四国;②侵略区域扩⼤,由东南沿海扩⼤到中国北部沿海各省以及内地;③主权丧失更多,由领海主权丧失扩⼤到内河航运权的丧失;④领⼟割占更多;⑤影响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①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阶级⽭盾尖锐(根本原因);②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外部原因);③⾃然灾害严重。2、颁布纲领:

※1853年《天朝⽥亩制度》(1)内容:

①⼟地分配:根据“凡天下⽥,天下⼈同耕”和“⽆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按⼈⼝和年龄平均分配⼟地。②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粮,其余归圣库。

(2)⽬的:要建⽴“有⽥同耕,有饭同⾷,有⾐同穿,有钱同使,⽆处不均匀,⽆⼈不饱暖”的理想社会。(3)评价:①性质:太平天国的⾰命纲领。

②⾰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千年来农民反封建⽃争思想结晶。③落后性:建⽴在⼩农经济的基础上,不符合⽣产⼒发展要求。

④没有真正实⾏:客观⽅⾯说,没有⼀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实施;主观⽅⾯是:平均分配⼟地与⽣产、⽣活资料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法实施。※1859年颁布的《资政新篇》(1)内容:

①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②经济上主张学习西⽅,发展⼯商业,重视科技作⽤;③⽂教上提倡设⽴新式学校等;④对外关系上:中外⾃由通商,平等往来。(2)评价:

①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彩,是先进的中国⼈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案,符合时代的潮流;②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向西⽅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③不是农民⾰命战争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处于战争环境没能实⾏。

3、天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①主观⽅⾯:⼀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科学的⾰命纲领、领导者争权夺利)<根本原因>;⼆是战略上的失误(北伐孤军深⼊)。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联合绞杀。4、作⽤和意义:

①是⼏千年农民反封建⽃争的最⾼峰;②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

③后期提出学习西⽅、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④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命的序幕。

考点三甲午中⽇战争⼀、甲午中⽇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蓄谋侵略中国;②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本趁机⼊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2、经过:丰岛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

3、结果:1895年4⽉,清政府与⽇本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本;②赔⼆亿两⽩银;③开放杭州、苏州、沙市和重庆;④允许⽇本在通商⼝岸投资设⼚,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4、影响:

①⼤⽚领⼟割让,使中国领⼟和主权进⼀步遭到严重破坏;②巨额赔款,⼤⼤加重了⼈民负担;

③新开辟的通商⼝岸,使列强侵略势⼒深⼊中国内地;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⑤列强争相划分“势⼒范围”掀起⽠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考点四⼋国联军侵华战争

1、背景:①列强掀起⽠分中国的狂潮,进⼀步侵略中国;②民族危机加深,反帝⽃争⽇益⾼涨,义和团运动兴起。

2、经过:1900年6⽉,英、美、法、俄、德、⽇、意、奥⼋国,借⼝镇压义和团运动,发动侵华战争。从天津向北京进犯。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在廊坊、天津和北京打击侵略者。8⽉⼋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统帅⽡德西帅⼋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罄⽵难书。

3、结果:1901年9⽉,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丧权辱国的《⾟丑条约》。(内容:①赔款4.5亿两⽩银;②允许各国在北京到⼭海关铁路沿线驻兵;③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区;④清政府保证严禁⼈民反对外国侵略;④设外交部,位居六部之上。)4、危害:

①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重了中国⼈民的负担,使中国的关税受到了列强控制;②设⽴“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和侵华⼤本营;

③允许外国驻兵京津⾄⼭海关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④按列强旨意惩办官员和设外务部,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⑤《⾟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考点五⾟亥⾰命1、背景:

①政治:⼋国联军侵华和《⾟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末“预备⽴宪”客观上加速⾰命进程;②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③思想: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宣传西⽅的天赋⼈权、⾃由平等学说;

