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言断句教学设计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初步熟悉文言断句方法,明确文言断句步骤。 2、方法与过程: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

教学重点及突破: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

教学难点及突破:初步明确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女婿: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儿子:老儿生一子,人言非,是我子也。家产田园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争执。 二、考点解析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2004年高考,仅北京卷考查了断句题;2005年至2017年高考,辽宁、福建、广东、浙江、江苏、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高考卷考查了文言断句。2014年开始全国新课标开始在这个点上设题,近几年每年都考查文言断句。

三、考试题型

1.下列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四、明确目标

什么叫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

《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五、知识储备

断句前提:断句的前提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断句。 六、合作探究、归纳方法 文言断句步骤及方法一、前提: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根据名词或代词断句根据对话标志词断句根据虚词断句根据修辞、句式特点断句根据文言句式、固定用法断句 二、巧用方法先易后难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七、练习巩固 ㈠、根据名词或代词断句 在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

(1)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 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文人相轻 / 自古而然 / 傅毅之于班固 / 伯仲之间耳 / 而固小之 / 与弟超书曰 / 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 下笔不能自休 / 夫人善于自见 / 而文非一体 / 鲜能备善 / 是以各以所长 / 相轻所短 / 里语曰 / 家有弊帚 / 享之千金 / 斯不自见之患也。 ㈡、根据对话断句

对话、引语常用标志有:“曰” “云” “言” “白” “语”“道” “谓” “对”等。 练:(1)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古今诗话》)

皇上曾经随便和韩信讨论各位将领的才能,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韩信说:“陛下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俘虏的原因。”

练:(2)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客山舍无寒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客∕山舍无寒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张文潜云:唐之晚年诗人类多穷士,如孟东野、贾浪仙之徒,皆以刻琢穷苦之言为工。或谓:“郊、岛孰贫?曰:岛为甚,以其言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客,山舍无寒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然及其至也,清绝高远,殆非常人可到,唐之季诗两人为最。”

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㈢、根据虚词断句

1、语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对话标志的词语,如:曰、云、言,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

练:(1)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或以治或以乱非自遁求同乎己者也己未必得 贤而求与己同者而欲得贤亦不几矣使尧度舜则 可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取材于《淮南子·缪称训》)

凡人各贤其所说,而说其所快。世莫不举贤 / 或以治 / 或以乱 / 非自遁 / 求同乎己者也 / 己未必得贤 / 而求与己同者 / 而欲得贤 / 亦不几矣 / 使尧度舜/ 则可 / 使桀度尧,是犹以升量石也。

译文:一般而言,人们都欣赏自己所喜欢的人,而所喜欢的又是自己感到愉快的人或物。世上没有人不举荐自以为贤能的人,但有的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有的却使国家混乱,这并不是举荐的人自己骗自己,而是因为寻求和自己相同的人的缘故。自己未必是贤人,而寻求与自己相同的人,这样要想得到贤人,不是离得很远吗。让尧去鉴识度量舜是可以的,让桀去衡量识别尧,就好比用升来度量石一样是没法量的。

㈣、根据修辞、句式特点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应句、排比句、顶真句等,关注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练:(1)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 /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 /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样。

练:(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诗曰礼义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兮此之谓也。

(《荀子·天论》)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 天有常道矣 / 地有常数矣 / 君子有常体矣 / 君子道其常 // 而小人计其功 / 诗曰 / 礼义之不愆 / 何恤人之言兮 / 此之谓也。

译文:天不因为人憎恶寒冷就取消冬天,地不因为人憎恶辽远就缩小面积,君子不因为小人吵吵嚷嚷就停止他正义的行为。天有一定的规律,地有一定的法则,君子有一定的规范。君子遵循事物的常规,小人则是盘算眼前的功利。《诗》里说:“自己在礼仪法度上不出差错,何必要考虑别人的议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㈤、根据特殊句式断句

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

还有文言文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

练:(1)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侍奉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凭着他的节省俭朴,努力做事,为齐人所敬重。他当了齐国宰相以后,吃饭从来没有两盘有肉的菜,侍妾不穿绸缎衣服。

八、综合运用方法完成高考真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B )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耕种农田,常常担心镜湖水泛滥。曾公亮建立斗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賊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发布文书追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没有窝藏盗贼,恐怕是随从之人偷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达详熟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宪制,首相韩琦常常向他咨询。

附: 文言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