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融入思政元素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来源:帮我找美食网
融入思政元素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周淑琴,孟祥国,姜智腾

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19期

周淑琴,孟祥国,姜智腾

(上海健康医学院药学院,上海 201318)

摘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药物化学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思政元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提出基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融通理念,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到七大类专业教学案例中,形成“思政元素教学地图”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通过案例教学、PBL教学等方法的实践,在授业、解惑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层面的“传道”,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

关键词:药物化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1246(2019)19-0037-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此,我校出台了《上海健康医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方案》,明确提出专业课程育人目标,贯彻课程思政理念,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本文从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出发,研究课程思政的内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挖掘药物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有效

元素和内涵,提出基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融通理念,探索和实践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1 药物化学课程特点和教学存在的问题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2]。其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理化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药物的制备原理、合成路线及其稳定性;了解化学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以及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的规律与产物;探索药物分子设计或对先导化合物的化学修饰的途径和方法,寻找与发现新药。要求药学专业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判断分析药物配伍及应用的合理性;解释药物的作用、毒副作用和配伍禁忌;逐步树立药物化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专业信念。

仅以尤启冬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药物化学》第3版教材为例,共20章,64小节,涉及约45种、近千个药物。课程内容具有覆盖面广、化学结构比较复杂、构效关系比较抽象等特点。而学生出勤率低,对课程学习不够重视,导致其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不理想,期末考试及格率偏低。学生不能将所学药物化学知识和技能与日常生活和未来工作相联系,普遍反映难学、没兴趣。教师教学中也存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想脱离现象,不能达成药物化学教学要求。

2 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分析和梳理各类药物的特点,从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发现、结构改造、构效关系、药物合成、药物性质、临床使用等方面,基于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合融通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析到七大类专业教学案例中,并形成“思政元素教学地图”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见图1)。

在课程目标设计中,以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设计上,编制融入思政元素的七大类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加人性化,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药学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教学、PBL教学和任务导向等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利用创新思维进行自主思考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3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改革实践

3.1 编制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案例,改革教学内容

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心,编制以下教学案例:1887年根据《本草纲目》记载的从中药麻黄草中分离确定了有效成分麻黄碱,为后人确定化学结构和疗效提供了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居国际领先水平的氯霉素生产的新工艺;20世纪60年代综合利用薯蓣皂素资源,自主开发生产青霉素;20世纪70年代经过筛选和培养高产菌株,开发了两步发酵法制备维生素C的生产新工艺;20世纪70—80年代开发具有专利生产技术的维生素B6噁唑法合成新工艺。

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以及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意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编制贝诺酯、布洛芬、萘普生等药物的合成案例,从是否使用绿色的原料,是否采纳绿色的反应设计流程,反应中的催化剂、溶剂、方法、手段等是否绿色化,达成“三废”排放少、污染低的绿色合成路线。

为宣扬科学家坚持不懈、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编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背后的故事,Black和Parsons博士引发的胃溃疡治疗史上的“泰胃美”革命,巴里·马歇尔不惜以身试药论证幽门螺旋杆菌与胃溃疡之间的柯霍假设等案例。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药物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合理指导患者用药,编制常见病如头痛发热、过敏反应、高血压等用药案例,使学生加深对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和副作用、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的保管等知识的理解。

3.2 有效实施案例教学、PBL教学等方法,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的渐进性认识规律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育内容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以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法为例,阐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成果。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3]。课前或课下,通过蓝墨云班课发布“用错了啦!——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的教学案例,要求学生找出案例的关键词,并在网上进行检索,寻找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仍采用“三段式”教学方法,即第一阶段和学生一道分析案例,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案例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阶段由问题着手,展开本类药物作用机制、药物的发现、药物的结构改造、构效关系、药物的制备、典型药物性质、药物的保管养护、药物临床应用特点以及合理用药指导等内容学习,重点突出如何把握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过量会如何?如何解救?为何饮酒后不能服用?用什么药可以取代对乙酰氨基酚?等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化性质、体内代谢、临床应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第三阶段总结归纳该类药物使用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动态,重点介绍国内知名专家的研究成果、先进事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