④组织:1894年,孙中⼭在檀⾹⼭建⽴第⼀个资产阶级⾰命团体兴中会,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合众政府”。1905年8⽉,中国第⼀个统⼀的资产阶级⾰命政党同盟会在⽇本东京成⽴。它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民国,平均地权”,机关刊物为《民报》。备注: 三民主义内容

⑤军事:中国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命进⼊⾼潮;⑥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风潮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2、爆发:1911年10⽉10⽇,⾰命党⼈发动武昌起义,12⽇占领武汉三镇。

3、⾼潮:1912年1⽉1⽇,孙中⼭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定都南京,决定以五⾊旗为国旗。

4、1912年春颁布《临时约法》1)《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①国家制度和主权:“主权在民”原则,表达了维护领⼟完整的国家意志;②公民权利和义务:“天赋⼈权”、“⾃由、平等、博爱”;③国家政治体制:⽴法权:由参议院⾏使;

⾏政权:临时⼤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使;司法权:法院⾏使2)性质:第⼀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宪法。3)历史地位:

①第⼀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法律⽅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直接反映了⾟亥⾰命的伟⼤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向;③促进平等⾃由思想的普及、⼈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④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5、结局:⾟亥⾰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6、评价:

①性质:⾟亥⾰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次伟⼤的资产阶级民主⾰命。

②功绩:它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获得了⼀些民主和⾃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它推翻了“洋⼈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③⾟亥⾰命是“中国⼈民为改变⾃⼰命运⽽奋起⾰命的⼀个伟⼤⾥程碑”。⼆、新民主主义⾰命时期考点⼀新民主主义⾰命的崛起⼀、五四运动

1、原因: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混战搜刮,国内阶级⽭盾尖锐;直接原因: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2、经过和结果:

3、意义:①是⼀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命运动;

②青年学⽣是先锋,⼯⼈阶级是主⼒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去;③成为新民主主义⾰命的开端。PS:⽐较新旧民主主义⾰命

⼆、中国共产党诞⽣

1、条件:①马克思主义⼴泛传播并⽇益与⼯⼈运动相结合;②陈独秀和李⼤钊等⼈的积极活动;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1921年7⽉23⽇,在上海秘密举⾏。主要内容:①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奋⽃⽬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党的中⼼⼯作是组织⼯⼈阶级,领导⼯⼈运动。④成⽴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

意义:⾃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命的⾯貌焕然⼀新。三、国民⼤⾰命(第⼀次国共合作)1、背景:

(1)必要性:反⾰命⼒量的强⼤使国共两党都⽆法单独战胜敌⼈。(2)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命政党;国共双⽅的⾰命纲领有相似之处。(3)条件:

①共产党⽅⾯:认识到建⽴⾰命统⼀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孙中⼭的伟⼤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

2、实现的标志:改组后的国民党⼀⼤的召开(1924年1⽉,⼴州)

3、合作的⽅式:党内合作

4、意义: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命迅速展开5、国民⼤⾰命的⾼潮——北伐战争

(1)北伐的条件:国民⼤⾰命运动⾼涨;国民政府和国民⾰命军的建⽴;⼴东⾰命根据地的巩固。(2)⽬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打倒列强除军阀)(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结果:⾰命势⼒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5)影响:推动了反帝反封的国民⾰命运动的⾼涨6、⼤⾰命的失败(1927)(1)四·⼀⼆反⾰命政变(蒋)

(2)七·⼀五反⾰命政变(汪)——国共合作全⾯破裂(3)南京国民政府成⽴和宁汉合流7、⼤⾰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中外反动势⼒的联合破坏和镇压;

原因:国民党右派蒋介⽯集团的背叛⾰命;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错误。教训:中共要掌握⾰命的领导权和⾰命武装的领导权,坚持武装⽃争。考点⼆国共的⼗年对峙⼀、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宁汉合流 1927.9

2、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代表⼤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1、南昌起义

1)背景:吸取国民⼤⾰命失败的教训2)时间:1927.8.1

3)领导⼈:周恩来、贺龙、朱德、叶挺、刘伯承

4)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枪,标志着中共独⽴领导武装⽃争、创建⾰命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七会议:1927.8.7 汉⼝

