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Vol17,No17第7卷 第7期科 技 和 产 业                    2007年  7月July, 2007ScienceTechnologyandIndustry  文章编号:1671-1807(2007)07-0032-03

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黄 丽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州350007)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工作压力的增大、经济收入的提高、可支配的休闲时间的增多,形成强烈的旅游动机。大城市边缘区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首选旅游目的地。本文对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进行SWOT分析,浅析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F59213  文献标志码:A1 引言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出游能力的提高,旅游者的消费已经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旅游地则出现了热点不热、冷点不冷的发展态势,其中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边缘效应”下的城市边缘旅游迅速开展起来[1]。从目前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消费的行为特征来看,以城市郊区和周边地区为目的地的短程旅游仍然是大多数家庭的首选[2]。我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

(除了在开始的30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km以内的地区,其中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km左右的地区[3]。

2 城市边缘区和乡村旅游

国外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哈帕特・路易斯从城市形态学的角度研究了柏林的城市地域结构,并首次提出城市边缘区这一概念,指出这一地带与城市建成区有许多显著差异,其空间结构、住宅类型、服务设施等具有独特性。首次对城市边缘区下定义的是韦文,他认为城市边缘区是“明显的工业用地和农业

[4]用地的转变地带”。较为权威的定义是R・J・普里澳(Pryor)于1968年所描述的“城乡间土地利用、

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腹地之间的土地利用转变

[5]

地区”。

我国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于90年代中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主要标志为1995年顾朝林编著的《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他把城市边缘区定义为:从理论上讲,其内边界应以城市建成区基本行政单位———街道为界,外边界以城市物质要素(如工业、居住、交通、绿地等)扩散范围为限,城乡互相包含、互有飞地和犬牙交错的地域[6]。

乡村旅游在国外特别是欧洲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各国学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学者也就其进行了一些研究。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因而,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7]。

国内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景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系统的一种旅游类型,以期达到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的需求目的[8]。

3 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

社会和人口统计等具有明显差异特征而位于连片的建成区和城市郊区,并且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占用和

分析

3.1 优势(Strengths)

收稿日期:2007-03-06

作者简介:黄丽(1981-),女,江西赣州人1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布局与区域开发。

32

                        大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1)资源优势。城市边缘区相对于城市具有优美

的自然风光、恬静的田园环境、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生

活节奏。

自然风光优势:大部分城市边缘区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敞开的绿色空间、当地有名的山水寺庙;拥有各级森林公园、自然风景区,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并且旅游发展历史较长,旅游接待设施齐全,已经成为成熟的旅游产品。

科技农业优势:城市边缘区是城市的“菜篮子”、花卉供应集中地、副食品供应地。靠近城市,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转变为集约型、产业型生产方式,科技含量高、生产规模大,产品“异”“、奇”,生产过程新颖。

田园风光优势:城市边缘区是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的转变区域,农业生产所占比重较高,相对于城市还保留着较为完整和传统的田园生活生产方式。使城市居民能够体验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轻松、自在的田园生活,放松身心;还可以把农业生产成果带回家,真正体验品尝自己的丰收果实。

民俗文化优势: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家,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乡土环境中孕育、滋长的,因此现代人习惯把传统赋予农耕文化,流传到现代就成为了民俗。表现在:饮食、服饰、住宅等物质民俗上;婚丧、节庆、礼仪、娱乐竞技等制度民俗上;道德观、伦理观、宗教信仰、语言习惯、民间文学等精神民俗上。这些民俗文化在乡村保留得较完整,通常在城市边缘区建立民俗文化村,向游客展示优秀的传统文化。

2)区位优势。依据吴必虎等学者对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研究,乡村旅游地主要分布在距主城市100γ的范围内,其中最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20γ处。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形态向农村形态的过渡地区,与城市建成区毗邻,距城市的距离较短,恰好处于密集范围之内。

交通区位优势:城市边缘区紧邻城市建成区,受城市辐射强,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完善,从城市中心往城市边缘区的公交线路大量开通。仅以福州市为例,在城市边缘区就有福马路、南二环路、在建三环路、京福高速公路,有九十多条从市中心开往城市边缘区公交线路。缩短了从城市中心到边缘区的时间,降低了人流、物流的通行成本,提高了城市边缘区的可达性。

市场区位优势:都市居民在承受城市紧张生活压力,需要能够释放压力、回归自然、轻松呼吸的地方。

乡村旅游是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旅游项目一般都

是轻松参与和观光型、旅游时间可随意调节、游玩方式可以自行决定,免除了长线旅游、随团旅游的劳累和紧张,确实达到娱乐休闲的功效。

经济区位优势:大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城市居民具有较好的经济支配能力,拥有现代的消费心理,已经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满足心理需求转变。

3.2 劣势(Weaknesses)

