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一课时教案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区别三种血细胞。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了解贫血等知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总结,比较及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要有质疑精神。

2、认同血液对身体的影响,关爱生命,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教学重点

1.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 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区别三种血细胞。 三、教学难点

1、区别三种血细胞

2、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显微镜、人血永久涂片 学生提前预习 五、教学法

讲解、合作、实验、讨论 六、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展示图片及问题:对失血过多的人应如何进行抢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常识可以回答出应进行输血抢救。

师问:那么为什么要进行输血抢救?血液有什么功能?输血的时候又有什么原则呢?要了解这些知识,就得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里面找答案。 展示课题:第一节 血液和血型 二、新课教学

(一)展示学习目标(向学生讲述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要掌握的知识点,达到的目标)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法大视野前面的知识梳理) 通过“课前须知”了解:1、血液属于什么组织?有什么功能? 学生举手回答

(三)血液 1、血液的分层现象

观看视频“血液的分层”并展示问题,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仔细认真,并思考展示的问题

(1)盛有动物的新鲜血液的试管,放入了什么物质?有什么作用?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了什么现象?

(2)血液的成分由哪些物质组成?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然后老师展示课件,向学生分析讲解

思考:在不加抗凝剂的情况下,血液会发生什么现象呢?(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展示图片(加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血液比较)说明知识点: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拓展知识:血浆一般是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使用,而血清可以用来检验血型

过渡:为什么血浆一般是大面积烧伤病人使用呢?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血液中每个成分进行深入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2、血浆

展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问题:

(1)、血浆的成分?(2)、血浆的功能? 学生自学教材,观看大屏幕,归纳得出结论。 3、血细胞

小组合作活动(一)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图片

提问:在显微镜下你看到了什么细胞?没有看见哪些血细胞?想一想为什么不能看见这些血细胞?

随机抽取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

老师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图,带着学生认识三种血细胞向学生讲解分析原因 小组合作活动(二)自我介绍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自学书本2-3分钟,通过相互合作介绍血细胞及与血细胞相关的名词“血红蛋白”老师给予提示 A、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红细胞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有无细胞核? (2)、红细胞为什么呈红色?

(3)、使红细胞呈红色的物质有什么特性? (4)、红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5)、红细胞的数量异常会引起哪种疾病? B、血小板

(1)、血小板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有无细胞核? (2)、血小板的功能是什么?

(3)、血小板数量异常会出现什么症状? C、白细胞

(1)、白细胞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有无细胞核? (2)、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

(3)、人体出现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抽取4个小组的成员对其分别进行介绍,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完善。 老师课件展示,要求学生完善自己的简介,并在书本上做好相关笔记。 然后通过相关习题进行知识点的拓展延伸(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小组活动(三) 我是小医生

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学生先合作解读,然后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解读 4、走进生活(生活中的科学)

A、醉氧 B、煤气中毒 C、贫血 5、课堂小结

小组活动(四)可以设为作业 完成表格 名称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红蛋白

课后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从解读血常规化验单、演示实验、小品表演及显微镜的观察,都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积极性。其中以小品方式把血液中各种成分的作用有趣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可说是本节课的一个闪亮点。

在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的环节中,我采用的是以实验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但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根据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特点来辨别和认知,因此没有达到探究实验的目的。基于教学设备有限,我只能用显微镜的指针分别把红细胞和白细胞显示出来,让学生轮流来观察,但时间又有限,因此效果也不大好。通过这节课让我了解到学生对探究实验掌握情况不大理想,即使教师作了指导,但学生还是无法用现有的知识进行推测,日后要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备课要非常仔细,把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必须考虑周到。如使用显微镜时只能一个人观察,很难有共鸣,因此尽可能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教师使用带有摄相头的显微镜),但面对有限的教学条件,更应多思考,使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特征 数量 有无细胞核 功能 异常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