1)主要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了开展⼟地⾰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针;决定了发动秋收起义。2)影响:给处于紊乱和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向。

3、秋收起义:1927.9 ⽑泽东(由进攻长沙转向井冈⼭,创建井冈⼭⾰命根据地)三、⼟地⾰命

1、⼟地⾰命⽅针的确定:⼋七会议2、⼟地⾰命的准备:秋收起义

3、⼟地⾰命实践的开始:井冈⼭⾰命根据地的创建⼟地⾰命(基础)—基本内容和中⼼任务

4、理论基础:“⼯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争(关键)—⽃争形式根据地的建设(保障)—基地和依托

5、意义:为中国⾰命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四、中共领导的⾰命⼒量的发展1、武装⼒量:1万多——10余万

2、根据地的发展:井冈⼭⼀块→全国⼗⼏块根据地

3、军事⽃争:粉碎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0、10—1931、冬)

4、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正式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对峙。五、红军长征

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本原因:左倾错误)2、长征经过:

(1)长征开始(1934.10) 和初期窘况(2)转折点:遵义会议(1935.1)

①内容:⼀是军事问题:纠正博古等⼈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了⽑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是组织问题:选举⽑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了以⽑泽东为核⼼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个⽣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红军三⼤主⼒会师(1936.10)3、长征的意义:(转危为安、播种机、动⼒、抗⽇前线)考点三抗⽇战争⼀、全民族的抗战

1、全民族抗战局⾯形成的原因:中⽇之间的民族⽭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盾(1)⽇本不断扩⼤侵华的史实:

1931 九·⼀⼋事变;1932 ⼀·⼆⼋事变;1932 建⽴伪满洲国;1935 华北事变;1937 七七事变(标志着⽇本帝国主义全⾯侵华和中华民族全⾯抗战的开始)2、全民族抗战局⾯的形成——国共第⼆次合作,抗⽇民族统⼀战线的的建⽴1937.8 洛川会议制定全⾯抗战路线3、全民族抗战的表现——国共联合抗⽇

4、抗⽇战争的相持阶段

(1)百团⼤战:1940年,彭德怀指挥(2)巩固抗⽇根据地:

①背景:⽇本对敌后抗⽇根据地进⾏⼤“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对根据地实⾏封锁,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局⾯

②政策与措施:在民主政权中,团结抗⽇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减租减息,开展⼤⽣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③意义: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3)中国远征军⼊缅作战:1942年5、抗⽇战争的反攻阶段(1)中共“七⼤”:1945.4 延安

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争胜利前⼣

政治路线:放⼿发动群众,壮⼤⼈民⼒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民,建⽴⼀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意义: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命在全国胜利作了重要准备。(2)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945.8.15 ⽇本⽆条件投降⼆、⽇军的滔天罪⾏

1、抗战期间:南京⼤屠杀、潘家峪惨案、731部队等

2、战后贻害:遗留的化学武器伤⼈事件、靖国神社问题、历史教科书问题等三、抗⽇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胜利原因:①性质:进步和正义的战争;

②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民族统⼀战线旗帜下进⾏的全民族抗战;(根本)③两⼤战场相互配合,坚持抗战;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持;

⑤⽇本侵华是⾮正义的、侵略性的法西斯战争。

意义:①抗战胜利是中国⼈民⼀百多年来第⼀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争的完全胜利;②增强了全国⼈民的民族⾃尊⼼和⾃信⼼;

③中国的抗⽇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五、主要特点

①全民性:这场反帝⽃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阶层、各民族的⼀场民族战争。②持久性: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年,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结束最晚的战场。③以弱胜强:是中国⼈民近百年来第⼀次取得反帝⽃争的完全胜利。考点四解放战争

⼀、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的⽃争1、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2、重庆谈判与《双⼗协定》(1945年8-10⽉)(1)国共重庆谈判的原因:

国民党⽅⾯:⼀是国际国内的舆论压⼒;

