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第四单元检测

一.选择题 (60分)

1.关于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的描述,最为确切的是 ( )

①实现土地国有 ②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③争取民族独立 ④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当《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朝官员董宗远上奏反对。他说:“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他反对签约的出发点是

A、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维护清朝民族利益 C、维护国家独立自主 D、学习西方技术

3.近代中国有许多进步思想家的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其中,第一次提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 D.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

4.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这种观点的错误主要是 ( )

A.夸大偶然因素忽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B.仅看到现象没有抓住本质问题 C.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 D.缺乏阶级分析的观点 5.近代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 ) ①外国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③开放天津为商埠 ④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6.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最能体现“政权机构中权力的分配、制约、平衡”

这一原则的内容是 ( ) A.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C.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7.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8.根据毛泽东同志的论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禁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新民主主义革命为社会主义创造前提 9.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段话的核心主张是

A.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D.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10.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 实业救国论 D. 民主和科学思想

1 / 5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11.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的斗争实践中得出的认识 (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把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必须确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12.中共“二大”在宣言中指出“中国三万万的农民,乃是革命中的最大要素。农民因为土地缺乏、人口稠密、天灾流行、战争和土匪的扰乱、军阀的额外征税和剥削、外国商品的压迫、生活程度的增高等原因,以至日趋穷困和痛苦。”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以发动农民运动作为党的中心工作 B.提出了由国民革命转向土地革命的方针 C.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D.决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13.“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氏、方志敏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是正确的”。这是小明同学看过毛泽东诗集选后的摘录,请你判断上述摘录的内容所属的历史时期是

A.国民革命运动 B.国共十年对峙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4.1937年7月7日,驻华北l3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日本在华北地区驻军始于( )

A.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C.辛亥革命失败之后 D. 九一八事变之后

15. 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政府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16.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八路军主力从集结地开赴华北战场协同友军作战,途中需要( )A.东渡黄河 B.北渡长江 C.跨越陇海线 D.挺进大别山 17.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总结了人们的普遍心情:“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的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要和平,争民主”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打倒列强,除军阀” 18.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一下报道:“

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

不明

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

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

A. 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 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 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 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19.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主要战果是 ( ) A.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B.为进军江南创造条件 C.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D.为解放全中国奠定基础

2 / 5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20.新华社迎接十七大特稿《在历史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八十六年回眸》一文中用以下一些关键词概括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关节点,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日出东方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进京赶考 B.力挽狂澜 进京赶考 日出东方 灯塔指引 星火燎原 C.日出东方 星火燎原 力挽狂澜 灯塔指引 进京赶考 D.力挽狂澜 日出东方 进京赶考 星火燎原 灯塔指引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22分)

材料一 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织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是他们自己陷入了错误的处境,逼得我们不得不走上为国家所受的侮辱,为个人所受的委屈要求补偿的地步。……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摘自《英国资产阶级纺织利益集团与两次鸦片战争史料》 材料二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 就在太平军撒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材料三 下图是19世纪末一位爱国志士绘制的《时局全图》。

材料四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莫克·维卡所说的“当前局势”指什么?为什么他认为“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4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怎样的现状? (2分)

3 / 5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瓦德西为什么说“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列强又采取了什么方式侵略中国?结果怎样? (6分)

(5)结合上述材料,指出清政府与列强关系的变化并谈谈你的认识。(6分)

25.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百年来农家百姓对联内容的演化折射出了近现代历史的沧桑巨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1)该春联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4分)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湖南某农村春联:“和为贵,三民主义指导革命;斗则胜,一切权力收归农会”。

(2)指出该春联反映的历史现象。(4分)

材料三:20世纪40年代初某地农村百姓家中春联:“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3)从该联可得出什么历史结论?(2分)

材料四:1946年某农村百姓家春联:“抗战胜利一元复始,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4)指出出现该春联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事实说明春联的愿望是否实现。(8分)

4 / 5

人教版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D A B D C 6 7 C B 8 C 9 B 10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B C

21.(1)“当前局势”指林则徐虎门销烟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原因:中国地广人多,有望成为巨大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4分) (2)列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4分) (3)现状: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说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企图把中国变为各自独占的殖民地。(2分)

(4)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沉重地打击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列强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列强由直接控制中国转变为在华扶植代理人。《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分)

(5)变化:清政府由抗击列强的侵略到与列强勾结,再到完全被驯化。 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趋汇流;民主革命必须将反帝反封建相结合;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6分)

22.(1)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封建思想依然存在。(4分)

(2)现象:国共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湖南等地的农民运动在大革命期间蓬勃发展。(4分)

(3)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是抗战的中流砥柱。(2分)

(4)背景: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国共举行重庆谈判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纲领;

没有,1946年国民政府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8分)

A B B C C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