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及赏析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 导语】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阴(今绍兴)⼈,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学家、史学家、爱国诗⼈。陆游⼀⽣笔耕不辍,诗词⽂俱有很⾼成就,其诗语⾔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彩鲜明,具有很⾼的史料价值。下⾯是为⼤家带来的陆游《书愤五⾸·其⼀》及赏析,欢迎⼤家阅读。书愤五⾸·其⼀宋代: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楼船夜雪⽠洲渡,铁马秋风⼤散关。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

年轻时就⽴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地, 热⾎沸腾啊怨⽓如⼭啊。记得在⽠州渡痛击⾦兵, 雪夜⾥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万⾥长城, ⽴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注释

书愤:书写⾃⼰的愤恨之情。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那:即“哪”。世事艰:指抗⾦⼤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迈⽓概坚定如⼭。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概。

“楼船”句:此时作者三⼗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亲率⽔兵乘楼船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但不久兵败符离,收复故⼟的愿望化为泡影。楼船,指采⽯之战中宋军使⽤的车船,⼜名明轮船、车轮柯。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组⼈的脚⼒踩踏前⾏。车船在宋代盛极⼀时。因这种战船⾼⼤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句:孝宗乾道⼋年(1172),王炎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谋划恢复中原之事。陆游⼈其军幕,并任⼲办公事兼检法官赴南郑(今陕西汉中)。其间,他曾亲临⼤散关前线,研究抗敌策略。但不久王炎调回京城。收复故⼟的愿望⼜⼀次落空。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的西部边界。

“塞上”句:意为作者徒然地⾃许为是“塞上长城”。塞上长城,⽐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帝要杀⼤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长城!”

衰鬓:年⽼⽽疏⽩的头发。斑:指⿊发中夹杂了⽩发。

出师⼀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篇《出师表》,表达了⾃⼰“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喻⼈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创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有⼀,这已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诗⼈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想那⼭河破碎,中原未收⽽“报国欲死⽆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误国⽽“书⽣⽆地效孤忠”,于是诗⼈郁愤之情便喷薄⽽出。

⽂学赏析

  全诗紧扣住⼀“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叙述早年决⼼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后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如⼭。”当时他亲临抗⾦战争的第⼀线,北望中原,收复故⼟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当英雄⽆⽤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的记忆⾥去的。想当年,诗⼈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豪⽓,有如⼭涌,⼤有⽓魄。诗⼈未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私,倾⼒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作梗、破坏以⾄于屡遭罢黜?”诗⼈开篇⼀⾃问,问出⼏多郁愤。

  “楼船”⼆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兵进犯事,也概括诗⼈过去游踪所⾄——作者三⼗七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年他四⼗⼋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陆游在军中时,曾有⼀次在夜间骑马过渭⽔,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的诗句。他曾⼏次亲临⼤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上马蹴坚冰,有时三⽇不⽕⾷”(《江北庄取⽶到作饭⾹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如⼭的。但是这年九⽉,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次成了泡影。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杀贼,⽆⼒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良时恐作他年恨,⼤散关头⼜⼀秋。”想今⽇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之⼼如泣⾎。从诗艺⾓度看,这两句诗也⾜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净、典型。

  “塞上长城空⾃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鬓先斑,这在⾚⼼为国的诗⼈是⽇夜为之痛⼼疾⾸的。陆游不但是诗⼈,他还是以战略家⾃负的。可惜毕⽣未能⼀层长材。“切勿轻书⽣,上马能击贼”(《太息》)、“平⽣万⾥⼼,执⼽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愿。“塞上长城”句,诗⼈⽤刘宋名将檀道济典明志。以此⾃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如今诗⼈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个“空”字。⼤志落空,奋⽃落空,

⼀切落空,⽽揽镜⾃照,却是衰鬓先斑,皓⾸皤皤。两相⽐照,满是悲怆。这⼀结局,⾮诗⼈不尽志所致,⾮诗⼈不尽⼒所致,⽽是⼩⼈误⼈,世事磨⼈。作者有⼼⽽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出师⼀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亦⽤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下,⽆⼈可与相提并论。很明显,诗⼈⽤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表明⾃⼰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在现实⾥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然是⽆奈之举。⽽诗⼈⼀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奈了。 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的爱国热情⾄⽼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回看整⾸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为诗,诗便尽是愤。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全诗感情沉郁,⽓韵浑厚,显然得⼒于杜甫。中两联属对⼯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们⼴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他亲⾝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法⽐拟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