⼆是蒋介⽯尚未完成内战的全部准备⼯作,同时也为了欺骗民众。共产党⽅⾯:为尽⼒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阴谋。

(2)重庆谈判结果:签订《双⼗协定》(1945.10.10)

主要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民权利。

(3)重庆谈判的意义:①中共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在⼈民⾯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②国民党如果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在政治上就陷于被动地位。

③《双⼗协定》有利于实现政治民主与和平建国,保证了⼈民享有民主、⾃由的权利,是⼈民民主⼒量的胜利。

④中共向各界⼈⼠宣传、解释了⾃⼰的主张,扩⼤了影响,争取了⼴泛的同情和⽀持。

⼆、内战爆发和解放军的战略防御

1、全⾯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夏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解放军的战略防御阶段:解放军以歼灭敌⼈有⽣⼒量为⽬标,展开运动战,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进攻和重点进攻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决战

1、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战略反攻的原因:

经过⼀年作战,敌我⼒量发⽣了重⼤变化,⼈民解放军具备了发起进攻的条件。2、⼈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军千⾥挺进⼤别⼭,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战略决战:

(1)三⼤战役: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2)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奠定了⼈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四、新民主主义⾰命的伟⼤胜利1、北平和谈 1949.4

2、渡江战役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3、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统⼀;

②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解放⽃争;③思想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泽东思想胜利。

4、新民主主义⾰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有⼴⼤群众的⽀持;有⼀⽀坚持武装⽃争的⼈民军队;组成⼀个最⼴泛的统⼀战线,团结⼀切可以团结的⼒量。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命“道路”是⽅向,“群众⽀持”是基础,“⾰命军队”是中坚,“统⼀战线”是保障。社会主义⾰命事业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马克思主义诞⽣1、历史条件:

①社会基础:⼯业⾰命促进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益暴露;②思想基础:批判地继承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阶级基础:⼗九世纪三四⼗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规模⼯⼈运动。表明⼯⼈阶级已经觉醒,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

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制度进⾏了深刻揭露和分析,总结⼯⼈运动的经验,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的发表。3、《共产党宣⾔》的内容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资本主义必将被共产主义所取代;③指出阶级⽃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④揭⽰了⽆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⑤号召全世界⽆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争。

4、意义:使⽆产阶级进⾏⽃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考点⼆第⼀次伟⼤尝试——巴黎公社

1、原因:①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法兰西第⼆帝国垮台,民族⽭盾激化阶级⽭盾;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巴黎⼈民。2、巴黎公社政权建⽴的时间:1871.3.183、巴黎公社的民主措施(1)政权建设:

①民主选举公社委员,为最⾼权⼒机构,拥有⽴法权、⾏政权;

②废除旧军队、旧警察、旧法庭等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国民⾃卫军和⾃⼰的司法机构,实⾏⽆产阶级专政;③公职⼈员民主选举产⽣,⼈民有权监督和罢免。(2)社会经济:

①没收逃往资本家的⼯⼚,交给⼯⼈合作社管理;②实⾏⼋⼩时⼯作制,等等。4、巴黎公社失败原因

具体原因: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②没有同外省的⾰命者取得联系;③更未能发动⼴⼤农民;④缺乏⾰命政党的正确领导。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阶段。

5、意义:①性质:巴黎公社是⽆产阶级建⽴政权的第⼀次伟⼤尝试;②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考点三俄国⼗⽉⾰命的胜利⼀、历史背景:

①经济:俄国经济发展⽐较缓慢,落后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②政治:进⼊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社会⽭盾⼗分尖锐,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③国际:⼀战进⼀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盾。④主观条件:俄国⽆产阶级⾰命性较强;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正确领导;

⼴⼤农民成为⾰命同盟军。⼆、⾰命的进程:

1、⼆⽉⾰命(资产阶级民主⾰命)1917.3(1)推翻了沙皇专制(罗曼诺夫王朝)

