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普·特约专稿Invited Manuscript中心与航天五院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航天八院805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固体推进、高轨等技术研究,开展在轨演示验证。申请立方星技术相关方面专利20余项。2015年9月25日,自主研制的“南理工一号”立方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11号”运载火箭搭载成功发射。2017年4月18日,“南理工二号”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搭载阿特拉斯5号火箭(Atlas V)成功升空,在执行低热层大气探测任务之时,还将进行新型维纳卫星平台的在轨演示、COTS器件在空间应用的可行性、可展开帆板技术和零动量控制等多项微纳卫星关键技术的检验和验证任务。 依托钱学森学院与微纳卫星技术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还着手建设“钱学森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基地采取“两部一室”的运作模式,即:航天科学技术普及部、航天器创意设计部、航天科学基础实验室等。充分发挥南京理工大学航天科技研究的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开展科普卫星研制科普教育。利用立方体卫星在轨验证低成本、商业级器件构成的高功能密度卫星平台,开展对地遥感成像、无线通信转发等技术试验,提高青少年在卫星工程中的参与度。面向青少年开始卫星创客课程,从卫星任务设计、总体结构、卫星研制流程、姿态测控、电源及遥感、无线电通信等方面全面开展卫星研制科普教育。科普基地同时开展航天科普互动体验、载人航天模拟发射、空间机器人演示、航天器小卫星的设计与制作、航天虚拟仿真实验等体验实践活动。青少年航天科普基地的建立,将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增强,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将为我国航天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简介】沈家聪,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南京理工大学科协常务副主席兼出版中心主任。2017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表彰“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等;编著、主编出版教材6部(其中部分别为全国、省高校的指定教材),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多项。2014年中国科协“会员日”暨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作为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之一在大会上发言,这也是全国高校科协领域有史以来唯一一位代表在此大会上发言。主要兼职:江苏省政协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专家库专家、中国科协九大代表(江苏代表团秘书长)、全国高校科协联盟(筹)负责人、《大学科普》杂志编委会主任等。 责任编辑:龚 俊【花开盛世·醉美校园】《独立源与受控源》 中国 江苏 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 吴 桐遇见你之前,我是独立源;遇见你之后,我是受控源。责任编辑:沈家聪 【武器基本常识】撞针(Firing pin):枪械击发装置中用以撞击底火发射子弹的机件,通常以硬金属如钢、钛做成粗针状。(黄凯健)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