这样的案例教学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和讨论活动,从而加深对药物结构的记忆。通过查阅资料和集体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4]。在抗高血压药物的章节学习中,首先引入“张阿姨晕倒了”这个问题案例,通过展示第一幕:张阿姨被送到医院,经医生查体、问诊、检查等,确定近期因过度操劳等原因患上高血压病,开具卡托普利缓释片治疗。设计学习目标:(1)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部位有哪些?按其作用机理分为哪几类?(2)卡托普利属于哪一类型药物?作用机制是什么?展示第二幕:张阿姨看了药品说明书,来问窗口的药师一些问题,如:按需要1~2周内增至50 mg,还需要来看医生吗?还是自己调整?为什么宜在餐前1小时服药。如果没有服用,可以餐后服用吗?上周咳嗽刚好,能服用这个药吗?等等问题。设计学习目标:(1)某患者在哮喘发作期,能服用卡托普利缓释片降压吗?(2)卡托普利如何保存?(3)它的临床作用特点是什么?如何服用?它有什么副作用?为了避免这个副作用,设计出哪些药物?(4)它是怎么被发现的?(5)制备它的合成路线有哪些?列举其中两条路线,比较优缺点。

又列举解热镇痛药布洛芬两条合成路线的PBL案例,设计学习目标:(1)判断原料、合成方法是否绿色?(2)你认为哪条合成路线更加绿色?等等。学生经过查寻资料,认为第一条不

宜采纳。理由是以异丁苯为起始原料,经过付-克酰化、达参缩合、水解、重排、氧化5步骤制得布洛芬[5]。这条工艺路线成熟,操作较为安全,原料供应充足,收率较好。但反应步骤较多,反应周期长。使用重铬酸钠作为氧化剂,副产物多,后处理难度大,“三废”处理难,生产成本较高。第二条也不宜采纳,理由是以异丁苯为起始原料,经过付-克酰化、缩酮、重排、水解4步骤制得布洛芬[6]。这条工艺路线步骤少,各步反应收率都较高,操作相对安全;重排催化剂价格低廉易得,而且无毒;原料氯丙酰氯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但是溶剂石油醚用量大,较难回收;缩酮反应产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高,废水处理费用高。最后学生推荐由美国Hoeehst-Celanese公司联合Boots公司采用乙酰化、加氢和碳基化制得布洛芬[7]。认为该工艺路线短,原料利用率为80%,乙醇的回收率可达到99%,是一条很清洁的绿色技术路线。但因使用了贵金属催化剂,反应有高温、高压,对操作和设备要求较高,建议医药生产企业核算成本,改进生产设备。

课后学生普遍反映采用PBL教学法,学习氛围轻松,能够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文献检索、查阅资料能力,归纳总结、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些都将为其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结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笔者在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通过认识课程思政的课程观,挖掘药物化学课程内容所隐含的思政元素,将“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作为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将显性专业知识传授与隐性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在授业、解惑中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层面的“传道”,发挥课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的“小目标”,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本科药学专业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高度融合融通,教师应尝试采用案例教学、PBL教学等方法,同时要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完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一道成长为具有深厚专业知识和高超技能、高度社会责任感、崇高职业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尤启冬.药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张玮.案例教学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9(6):72-74.

[4]周亚宾,华进,陈彤.PBL教学法在《经典文献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4):144-148.

[5]于凤丽,赵玉亮,金子林.布洛芬合成绿色化进展[J].有机化学,2003,

23(11):1198-1204.

[6]江家华,郑土才,王平.布洛芬、右旋布洛芬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进展[J].化工生产与技术,2010,17(2):22-28.

[7]Chaudhari R V,Majeed S A,Seayad J.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ib-

uprofen[P].US:6093847,2000-07-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