(2)⼆⽉⾰命后,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兵代表苏维埃)2、《四⽉提纲》1917.4

列宁提出:下⼀阶段⾰命应由资产阶级民主⾰命过渡到⽆产阶级社会主义⾰命(即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争取以和平⽅式取得政权。

3、“七⽉事件”1917.7

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局⾯结束,表明⽆产阶级企图和平过渡和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4、⼗⽉⾰命 1917.11

(1)1917年11⽉6-7⽇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先后发布:

《告⼯⼈、⼠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和平法令》(向⼀切交战国政府和⼈民建议,⽴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谈判,实⾏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地法令》(⽬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成民主⾰命的任务;内容:没收地主的⼟地,实现⼟地国有化,将⼟地分配给劳动者使⽤)。

(3)成⽴⼈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正式建⽴)。

概括:⼆⽉⾰命掘沙皇,《四⽉提纲》指⽅向。七⽉流⾎抛幻想,⼗⽉⾰命现曙光。三、⼗⽉⾰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①先进性:是⼈类历史上第⼀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命,它由⽆产阶级领导,以建⽴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的;

②榜样性:在世界殖民体系上打开了⼀个缺⼝,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舞了国际⽆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民的解放⽃争;

③开创性:成功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开创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较:中俄两国⾰命道路

1.俄国是⼯⼈阶级武装⾸先夺取中⼼城市,⾰命势⼒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中国是建⽴农村⾰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2.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1)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命的主⼒是⼯⼈、⼠兵,多集中在⼤城市,以列宁为⾸的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决策;⼆⽉⾰命后,临时政府继续进⾏帝国主义战争,使俄国国内各种⽭盾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强的环节;临时政府前线失利,后⽅空虚,城市成为⾰命的爆发地。

(2)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割据严重,农村成为反动势⼒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中国是农业国,⽆产阶级⼒量相对薄弱,但⼴⼤农民与⽆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命的同盟军;中国共产党以城市为⽬标发动的起义遇到挫折,⽑泽东总结了井冈⼭⾰命根据地的经验,提出了“⼯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3.认识:⽆产阶级⾰命是以暴⼒为基础的,⾛什么样的道路则需根据各国的国情决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和外交成就考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新政协第⼀届全体会议1、召开:1949年9⽉北平

2、⼤会主要内容:筹备新中国的成⽴

选举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和中央⼈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确定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法

3、⼤会的意义:为新中国的成⽴做了重要准备4、⼈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1)性质:统⼀战线组织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代⾏全国⼈民代表⼤会职能(⾄1954年9⽉)

(2)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个新阶段。(3)意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泛吸收个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参政议政,组成最⼴泛的爱国统⼀战线。⼆、⼈民代表⼤会制度的创⽴(1)背景:

1)民主政治是中共⼀贯的政治追求和主张,是长期探索的结果。2)建国后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三⼤改造的展开。(2)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民代表由⼈民普选产⽣。

(3)标志:1954年,全国⼈民代表⼤会的召开。⼤会通过了《中华⼈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了⼈民代表⼤会制度。备注:

《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原则是⼈民民主和新民主主义。1954年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原则是⼈民民主和社会主义。西⽅:政党竞争,分权与制衡原则。

我国: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原则。

(4)意义:它体现⼈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原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民族区域⾃治制度(1)原因:

我国是统⼀的多民族国家: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各民族风俗和习惯存在差异;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教育程度上也有较⼤差别。

(2)⽬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3)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4)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民族区域⾃治制度为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

(5)实施:1947年,内蒙古⾃治区成⽴,20世纪50年代三个⾃治区和若⼲个⾃治县(旗),1965年西藏⾃治区成⽴。(4)意义:满⾜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发挥各族⼈民社会主义⾰命和建设的积极性。考点⼆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对法制的危害(简要了解即可)

①造成了新中国历史上最⼤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迫害致死;②从中央到地⽅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③⽂⾰期间,全国⼈民代表⼤会连续⼗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不能实⾏。2、法律制度⾛向健全(1)措施:

