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周练4
一、选择题
1、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件规定的条款中,最能反映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的是( ) ①割香港岛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协定关税 ④五口通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内容的共同点有 ( ) ①割占中国领土 ②清政府巨额赔款 ③开埠通商 ④划定使馆界 ⑤允许在通商口岸租地设厂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
3、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 )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4、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
年应是 (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5、《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主要是指: (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政治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中国的领土完全为列强所瓜分
6、马克思曾经指出,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这说明 ( ) A.太平天国运动受西方革命影响而爆发 B.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直接引起农民起义 C.英军入侵直接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D.鸦片战争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
7、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作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
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是指 ( ) A.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北伐西征 D.天京变乱
8、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 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9、孙中山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中山陵,墓前也是一块无字碑,原因是孙中山功高盖世,非文字可以表达。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C.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D.民主共和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 10、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上述材料表明 ( ) A.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深 B.中华民国的成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根本变化 C.中华民国的成立得到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思想文化发展的必然 11、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对辛亥革命正确的评价是( ) 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任务,是彻底失败了
②从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和人民悲惨境遇来看,是失败了 ③给封建君主专制致命的一击,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是完全的胜利
④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是胜利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1 / 5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测试题(有答案)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13、某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这些文章集中报道的可能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 C.甲午战争 D.辛亥革命
14、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 A.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 B.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C.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D.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开始形成
15、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 ) A.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 16、1919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主事的条陈中写道:“此次罢学风潮,近因由政治问题发生。”条陈中“罢学风潮”“政治问题”分别指 ( ) A.上海学生运动、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中国巴黎和会外交失败 C.五四运动、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D.上海学生运动、五四运动
17、电视剧《亮剑》成功地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的形象。右图是该剧人物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相同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8、在抗日战争中有两大战场,即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敌后战场。两大战场对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下列对两个战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战场的作战方式不同 B.敌后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 C.两个战场的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 D.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为依存 19、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0、如右图所示,1929—1933年,中围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 ) A.肃清右倾投降主义路线 B.纠正“左”倾冒险主义路线
C.坚持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 D.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21、对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中国人民应该记住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实有( )
①人类历史罕见的大屠杀:例如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②亡我中华、灭我民族之心最急切的《马关条约》、“二十一条”、“三光政策” ③奇毒无比的“以华制华”政策:例如建立伪满洲国、扶植汉奸汪精卫…… ④独霸中国城市最多:例如从哈尔滨到广州、南京,从上海到太原……
A.①②③④ B. ①② C.④③ D.②③④
22、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
2 / 5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测试题(有答案)
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 )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23、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对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反映了 (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
24、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B.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中共一大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斗目标
25、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1840~1912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 ) ①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2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其众所周知的原因是什么?(3分)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此前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道路是什么?这种转变说明了什么?(3分)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胜利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3分)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什么?(3分)
27、教材中的插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以下四幅插图均来自教材,请你简单介绍其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8分)
3 / 5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测试题(有答案)
图一 中共一大上海会址 图二 南昌起义
图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和井冈山会师
图四 遵义会议会址
4 / 5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周测试题(有答案)
苏州实验中学高一历史周练4
1-25 CDABC DDCAA DCDBC BCBDD ADDDD 26、(1)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与澎湖列岛;
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井冈山道路)。夺取“中心城市”。
道路选择要符合国情,要实事求是。
(3)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左倾错误的领导。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27.图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分)
图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2分)
图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井冈山会师,壮大了革命的力量.(2分)
图四,遵义会议的召开,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2分)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