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末民初闽江上游商业市镇研究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清末民初闽江上游商业市镇研究

摘要:闽江上游山区地处福建西北隅,山区资源和农林产品都十分丰富,早在明清时期,这里的商品经济就比较活跃。步入近代以后,山区的商品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掠夺的刺激下出现了短期的繁荣,部分的初级市场也在此期间逐步向商业型的市镇转化。本文试图清末民初的商业市镇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一转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区域影响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闽江上游;商业市镇;闽北

市镇经济研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明清以后社会,学者的研究视野几乎都会集中于对市镇发展壮大过程的考察,来反映社会的变化。从秦汉的定期市,魏晋隋唐的草市,宋元的草市镇,到明清及以后的市镇,可以说,市镇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基本标志。本文试图对清末民初闽江上游的商业市镇形成的原因、各市镇之间的商业联系以及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期能对市镇研究有所裨益。

一、清末民初闽江上游商业市镇地理分布

闽江上游主要由建溪、富屯溪、沙溪这三条支流所组成的,随着近代经济发展变化,在清末民初,该地区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闽西北经济板快。其按支流可分为三大系统:

1.建溪沿岸市镇

建溪流域主要由三条主要河流:崇阳溪、南浦溪、松溪。崇阳溪的主要市镇有崇安县城、赤石、星村、建阳县城、吉阳;南浦溪的主要市镇:仙阳、临江、石陂、水吉;松溪的主要市镇:东峰、东游、松溪、政和等。[1]

其中建瓯县位于三河的交汇处,上游有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诸县,并有公路通往江西上饶和浙江龙泉,所以闽北的山货多在这里集散。“建瓯成内有25条大街,54条小巷,城区较大。街市上,牙行或商栈林立,计有木行35家,粮行52家,香菰行70家,笋行4家,猪牙行4家,土产杂货行66家,鞭炮行14家,洋货行(香烟、煤油、火柴)15家,石灰乌烟5家,以上共计265家,”[2]加上经营此道的个体,总共有1000多人从事这一行业。至于大小商店,总共近千家,不可胜数。[3]

2.富屯溪沿岸市镇

富屯溪流域主要有两条河流:富屯溪、金溪。在二溪上游,都有关口通往江西、与赣江支流源头相接。著名的关口有杉关、云际关,在近代历史上,福建与江西中部的物产多走这两条商路。江西输入福建棉布,福建销往江西有盐、木材、土纸等土特产。过境贸易使富屯溪沿路商业更为繁荣。富屯溪的主要市镇有:顺昌县城、拿口、邵武县城、光泽县城等,金溪的主要市镇有:将乐、泰宁、建宁。[4]

其中洋口位于富屯溪和金溪的交汇处,成为了富屯溪畔的交通枢纽。不仅如此,它还位于建瓯、顺昌、将乐、南平四县交界处,该地至南平可通行载重1万斤的木船或80吨的轮船。据日本人在清末民初的调查,这里有各类商店七、八十家,各类消费品应有尽有,生活程度比较高,建筑物多高大坚固。当地还社有专供商人住宿的旅馆,堪称闽江上游第一流的都市,其时有小福州之称。[5]见其规模较小者如:“南平县辖葫芦山地方,虽为蕞尔之地,而商店亦有数十家,居然一市镇也。”[6]由此,洋口的繁华可见一斑。

3.沙溪沿岸市镇

沙溪流域主要有三条河流组成:沙溪、九龙溪、渔溪。其主要市镇有:沙县县城、梅列、莘口、永安县城、嵩口、清流县城、宁化县城、宁化县城;其主要物产有:土纸、茶叶、木材、香菰、笋干、大米、茶油、桐油等。[7]其中沙县位于沙溪的下游,是上游农副产品输往福州、浙江等地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很快成为了沙溪流域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闽江上游山区属于福建内陆地区,坐落于大山环抱的小盆地里,陆路交通较为不便,大多只能依靠闽江各支流与沿海地区及邻省进行物产交换,其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远不及本省东部的沿海地区, 但为什么在清末民初,该地区的商业市镇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呢?这些商业市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清末民初闽江上游商业市镇形成的原因

