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提高人的素质,还是适应人的素质,都离不开对人的素质的理解。人的素质,既简单又复杂。所谓“素质”,就是“基础.前提.条件”的意思。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无非是指企业人员的现状和基础,说它复杂,是因为它的指标体系很庞大,内部关系及其发展变化难以理解和驾驭。
企业文化建设的各种措施,之所以必须适应人的素质才能提高人的素质,除了企业文化本身的特性使然外,就是人的素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第一:人的素质很难用一个指标来描述,它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系统。粗一点分,包括十个方面:心理素质.生理素质.语言文字素质.知识素质.科学素质.技术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审美素质。再细分一点,每一项又可以列出若干具体指标。如日本企业把品德素质分为使命感.责任感.信赖感.积极性.忠诚老实.进取心.忍耐性.公平.热情和勇气。如此复杂的素质系统,若不顺应它的内在逻辑的发展,就很难提高它。
第二:各种素质指标,其内在差异的性质是不一样的。有的素质的差异属于类型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分,如生理素质方面的身高与矮,文字方面的使用方块文字与使用拼音文字,习惯素质方面的用筷子和用刀叉进餐,性格素质方面的内向与外向,审美素质方面的东方情趣与西方口味等等。有些素质差异有优劣高低之分,如知识素质和科学素质,显然大学程度优于中学程度,中学程度优与小学程度,小
学程度优于文盲。这种有优劣程度的素质其发展往往是严格有序的,超越阶段往往行不通,从这个角度来看,适应和提高人的素质,就要循序渐进,不可超之过急。
第三:反映人的素质的各种指标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网络。有时候一种素质的提高可以带动其余各种素质的提高,有的时候一种素质提高了,其他素质确未必发生良性的连锁反应。因此企业文化的建设不应套用一个模式,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调整。
第四:企业人员的素质,往往不是一个企业,一个短期的行为所决定的,而是由长期的历史的沉淀形成的。企业成员或来自农村,或来自各级院校,或是无业的社会闲散的人员,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素质参差不齐,在企业中有机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企业群体。任何一个企业人员都脱离不了社会,受到社会文化的熏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人的素质的基础,前提和条件。企业文化建设要提高人的素质,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五:人的素质带有国民性.民族性和“企业性”。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企业,人的素质各有不同,这就是人的素质的多样。因此,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企业,其适应和提高人的素质的企业文化的建设措施,是不能相互照搬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