①1978年⼗⼀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针;②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从1979年开始,加紧全⾯⽴法⼯作,如1982年,全国⼈⼤通过了修订的《中华⼈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的包括民法、⾏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②使民主政治趋于制度化、法律化;③为依法治国奠定了法律基础。3、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1)恢复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了各级⼈民代表⼤会和政治协商会议。

(2)1982年,中共确⽴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重视民族⼯作,1984年政府颁布施⾏《中华⼈民共和国民族区域⾃治法》,规定,民族区域⾃治制度是我国的⼀项基本政治制度。

(4)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九届⼈⼤常委会通过了《中华⼈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步加强和扩⼤了基层民主,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其中⽐较著名的是创⾃吉林省的“海选”制度。考点三祖国统⼀⼤业(了解)1、“⼀国两制”

⾸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2、1979年元旦全国⼈⼤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和平⽅式统⼀祖国的⽅针。3、80年代初,确定的完成祖国统⼀⼤业的基本⽅针是“和平统⼀、⼀国两制”。4、港澳问题是中国恢复⾏使主权问题,港澳回归是“⼀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5、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79年,中国⼈民解放军停⽌炮击⾦门,中央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三通”;②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陆探亲,并在经济、⽂化⽅⾯进⾏交流;③1990年台湾成⽴海峡交流基⾦会,⼤陆成⽴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④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次历史性突破。⑤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祖国⼤陆,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⑥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当前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的有利因素:1、改⾰开放、国⼒增强;

2、“⼀国两制”综合考虑各⽅⾯利益,⽅针正确;3、⾹港、澳门顺利回归提供范例;4、祖国统⼀是民⼼所向、⼤势所趋。

当前不利于祖国统⼀的因素:1、台独势⼒;2、国际反华势⼒。考点四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针

(1)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阵营之间的对⽴和激烈⽃争。(2)内容:独⽴⾃主的和平外交⽅针(另起炉灶、打扫⼲净屋⼦再请客、⼀边倒)(3)成就:同17个国家建⽴外交关系; 1950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政策;新中国冲破孤⽴外交局⾯。(2)⽬的:为发展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3)⾸次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访问印、缅⼀致同意将其作为基本原则。

(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三、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1)1954年,参加⽇内⽡会议

⽬的:为解决朝鲜与印度⽀那的和平问题。

特点:新中国⾸次以世界五⼤国之⼀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2)1955年,参加亚⾮万隆会议(亚⾮国际会议)

内容:会上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的问题。⽅针:“求同存异”

特点:第⼀次没有西⽅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会议。

作⽤:促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各国的联系。

意义:反映了亚⾮⼈民团结⼀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万隆精神”。考点五开创外交新局⾯⼀、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益提⾼,特别是⼴⼤的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

(2)时间:1971年10⽉25⽇,第26届联⼤以压倒多数通过23国提案,恢复了中华⼈民共和国的在联合国的⼀切合法权利,标志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失败。⼆、中美关系

(1)根本原因:中美双⽅国家利益

美国: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美国孤⽴中国政策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中国: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善,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2)进程:1971年基⾟格秘密访华;

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个中国”的原则,并承诺从台湾撤军,这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关键所在;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意义:从此中美双⽅结束了⼆⼗多年的对抗;国际上掀起⼴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直接促进了中⽇关系的发展;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

三、中⽇关系:1972年,⽥中⾓荣访华,签署建交声明;1973年,中⽇建交。1978年,缔结《中⽇和平友好条约》。四、新时期外交建树

(1)调整原因: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改⾰开放的需要。(2)⽬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的和平。(3)独⽴⾃主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不结盟政策(4)成就:

①开展以联合国为中⼼的多边外交。

②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2001年,在上海举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9次领导⼈⾮正式会议,并形成了“上海共识”。

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在上海开会,各国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宣⾔》。该组织的性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中国在会上发挥了主导作⽤。备注: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有哪些?

因素: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传统的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社会性质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