1)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目前,乡村旅游开发

项目类型少、产品单一,大多数为观光游览型,游客参与度低。如现在旅游项目主要为观光农业型,打的都是赏花、摘果牌,很少参与到真正的农业耕种劳动中来;其他项目如度假住宿、民俗体验的开发较少,甚至没有,游客的逗留时间短、回头客少、旅游消费低。

2)旅游产业关联性不强。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从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来看。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目前只有在“吃”方面可以基本满足游客的需求,可以为游客提供具有农家特色的土家菜,保留饮食的传统气息,但还是存在着卫生条件差、服务人员素质低、低水平经营管理等缺陷。由于城市边缘区距离中心城市太近“住”、“行”“、游”“、购”“、娱”这几个方面都可以在城市得到满足,导致这些方面没有得到发展,难以形成完整的旅游产品整体推出,对相关产业发展带动力度不足,社会贡献率偏低。

3)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乡村旅游是一个遍在性旅游资源,产品特色不易体现,造成目前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产品趋同,经营分散没能形成特色规模品牌。从而旅游市场分散、效益不高、旅游资源浪费。3.3 机遇(Opportunities)

1)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乡村旅游因在农业和旅游业中的特殊功能而受到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城市边缘区处于农业向其他产业转变最为激烈的地区,为城市边缘区优化产业结构、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带来新的契机。

2)社会环境机遇。随着城市越加紧张、狭窄的社会生活空间,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城市居民越来越青睐轻松的乡村旅游,并且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的机遇。

3)“假日经济”机遇。“假日经济”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它使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随着国家法定假日的调整和“带薪

33

  科技和产业                                      第7卷 第7期  

假期”的即将到来,居民闲暇时间增多,人们选择旅游休闲作为小康生活的重要内容。

4)城市理念机遇。现在的城市规划强调城市的生态效益、人居环境,在城市边缘区都开辟有保护性的绿色隔离带,给城市居民提供休憩的绿色空间。为城市边缘区开展乡村旅游带来新的旅游资源。3.4 挑战(Threats)

1)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经历了一轮旅游热潮的中国旅游者,在经过了大众旅游“挤、乱、差”等旅游感受后,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日益多元化,表现了旅游需求“日益差异化”,这要求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多样化,才能满足旅游者多样化的旅游需求[9]。目前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产品类型较单一,面临产品开发的挑战。

2)旅游内涵粗浅。城市边缘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纯农村地区,受城市的向心影响较强,所保留的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生活方式、民俗文化不纯,并且剩存的弱势农业文化也被强势工业文明所蚕食,对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吸引力形成巨大的挑战。

3)城市扩张加快。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向外扩张

的首选地,土地利用变化极为快速,今天的边缘区可能就是明天的建成区。为城市边缘区发展乡村旅游所需用地带来巨大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张文祥1浅谈边缘效应与城市边缘地区旅游的开发[J]

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21—251

[2]刘双洪1走向转型升级的中国假日旅游[J]1旅游调研,2000,19(11):10—131

[3]吴必虎,黄琢玮,马小萌1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1地理科学,2004(12):6—71[4]杨山1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1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14(3):17—211

[5]陈佑启1城乡交错带的概念及特征[J]1经济地理,1996(3):27—311

[6]顾朝林1中国大都市边缘区研究[M]1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

[7]何景明,李立华1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1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8(5):27—321

[8]王兵1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1旅游学刊,1999(2)1

[9]魏小安1旅游发展与管理[M]1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ASWOTAnalysisofthe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theUrbanFringe

HUANGLi

(CollegeofGeographicalScience,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economic,theruralpeopleformintensetourismmotivation1Thetourismdestinationthepeopleselection

inthefirsttimeistheruraltourism1Thispaperanalysethe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andthreats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intheurbanfringe1

Keywords:urbanfringe;ruraltourism;SWOTanalysis

(上接第26页)

参考文献

[1]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安徽信息中心1用科学发展

观指导安徽实践[EB/OL].(2004—10—26)1

[2]徐小军1长效机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一个系统视角[J].

江汉论坛,2005(5):63-661

SeizingOpportunitiesandPromotingtheNewRuralAreaConstruction

intheNorthernRegionsofHuaiRiver

WEIXiang2yang

(DepartmentofPoliticsandLaw,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Anhui236032;

SchoolofEconomic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AtpresentthenorthernregionsofHuairiverarelessdevelopedforsubjectiveandobjectivereasons,therefore,thepeoplethereshould

basethenewruralareaconstructionontheirregionalconditions;seizeopportunities;makemostofthepolicy;speedupmodernagriculturalcon2structionbyadjustingthedistributionofindustries;propelforwardindustrizationandurbanization;improveinfrastructures;protecttheecologicalenvironment;promotethesustainableincreaseinthefarmers’income;realizethecoordinationbetweentheruralareasandtheurbanaresandcoordi2nationbetweentheregions1

Keywords:thenorthernregionsofHuairiver;newruralarea;harmonioussociety;ecologicalagriculture;thecooperativeorganizationoftheru2

ralindustrialeconomy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