1.物资丰富的原料生产地。

地处福建西北隅的闽江上游山区,崇山起伏,溪流纵横,物产资源丰富,为该省木材、茶叶、纸等大宗产品的主要产区。如南平“当闽越孔道,宜为一都之会,上游百货,东出南雅、房村;西出上洋、沙永;南达省垣。”“新兴、梅西、峡阳、梅南之地多产茶;罗源、云盖、太平、余庆之地多产筍……演仙、瀛洲、金砂、保福、大源内外之地多产纸……邃谷深林之处多蕈……向阳之山多衫木”[8]

2.优越的地理位置

闽江上游山区的交通运输可分为陆路与水路两类。其中陆路运输包括通往江西,浙江的内陆运输与从产地到溪边商品集散地的运输。水路运输包括上游富屯溪、建溪、沙溪各干支流的运输与南平至省城的运输。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商业市镇,其地理位置一般都位于闽江上游各干支流的沿岸,与商品的主要输出地一水相通,运道较为便捷。而位于多条河流交汇的交通枢纽城镇,更是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商品集散地。如:处于建溪、松溪汇合处的建瓯县,因此而成为建溪流域农土特产集散的中心。其市场商业之盛,于闽北各县当推第一,“盛时全县有商行(店)3000家”;[9]另一个原较荒凉的洋口镇,也因土特产集散而成为富屯溪流域的贸易中心。“根据不完全统计,各地输送土特产的木帆船,均汇集南平,盛时达5000余艘。”[10]

3.市场的需求和扩大

1840年的炮火开始中断闽江上游的正常市镇贸易,且在1853年,由于太平天国起义军达到江苏、江西一带,传统运输线路中断。但是1853年四月,福建巡抚王懿德奏暂弛海禁,允准闽江上游茶叶有海道贩运出口。[11]从此,闽江上游茶叶等土特产可改道由闽江干流输至福州出口。这一变化,大大减少了运输费,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于是觊觎闽江上游原料产区已久的洋商便纷至沓来,争购输出商品,使闽北的茶叶等土特产产销量激增。国内外原料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多逐渐吸引着一批当地的农民从事兼业生产。但这时农民的生产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买而卖,它的内容会因市场需求变化而改变。但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从事专业生产的小商品生产者,主要有茶、衫木、烟叶、蔗糖等类的经济作物种植户。如洋口地方“二府交界,始自咸丰、同治与光绪初年,茶价甚高,每百斤茶售银二十余两,而各处之人来开茶山者甚众,第一汀州人,第二下府永春、泉州人,第三本地与江西、广东人。延、建之茶山遍地,不知凡几矣。”[12]有专业植衫户,如“沿涧向阳之山多衫木,棚民与山主夥为业”。[13]这种生产与农民进行兼业生产不同,它追求的是利润。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它木材、纸等大宗产品也先后形成了一批初级市场。

闽江上游地区的商业市镇便在这种形势和条件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了,成为了散布在各个流域的商业网点,而富屯溪流域的洋口,建溪流域的建瓯和沙溪流域的沙县更是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该流域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业活动中心。它们大大加强闽江上游之间的联系,使之能够联成一气,从而形成一张市场网。市场网络的形成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又反过来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好景不长,于闽江上游山区经济发展原本就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封建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封建乡族势力的阻碍;统治集团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以及上游山区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等。[14]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山区的商品经济才出现了盛极一时的繁荣。但因为这种侵略带有极大掠夺性的,所以决定了它的命运只能是昙花一现,当资源被掠夺殆尽时,一切只能变得更加的破败。

参考文献:

[1]林庆元主编.福建近代经济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 614-615.

[2]建瓯文史资料 [M]第9期.

[3]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15.

[4]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 [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16-617.

[5][6]戴一峰.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初级市场试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J].1985年(3):18,20.

[7]林庆元.福建近代经济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617.

[8]民国南平县志[M].卷十,实业第十五:928.

[9][10]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M].福州:方志出版社,2002年:540,563.

[11]王懿德.王靖毅公年谱[M].卷上,咸丰三年四月记事:44.

[12]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M]:446.

[13]民国南平县志卷十[M].实业第十五:929.

[14]戴一峰.论近代闽江上游山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社会经济史究[J].198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